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初探

2018-10-24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作者: 章凤红

自2011年“微课”概念在国内被首次提出以来,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就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微课概念在教育领域迅速传播,相关实践和应用也迅速展开。微课教学是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网络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动态过程,进行微课教学的开发、运用和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题中之意。贵州师范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1年获得了教育部“精彩一门课”和2010年贵州省精品课立项建设,为巩固已有的成果,提高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微课教学的开发与应用,在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探析》系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根据教育部立项建设要求,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通过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学科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在团队建设、教研成果、课堂教学、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开发、运用及推广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提高整体素质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学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只有好的老师才能教出好的学生。课程建设的目标指向就是向课程要效果,向名师要质量,向团队要资源,以求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利用“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建设这一契机,基础学科有针对性地探索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着力建设一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进微课教学。
(一)更新观念,以生为本。“路线确定了,干部就是关键”。教师是教学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校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顶天立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贯穿整个教学为“顶天”,坚守教学阵地,踏踏实实从事教学为“立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以生为主体,确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微课教学短小精悍,关注社会热点,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范围的有限性,通过微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易被学生接受。为此,我校基础学科积极开发以微课教学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课程,积极走出去转观念、学方法、探路子。2014年12月,项目负责人携同学院四门思政课学科负责人前往广州、桂林等地,在参加全国“微课教学录像制作会议”之后,参观考察了华南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网络课程建设,学习借鉴推进研究性、探究性、协作性等微课教学形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制作技术。
(二)教研相济,提高素养。“把队伍培养好、把教材编好、把课讲好”是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主要环节。教师优势或者阵地就是课堂,上好课是每个教师的分内之职。要上好课,功夫在课前准备,在于教师注重学习新理论、新情况、新问题,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与扎实的理论功底,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结合“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建设要求,我校要求基础学科的教师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教学能力,增强课程教学的学理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论水平。同时,确立“教学科研并重,教书育人为本”的学科建设理念,积极承接教研课题,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探索微课教学,力求推出高质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一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作用》(光明日报2014.8.4)、《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成人教育2014.4)等权威、核心期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探析》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善教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开发运用》获教育部青年课题立项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团队(KT2014003H)作为贵州师范大学首批“课程-团队”核心项目立项建设;2015年《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平台下的学习型组织教学模式研究》入选教育部2015年“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通过各种项目建设,教师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科研工作有所突破,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全员参与,制作视频。
1、集体备课。全面把握教材,理清教学体系。严格按照2013年修订版,编写详细教案,涵盖各章基本知识点和丰富的实际案例,对全部授课过程作详尽安排,拟定各章的重、难点,作为微课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中,对导入、内容、步骤及结语等方面作全面的探讨,以完整、规范的形式设计好微课教学全过程。
2、课件制作。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多媒体课件,把教材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把“一纲一本”的规范性、理论性文本转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媒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媒体语言来激活教材语言,表达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组成部分,着重解决从语言灌输向思想接受学习转换的问题,将单一的、静止的、平面的、单画面的文本语言转换成多样的、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多画面的媒体语言,营造教学内容的现场感、真实感,使教学活动直观、清晰、生动、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
3、视频录制。按照各章节内容,逐步制作微课教学视频。我校基础学科组有9名老师,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学术专长,选择一、两个知识点作为微课教学内容,并担任主讲工作。通过相互听课,试讲等方式,老师间进行相互切磋、交流,经过多次修改,选取视频、音频及现场效果最佳的录像进行后期加工、剪辑,每节微课教学力争达到具有规范性、示范性。
4、上传平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贵州师范大学首门微课教学示范课,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与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联合开发微课教学视频。经过多次沟通交流,2014年6月,超星公司拍摄团队来校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视频拍摄。7月份开始视频编辑制作,采用抠像、调色、视频特效及合成等多种制作手法,对视频进行加工润色,使其更能从画面表现课程内容,利于学生学习。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制作建议,制作方积极配合,视频编辑效果较好,双方合作愉快,录像完成后,通过学院审定,上传至校园慕课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示范片,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交流。
二、开发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
教学资源是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任何一门课程的理念、特征及其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教学资源来表达。我校基础学科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着力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资源。
(一)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坚持从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实际等方面出发,灵活运用微课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努力克服重形式轻内容,以形式代替内容的倾向,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正确把握、理解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通过教学实施,将教学体系转化成学生的行为体系,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在基础学科建设中,注重把握微课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课程内容的价值与质量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基础性、前沿性、实用性的知识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问题意识培养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学生思想状况,在微课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确处理好知识体系与问题意识的关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二)突出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经过教育部“精彩一门课”、省级精品课两个项目的建设,“基础”课程教学具有了完整性、系统性、规范性。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在完成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我校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短、小、精、悍”的特点,结合教学要求,在确定微课教学内容时,注意把握两点:首先是突出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削支强干,集中精力于核心内容,突出做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六个为什么”和“四个划清”等问题的解答,通过微课教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有效发挥“基础”课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其次是紧跟热点。随着社会加速转型,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呈现多样化,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不同社会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的重大事件和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由此形成各种社会思潮。我校在确定微课教学内容时,针对这些热点进行分析研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和方法,注意突出重点、紧跟热点、破解难点,通过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对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和阐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三个倡导”教育落到实处,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三)加强教材建设,夯实应用基础。首先,充分发挥国家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夯实课程建设基础。其次,全面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学习指导、实践教学等纸质教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丰富资源。再次,着力加强电子教材建设。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建设幕课平台、moodle平台,夯实微课开发应用基础,使课程教材建设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初步建成动态化、立体化的电子教材。最后,加强教学资料的建设。针对教材篇幅有限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学科差异情况,搜集、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和题库等教学材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方便有效的资料。
三、实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校基础学科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理性思考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通过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一)案例教学法。将理论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注意编写微课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广泛实施。以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为例,教师与学生精心筛选,设计组织案例,如钱学森之问、清华大学陈丹青辞职、贵州李坚高考个案与复旦大学破格招收蔡伟读博士等,以微课形式,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教育,深入探索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立足岗位,践行爱国行为。
(二)开放式教学。将微课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道德教育真正体现在现实生活实践中,保证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开展微课教学时,把道德素养建立在现代化的层面上,帮助大学生掌握辨别是非的方法和批判的武器,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进而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自觉。如,针对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问题,采取开放式微课教学:先由学生作演讲,之后,组织开展课堂实践(分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和感悟合作的必要性及可操作性,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运用到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三)理性思考教学法。教师通过微课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穿透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以提高其理性思考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论的阐释力,做好理论上的拓展和深化,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解决学生深层次的认识问题。如,注重以微课教学引领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根据每章教学内容,分别列出马克思主义经典篇目,分析名篇写作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时代价值等,分章、分段、分点进行细化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饱满、深刻,增强基础课教学的学理性和思想性。
四、总结开发与运用相结合的经验体会,提速微课教学
经过3年的课程建设,微课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为贵州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建设经验在校内及全省高校产生了良好效应,光明日报、贵州日报、贵州师范大学报等都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坚持规范与开放相结合,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我校“基础”课已按照精品课程、“精彩一门课”建设标准,完成网站建设,并在使用推广。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建立了相应课程网站,但教学资源缺乏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重复进行建设,使用率不高,网络课程建设缺乏统一系统的管理,不同学科之间教学资源建设情况缺乏沟通。通过微课建设,明确四门课各自的侧重点,形成整体合力,既方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再加工与重新整合,又可以有效避免课程教学资源缺乏交流而造成的浪费。
加强宣传推广,促进资源的开放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既是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求,又能推动其他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基础学科“精彩一门课”课程网站不仅向本校学生,而且面向全省、全国高校开放,取得了良好反映,促进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善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我校坚持开门办学,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吸纳省内外兄弟院校同仁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互享微课视频,有效推进微课教学的开发与应用。
(二)坚持建设与应用相结合,健全教学管理体制。
1、以用促建,提高微课资源的教学应用。当前高校微课的数量相对丰富,但微课资源较散,微课的系列化、专题化、课程化尚未形成,应用还处于浅层次的探索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操作模式、应用指导与技术培训等方面仍显不足,微课建设不可避免地存在“建多用少”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一是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研修资源,形成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二是通过微课程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资源支持,如翻转课堂、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等,为学生提供易用、易得、适用、实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辅助资源。三是通过微课的开发与应用,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以用促建,以教学需求与应用实践来引领微课建设的有序发展,避免再走“重建设轻应用无研究”的老路。
2、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为激发教师投入微课教学的热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为微课的开发与应用注入活力,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我校建立健全相应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着力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在经费投入上,我校给予“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建设经费2万元,作为微课教学开发与应用的启动经费;二是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激发教师建设、开发与应用微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建设;三是在年终评定中,将“择优推广计划”项目建设作为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更多的教师投入教学项目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3、健全评价机制,以评促建。为更好地推动微课的开发与应用,达到推广之目的,我校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评价主体具有广泛性。课程评价的参与人员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包括相关课程专家、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等。二是评价对象具有立体性。把微课教学分解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环节,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立体性评价。三是评价标准体现多元性。既考虑不同教师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考虑课程参与者的多方面情况。四是评价方式实现多样性。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灵活采用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使“基础”课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人生课程。
随着微课教学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教学的定义由最初的“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的新型教学资源”,到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直至今天的“一种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的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使我们看到微课内涵正沿着“微型资源构成----微型教学活动----微型网络课程”的轨迹发展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正同样遵循这一轨迹,按照微课的专题化、课程化发展趋势,秉承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