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四期

基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2018-08-28     来源: 《高校辅导员》(济南),2018.6.26~30     作者: 杨莉

【摘要】地域红色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解历史选择、增强四个自信、学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实现有效融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莉,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辅导员》(济南),2018.6.26~30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党的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向全国人民表达“不忘初心”的理念。这启示我们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内化理论教学相关知识,而且有助于其外化教学话语,更能实化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推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及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挖掘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与自由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先进文化成果生成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从其形成过程上看,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形成发展的,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指向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而形成的文明总和[1]。从其组成来看,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旧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革命和建设有着一定影响的英雄人物及其使用过的物品,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非物质资源包括革命事迹、优良传统、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等)。
笔者所在的甘肃省是一个红色文化大省。长征时期红军甘肃征战一年半时间,辗转行程3500多公里,活动范围达50多个县,留下了丰富的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比如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领导的陕甘红军及南梁革命根据地旧址,红军长征红一、二、四三军会师的会宁旧址,决定红军长征落脚点和战略决策重大会议的俄界村、哈达铺、榜罗镇等旧址,决定红军命运的腊子口战役旧址,不屈不挠的西路军行军作战遗迹等。此外,还有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后方抗战的八路军办事处遗址,有新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国防基地,像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为中国工业奠定基础的石化基地,“两弹一星”功勋们艰苦创业的地方等。这些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丰富红色资源,给我们留下了“南梁精神”“长征精神”“会师精神”“红西路军革命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舟曲救灾精神”等一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革命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鲜活的案例。
二、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等文件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而思政课教学很多时候还存在着让学生感到理论性强、内容枯燥、不接地气等问题。有效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作为载体,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红色文化所体现的一系列红色精神,先辈们不屈不挠的先进事迹及其崇高理想与人格魅力,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活的案例和教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探寻地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靠的就是信仰,为的就是理想。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作战,靠的是理想信念;一批批航天人深入茫茫戈壁,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靠的是理想信念;镍都金昌人为祖国冶金事业献计出力,靠的也是理想信念。尽管他们都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一定马上实现,但他们坚信,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每一名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不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3]。通过实地探寻参观学习红色文化,可以使师生们真正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境界。红色文化资源增强了师生们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坚定了他们爱党爱国的信念。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参加实践教学的学生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要继承和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优秀人才。
(二)感悟红色文化,理解中国革命历史选择
甘肃省有许多红色革命遗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会宁三军会师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以及13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均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会宁红军一、二、四三军会师旧址及纪念馆,分批次组织思政课教师参观本省的革命纪念馆,聆听革命故事,学习先辈们的革命事迹。师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革命纪念馆旧址,缅怀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纪念馆里栩栩如生的雕塑、大量的图片和文献资料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们在甘肃英勇作战的历史场景,再现了红军英勇奋斗的历史和不朽业绩。英雄们的事迹常常让师生们感动地流下热泪。这些体现长征精神的鲜活资料可以成为思政课教学中的经典案例,使思政课教学更加有底气有正气,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让我们觉得,思政课教师就是要真懂、真信、真讲,让思政课更加有说服力。
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和大量影像资料融入思政课课堂,让新时代大学生感受这种生动形象的教育,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能够从革命烈士坚定信念、前赴后继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中去理解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真正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即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体验伟大成就,增强四个自信
甘肃是第一个五年计划重要的工业基地,曾在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做出过不可估量的成就。如金川公司在镍的开采和冶炼方面取得伟大成就,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铁人王进喜的家乡甘肃玉门曾经为新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再比如全国著名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新中国航天史上写上了重要一笔。思政课教师通过走访镍都金川、走访玉门、走访东风航天城等工业红色之行,去了解新中国初期建设的伟大成就。当大家走进巍峨耸立的卫星发射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震撼!广大教师为伟大祖国在工业及科技事业中取得骄人成绩而震撼,为我国成为独立设计制造大推力火箭、人造卫星,拥有载人航天技术,掌握交互式对接技术,成功发射天宫一号,不久的将来建立空间站,并在探索探月技术上成为第三航天科技强国而震撼。他们为伟大航天精神所感染。在茫漠戈壁上,在艰难困苦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教师,他们如饥似渴地收集教学案例及教学资料,感悟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成就,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课堂教学接了地气、有了底气,从而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学习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通过红色地域之行,能够使思政课教师看到甘肃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工业成就。如上一个世纪50年代,镍都人来到西部开发镍矿、铜矿,发展我国的金属工业,一代一代镍都人的精神感染着师生们。再如刚刚结束抗美援朝战争不久的原志愿军二十兵团整建制奔赴无人的西部戈壁,在这里开启了中国发射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任务。他们为国家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献身西部的忘我精神,为国家航天事业奋斗一生的航天精神,深深感染着大家。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之一、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终生的孙继先将军,满身燃火继续坚持奔跑38步、为航天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王来,保守秘密长达40年、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老战士徐虹,一次次感动着思想政治课教师们。而中国精神就是诸如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点点滴滴的精神汇聚而成,并构成强大精神力量。
三、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有机融合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使命、新举措。如何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课堂,使理论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理论的说服力不仅体现在理论自身逻辑的严密性上,而且也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之中。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而关键是让红色文化资源能有效地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有机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68个字,打头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我们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4]。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要向学生讲清楚党的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涵养。中国革命异常艰苦的动力就是来自这个初心和使命,而我们多年来在西部“红色之行”所收集的教学案例及“长征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鲜活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地体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理解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机融合
甘肃省虽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为新中国工业特别是能源和石化工业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属于欠发达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甘肃尤为突出。目前,很多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部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红色老区,脱贫问题依然尚未完全解决,如会宁县依然是甘肃的贫困县。甘肃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非常突出。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也将决定未来工作重点及其方针政策的制定,这对甘肃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利用师生多年来走访会宁、南梁等革命老区获取的资料,可以进一步了解党的惠民政策的落实状况及精准扶贫方针政策是如何转化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的;结合甘肃省情,讲清楚地方惠民政策;通过收集地方精准扶贫相关案例,说明认清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意义,从而使思政课教学更加鲜活。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融合
中国梦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其本质追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通过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可以汲取红色精神的力量,而这些红色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多年来的红色之行实践活动整理了大量的中国精神资源,诸如航天精神、铁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可用于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实现中国梦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通过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活案例来向学生讲清楚这种历史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的辩证统一,更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
(四)红色文化资源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论判断解决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思政课的教学需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道理。而一个个鲜活的地域红色文化案例,对于感受革命先辈为人民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意志,认识革命老区在新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贡献,是十分有效的。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学生主题活动,如“学习革命前辈坚定信念、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为理想而来,为信念而战”“缅怀革命前辈,继承先烈遗志”“西路军的革命意志及其顽强精神”“镍都的艰难奋斗及其精神传承”等,向学生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道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原则。而通过甘肃省情及党的为民政策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贯彻执行。
四、基于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
思政课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性看待外部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为了让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更加有效应用到思政课的教学之中,还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形式,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一)专题式教学
要科学协调地对地域红色资源进行统一开发与利用,依据每门课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提炼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开发利用好地域红色资源资料进行教学专题顶层设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而且要吃透所收集的地域红色资源素材的内涵,把课程内容和地域红色资源素材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案例教学
对于有些不适合开展专题式教学的课程,可以进行地域红色文化资源案例式教学改革。教师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及一些让学生产生困惑和迷茫的社会思潮,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收集到的地域红色资源的教学素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组织讨论。通过案例设计,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可提前将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提前了解地域红色资源的历史,查阅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
(三)情景体验式教学改革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场景,把学生放到革命和建设的环境中去学习、去思考,把难以在课堂上进行的教学内容或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教学内容搬到特定的地点或场所进行现场教学。如组织学生去会宁红军长征三军会师纪念馆或甘肃省博物馆进行感悟甘肃特色文化的现场教学,通过形象而有冲击力的视觉感受,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
(四)学生微视频制作
近年来,微视频以短小、灵活、精炼的形式迅速风靡于互联网。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把学生自主制作微视频引入思政课教学中,无疑也是思政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教师应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设计合适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收集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学生利用微视频的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主制作弘扬中国精神的相关微视频,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榜样人物或英雄人物,用镜头记录现实生活,用镜头记录时代问题。通过微视频的制作,可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学生在微视频的设计和制作中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俊.论网络时代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本质与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112-113.
[2]陈始发,李立娥.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70-73.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7.
[4]冯俊.为何反复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N].解放日报,2017-12-12(1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9.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