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

2018-10-24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李忠军

自入选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以来,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按照教育部社科司关于“择优推广计划”项目有关要求和申报建设规划,在原有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思路,不断建设,大力推广,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工作,“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的建设推广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团队建设
团队是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根本。本项目立项以来,我们以队伍整合优化为抓手,大力推进团队建设。第一,成立相关研究机构,为团队的发展构建相关教研平台。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中心,为校级研究机构,比照文科基地进行建设,2014年新增为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中心以马克思主义学部思政课教师为核心,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和部分文科专业教研专家,学生政工干部,搭建专门研究队伍。本中心进行一体化研究,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调查、思政课课程教学方法、思政课教材、思政课教师等进行研究。期中,由马克思主义学部牵头,学生处、团委三家合作,共同开展学生调查研究工作。已完成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情况等调研。中心目前也在整理学生处、团委收集的近三年学生案例,争取出版相关的案例集。第二,推进教研交流,开阔团队视野,加强团队凝聚力。中心研究人员围绕相关研究内容不定期举办教研交流,以课题申报和文章撰写为抓手,群力群策、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和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思政课与学科的互动支撑。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如河海大学孙其昂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等进行专题讲授和学术研讨。第三,不断提升现有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团队在坚持既有的课前“集体备课制”,课中新老教师“编组听课制”等经验基础上,支持团队思政课教师张艳红、胡晓红到美国亚拉巴马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等做访问学者,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阔视野,现均已回国。鼓励王英、罗湘衡、刘宇兰等思政课教师参加中宣部、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等。第四,通过评选学部优秀教研能手等活动,以评促建,营造重视教研氛围,提升教师综合能力。2014年评选并制作荣誉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十大科研能手以及十大青年科研能手展板,张贴学部显著位置,以示表扬和鼓励。设立本科生课题,并从中选取优秀青年教师担当本科生课题指导教师。
二、教研成果
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立项以来,课程组成员就相关问题展开积极的教学研究,已经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东北师大学报》等期刊围绕“四维并进、集成创新”中的“四维”和5门思政课发表有关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课程建设方面的论文两组9篇文章,组织出版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1部,另有待出版的思政课教师职业能力素养书稿1部,准备编写思政课教学论5部,已完成相应大纲。具体如下:
(一)论文:
1. 郭凤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4期,第83-86页。
2. 孟宪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探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5期,第89-93页。
3. 赵野田:《把握教育对象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前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6期,第79-82页。
4. 刘世华:《社会思潮影响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7期,第95-98页。
5. 客洪刚:《基于解决学生成长问题“基础”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互动方法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204-208页。
6. 段妍:《说理与解惑:“概论”课实现大学生道路认同的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221-224页。
7. 冷雪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价值观承载”问题探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225-229页。
8. 竭长光:《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230-233页。
9. 李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大历史视野的定位与比较方法运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234-237页。
(二)著作
1. 李忠军、孟宪生:《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发展报告(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2. 李忠军、孟宪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能力素养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待版)
(三)项目
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共获国家社科基金9项,其中6项为思政课教师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系统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问题”视域下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研究》、《马恩经典文献中的文化生态思想资源及其当代文化安全价值研究》、《恩格斯辩证法理论再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及形成机制的比较研究》、《马克思汇率理论和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等。团队成员获《大学生思维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等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一般项目4项,学术交流项目1项。
三、课堂教学
自立项以来,在原有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四维并进、集成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5门思政课均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及教育目标,设定具有学科方向特色的专题,同时结合教学需要,探索适合本门课程的具体的教学方法方式等。如“基础”课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刚刚入学特点,采取模块化的授课方式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衔接互动,如将课堂教学中的“适应大学新生活”与入学教育紧密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理想成才报告团报告相结合,推进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互动,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课堂中也增加课堂讨论、辩论,自学自讲和调研展示等环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之中,使之能够尽早适应大学生活。如《光明日报》曾报道我校讲授“原理”课的 “三步教学法”——将每一次教学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在预习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围绕学习任务提出问题、作出思考,在上课时由小组代表汇报成果;第二步,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提升,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和价值观,全面解读教材;第三步,围绕疑难问题,师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和讨论,形成共识。“3个步骤,每一步都紧扣学生思想,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思政课的内容真正‘入脑入心’。”经过几年的改革试验,课堂上的“低头族”逐渐消失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激发出来,学习兴趣空前增强。[《光明日报》,2014年06月16日11 版。]对这种教学方法,早就有学生评价说,“与传统的思政课相比,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更引人入胜,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追问与回答中,我逐渐明白了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因此,思政课也深受我们理科生喜欢。”[《光明日报》,2013年07月04日05 版。]
2014年6月,2014年度吉林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评审结果公布,项目组成员孟宪生教授申报的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评省级精品课。至此,东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部省级以上精品课累计已达到6门。
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
多年来,我们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教学改革方面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共同致力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上海高校思政课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校访学交流。2014年4月24日至27日,由13所高校19名教师组成的2014年度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来我校进行访学交流。本次研修班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举办,历时一个月,分为专题讲座、访学交流、在岗研修三个阶段,其中访学交流阶段在我校进行,且已访学多年。访学交流期间,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李忠军教授为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若干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中,李忠军教授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四维并进、五法创新”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重点阐述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学部胡海波教授围绕价值观、信仰观的反思与出路,信仰的生命本性及其世界观、人生观本质等方面内容,作了专题讲座。研修班学员则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等问题与我校教师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二)举办2014年暑期研究生学术论坛。2014年8月11日至14日,由研究生院策划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部主办的2014年暑期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论坛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追问——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触动人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走向社会”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50所高校的147名博士生参加了论坛。论坛采取专家讲座和分组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徐艳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查朱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部主任李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等先后作了相关专题报告。在分组交流中,与会人员围绕论坛主题及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状况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三)与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对口共建协议。2014年11月21日,中宣部、教育部在宁夏联合启动了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试点启动仪式。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李忠军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部与宁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了对口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未来三年内双方有意通过全面深层次的合作,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共同发展。
(四)与清华大学等四家单位共同发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1月24日,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我校、上海市教委和共青团中央等四家单位共同组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揭牌仪式举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的主要任务是依托我校和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源优势,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好七大学术平台,力争早日入选国家“2011计划”。
(五)兄弟院校来访交流。每年我们都会接待30多所高校的来访。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方法创新上的探索与实践,被新华社《高管专供信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关注和报道,得到了中央和教育部党组领导的批阅和肯定。同时,教育部领导多次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和开展调研,为我们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明确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尤其是2013年11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后,前来我校进行考察交流的思政课教师比以往更为增多。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延边大学等等。
(六)召开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拓展研讨会。2014年10月9日至11日,由东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会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承办的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拓展研讨会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李忠军及东北三省教育厅思政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东北三省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部主任及思政课骨干教师1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为主题,以专家报告、主题报告及分组论坛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徐艳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潜涛教授先后作了相关专题报告。作为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的负责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丁俊萍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跃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教授、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国希教授、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兰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润枝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部长郭凤志教授就各自的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先后作了主题报告。在分组论坛中,与会代表围绕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从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小组召集人则就各组讨论情况分别进行了汇报。
五、获奖
2014年项目团队成员郭凤志教授荣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称号,全国共有10人获此殊荣。2014年9月,项目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集成式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题成功(主要完成人:郭凤志、张澍军、齐晓安、阎志才、王立仁)荣获第七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教师节前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对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进行了表彰。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表彰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决定》,项目组成员王立仁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王立仁还被评为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