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顺应时代发展大势、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打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从战略上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重要使命。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顶层设计之下,建设强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是完成这些重要使命的必由之路。从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专业化、职业化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出发,这支队伍在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综合素质、年龄梯度等多个层面又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态势、新特点,认真研究这些新的变化,充分认识存在于其中的优势与局限,将有助于在改进中加强我们的工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态势/新使命
【作者简介】徐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18.4.72~77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7JZD05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研究”(项目批准号:16JDSZK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战略高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的战略要求。在“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之下,一系列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索,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高校是否已经建立起一支能够有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在数量规模和综合素质上是否符合提升课程教学与学科发展质量的要求,是否能够协调与平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也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拟从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正在呈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新问题出发,分析这支队伍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探讨队伍发展和建设的新使命。
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变化及其缘由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颁发以来,在时代发展大势和国家战略大局共同推进下,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并就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等领域不断出台相关文件与政策并严格监督落实。高校的二级机构在深入贯彻文件精神的过程中,通常以队伍建设为重要抓手,通过扩大规模和培养人才并举来促进事业发展,由此也在客观上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呈现不断扩容之势,而队伍数量增加后产生的直接效应便是队伍结构的变化。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1.年龄结构分段集中
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内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通常会在教育教学自身规律及其客观运行之下呈现均匀分布,在一定的退出和进入机制的作用下维持自然的和谐,不同年龄段的教师人数在比例上大致相近,老中青三代人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相互支撑与相互衔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明显加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在外延和内涵两个层面得到新拓展,无论是从做强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还是从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的扩大提出了要求,并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高校扩招和学生总人数的增加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扩容。自1999年扩招至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于2015年达到40%,2016年为42.7%,[1]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对实施全覆盖教育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提出新要求,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教师队伍规模的增长。二是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要求的驱动下,执行师生比和班级规模的新标准促使教师队伍数量增长。教育部2011年颁发并于2015年修订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对“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的教师选配和队伍管理要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规模上出现新增长。而随着《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本)》的颁布,一方面更加明确了“按照1:350的比例设置专职教师岗位,加快配齐建强专职教师队伍”的师资配备要求,另一方面还提出了“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的教学组织要求。这些要求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人数的配备具有了规范的文件依据,直接促进了教师人数的增长。与此同时,在上述两种情形的作用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也在入职时间和年龄分布上出现结构性变化,新政策的出台往往较易出现新入职教师增加潮,从而使得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呈现年龄结构分段集中尤其是青年教师数量集中的现象。
2.知识结构多元集聚
历史地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历经课程沿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重使命的考验下不断发生着人员的新老更替,但是,在变化和发展中逐步沉淀下来的,则是师资队伍多样复杂的专业背景和多元集聚的知识结构,师资队伍中既有来自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也有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培养的,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其一,是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构成。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沿革来看,当前的师资队伍中基本包括了经历“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人员,因此,与三大方案相对应的课程以及与课程教学要求相对应的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势必呈现多元的分布态势,对于教师专业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专业来源较为多元,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历史学、社会学、法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多个学科和专业。其二,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已有七个,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一级学科的设立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学科归属与依托,同时新兴的二级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有些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十分密切,因此,无论是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来看,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都有新要求,要求来源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能在知识结构多元集聚的基础上作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相应的新的分化、整合与超越。
3.能力结构分散分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对师资队伍的能力要求也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地从单一的教学要求扩展到教学、学术、学科并重并进而赋予宣传、服务等使命。首先,在课程教学上,不仅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材体系,而且能够根据学生、学校、地区的特点做好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仅要求教师能够驾驭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与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和理论的框架做好学生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工作;不仅要求教师能够系统传授知识和价值,而且还需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特别是能够应对信息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潮流,通过科学运用新技术来提升教学能效。其次,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既要基于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好教学研究,也要从自身的专业积累出发做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衔接并进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发展,还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并通过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来促进学科分支的丰富和完善,更要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在开展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研究领域不断面向实践与问题作出拓展。再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由于其所承担的意识形态建设与传播的国家使命,在面向青年学生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阵地、面向理论发展搞好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之外,还须直接或间接地承担起理论的传播与辐射职能,面向高校之外的民众做好理论宣传、培训和社会服务工作。履行上述多重使命和任务,是当前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但教师个体的“术业有专攻”和工作任务的“一专多能”要求之间在现实中往往是冲突的,不少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能力并不均衡,一些教师较难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部分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偏弱,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正视的现状。而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能力结构也决定了教师群体的功能定位,从而也决定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特定地区、特定阶段所能够承担的使命与责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新形态及其格局分析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性变化及其缘由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些现象在各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规模越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建设历史越久远的高校,这些现象的存在越普遍,而一些在改革和发展中曾历经较大规模合并的高校,这些表现更为显著。另一方面,这些现象还将在未来较长时段内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从教师年龄结构来说,存在自然交替的规律,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有意识地促进数量稳定的新人持续入职和新老交替,才能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年龄分段集中或分段空缺的问题;而从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来说,教师具备多元知识和多重能力也是大势所趋。因此,这些可能持续存在的现象,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由此所呈现的形态和格局,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其背后所潜藏的可能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和困境,特别是当前已经在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空间、未来发展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诸多不均衡状况。
1.整体素质不均衡
由于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分布上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进入课程教学、学科建设、理论宣传、社会服务等各领域时,不同程度地表现为相关层面素质的缺失。当然,要求所有教师都充分具备实施各项任务的要求也是过于理想化的表现,但相关素质的缺失和整体素质的不均衡也是当前存在于教师队伍中不争的事实。从具体表现来看,其一,教师个体在坚守基本政治立场与敏锐察觉并把握各类理论和现实的焦点难点问题之间存在不均衡。其二,教师个体在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面临多重使命的情况下,在教学与科研、理论研究与外部传播、做好本职工作与服务社会之间较难达到精力、能力等方面的协调,从而使得教师在个性化发展与普遍性,标准化要求之间难以均衡,能全方位应对各项任务要求的教师普遍较少,多数教师的能力素质较为单一。其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不同的教师个体在各自的基础学历、知识结构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整体队伍在知识结构上的不均衡,不注重及时更新业务知识、不加强新技能学习和培训的教师普遍较难做到在教学中感召学生、在研究中聚焦问题,从而表现为在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上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四,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的教师,由于学校知名度、地理位置等先天性因素的差异,以及各自在准入门槛、岗位考核、奖惩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设置,造成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的基本素养和发展潜力上存在距离,从而使得一些高校、一些地区出现优质队伍资源聚集的效应,而另一些高校和地区则相对处于资源劣势,等等。这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均衡的问题,使得整支队伍在基本功、学习力、创造力上容易出现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2.职业空间不均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普遍对于自身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怀有期待,普遍重视自身在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获得感,但由于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在相应资源供给上存在着不均衡,从而容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心理预期和职业空间上的不均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课”定位,以及课程本身在内涵上注重传播价值体系高于传授知识体系的特性,使得学生和其他学科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政治性高于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偏见。二是源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的基本职业和职能定位,高校内部早期在各类资源的配置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在机构的重视和投入都不够充分,而随着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加大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却又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机构在不断突显其重要性的过程中,出现了政治地位、政策地位与实际受尊重程度之间的某种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整体教师队伍中所占据的新的生态位可能又会引发另一种意义上不均衡的职业空间。三是源于高校人事与职称评聘制度长期以来更注重对教师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的衡量而较为忽视教学的权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在校内职称评聘中处于弱势地位已成为常态,所在机构在职称评聘及名额分配上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与自主权,其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多数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职称人数偏少、比例偏低,难以满足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这种状况也一定程度地影响教师对自身发展定位的心理预期,且容易引发某种职业不稳定心态。四是源于各地区、各高校在新形势下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待遇逐步出现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异,出现了京津二市按月全覆盖增发岗位津贴、一些高校自行出台补助条例、部分财政困难地区无法落实课时费等参差不齐现象并存。可见,在外部环境、职业地位与待遇、保障机制等方面的供给上所存在的问题,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空间的不均衡,也可能直接影响这支队伍的职业获得感。
3.队伍发展不均衡
随着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队伍发展中各类不均衡的现象日渐表现出来,有几方面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人物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头人、具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聚集在少数高校,多数高校在这一领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带头人,拔尖人才和优秀成果尚未出现规模效应,从而使得在面向高等教育整体的人才培养上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足。二是由于教师队伍存在年龄结构分段集中现象,使得队伍在后备力量接续上存在梯队短板,空缺年龄段的师资力量较难弥补,而某些较为集中的年龄段又容易引发后续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等层面的拥挤、竞争等问题,队伍发展中的这种不均衡状况亟待得到针对性的改善。三是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均存在较为突出的“单兵作战”现象,团队组建有难度,团队效应不显著,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而言,组建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对于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当前,领跑学科的高校通常都在团队建设上卓有成效,而多数高校的团队建设在打造领军人物、明确建设目标、汇集优秀成果、凝聚团队精神等方面都面临较大困难。四是随着教育管理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各项标准化要求之后,各高校在不断扩充教师队伍人数以适应新形势的同时,不同程度出现了师资队伍泛化和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不论是短期内大量聘用新教师,还是尝试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融合,或是启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带来队伍发展不平衡的新问题。教师队伍的整体形态与格局,既事关队伍整体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关系到教师个体的成长,更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是需要通过整体的规划引领来实现均衡发展的。
三、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多年来始终坚持努力成为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写好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素质能力、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地位待遇的“奋进之笔”的新征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因此,清醒认识当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现实和形势需要提出队伍发展目标,探索达成目标的可行路径,是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1.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队伍建设与队伍管理紧密关联,有效的管理有助于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管理体制机制的优化将为队伍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课程,随着近年来系列文件和工作标准的出台,管理领域的制度建构出现新局面,特别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等文件的颁发,对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采取分级化管理,并明确指定具体责任部门落实,既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机构建设、专项经费等方面提出组织管理要求,也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师选配、培养培训、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等方面提出队伍管理要求,要求通过学校党委、行政、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管理机构加强贯彻落实“标准”的监管与责任,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师资配备能够实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到扎实知识、仁爱之心,从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到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全方位贯通。当然,从制度确立到贯彻落实以及取得良好成效,也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各高校在历史沿革、校园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通常存在差异,但在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机构后,就需要不断提升这一机构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管理的专门化水平,以实现事业发展目标为导向选好人、用好人,在管人与理事的相辅相成中寻求管理效率;充分利用各类政策杠杆撬动师资队伍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的优化,设置规范合理的奖惩体系引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强教学科研能力,在充分挖掘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项国家战略工程的实施。
2.理顺若干重要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始终与队伍本身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要求密切相关。首先,在理顺岗位职责关系上,在已经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的高校,教师通常肩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双重责任,教学与科研并重也是多数高校对教师岗位责任考核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教师个体在禀赋、偏好、投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整体上存在能力结构分散分流的问题,从而也使得教师队伍经常面临如何理顺教学与科研取向之间的价值选择问题。如何形成因教学而促进科研或因科研而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既是多数教师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管理机构需要在制定和落实各项措施时加以考虑的,这种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体的职业前景和机构整体的内外声誉。其次,从理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关系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须“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做到有分析、有鉴别、有选择地吸纳其他学科研究成果,不因出身于其他学科或借鉴其他学科的内容、方法而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有的标准和方向。再者,从师资队伍学缘的角度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也面临处理好国内培养与海外研修经历之间的关系。海外研修经历对于教师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全局观念无疑大有裨益,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须站稳政治立场、坚守国家价值,既重视吸纳一切内外兼修的英才,也须进一步把关教师海外研修后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价值立场。
3.大力培养青年人才
在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进程中,大量优秀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是队伍发展和事业发展的希望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青年教师在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接受规范的学科训练方面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优势,也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更有基础、有条件、有兴趣、有能力去掌握和运用各项现代教育技术,当前各地高校中纷纷兴起的“智能型课堂”,无一不是青年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青年教师更有优势成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中有效结合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不少青年教师也有明显短板,有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科发展的思维方式上受到原有学科和专业的影响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入职后直接面临学科归属和身份认同等问题,原有专业的训练越系统、越规范,学科思维转型的难度也越大。因此,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归属意识、理顺学科思维,寻找其原有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衔接的入口,与此同时,更需要弥补和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有的知识和素养,包括经典的研读、规范的研究方法的习得、学科重点难点问题的聚焦、学科前沿问题的捕捉等应有的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培育。当然,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招生的范围逐步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扩大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不断加强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能力日益增强,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青年人才的大力培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和建设的源头活水。我们的目标是:不论是通过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力度,还是加大对其他学科人才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后的培训力度,既对青年人才提出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规范性要求,使之进入促进事业发展的正常轨道,也给青年人才创造发展的机遇和条件,使之把个体发展与事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建设成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3]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jyb_sjzl/sjzl_fztjgb.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