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模式创新

2018-10-24     来源: 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彭庆红

自入选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以来,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创新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与办法,加强与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在团队建设、教研成果、教学效果、宣传推广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进展,也较充分地发挥了示范效应。
一、团队建设
一方面,在学校层面,继续在以校领导为组长的课程领导小组之下,有效整合思政理论课教学机构和学生工作两大德育子系统,形成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团队。课程师资团队主要由思政课教师、团干部、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校外热心大学生教育人士等共同组成,其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理论教育、方法指导、思想引领与课堂实践活动组织实施等多种作用,团干部与辅导员直接参与综合性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工作。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实践教学面向3300多名学生全员覆盖,所以,实践教学团队核心层成员(思政课教师、团委实践部教师)接近40人,外围成员(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部分热心实践育人的理工科教师与校友)还有100余人。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层面,经过优化组合,全面建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队,涵括了五门本科生思政课程的骨干教师。团队成员的年龄、教龄、学历、专业、职称等结构搭配合理,骨干成员包括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等。与此同时,一批青年教师在快速成长,仅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来看,近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45岁以下教师获得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5人次,一个工科为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表现在强手如林的首都高校中令同行刮目相看。团队中的每位教师都是既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线教学任务,又从事实践教学的研究、设计和指导工作。自从项目入选以来,团队骨干成员平均每个季度有一次选题策划或主题研讨活动,既注意发挥个人特长,又注意将团队合作优势发挥到最大。思政课教学团队不仅立足课堂阵地,通过项目管理、平时成绩奖励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而且与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指导与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
二、教研成果
入选以来,我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较好地将工作经验转化为教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以来,团队主要成员共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编写教材1部(已出版)、论文集1本(待出版)。
代表性的教研成果有:(1)彭庆红、鲁春霞合作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刊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该文全面地总结与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有一定影响。该文还入选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编写的《善教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版)。(2)鲁春霞、彭庆红合作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辅结合”模式探析——基于北京科技大学“基础”课的实践》,刊载于《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12期,该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全面总结与介绍了北京科技大学通过“教辅结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验,对高校构建大德育体系以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一定借鉴价值。(3)刘晓东主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该书是陈曦主编《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的修订升级版,补充了五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生综合性社会实践课程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总结内容,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亲自为该书作序,对利用假期深入开展大学生综合性社会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彭庆红等人组织编撰的论文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也进入编校阶段,年内将正式出版。
在项目获奖方面,团队骨干教师左鹏教授指导的学生社会实践论文《90后产业工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获得2014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获评2014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
三、课堂实践教学情况
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思政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以来,我们在保持以往重视课外实践育人活动的基础上,更强调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思政课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施策略与办法。
(一)锤炼课堂实践教学的理念与原则
教学改革,理念先行。每一次实践教学研讨会或选题策划会,团队负责人都强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立“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植自身特色”的教学原则。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特点出发,提高课堂实践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引导他们认识和熟悉大学生活,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治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素养。
确立“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植自身特色”的教学原则,将这一原则体现在课堂实践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手段,使学生彻底改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惯性思维,切实感受到“课堂不只是说教,学习不只为考试”,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二)修订课堂实践教学的方案
结合近年新修订的思政课教材,教学团队从规划的整体性、实施形式的多样性、过程的可指导性、结果的可评估性等四个方面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
规划的整体性。从2014年起,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五门思政课(含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实践教学,形成了课堂实践教学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即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情况填报实践教学项目申报表,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优秀项目予以资助。期末教师提交项目总结,学院组织专家验收。 
实施形式的多样性。课堂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多元,包括校园访谈、校园微调查、课堂情景剧、微电影、经典研读、辩论赛等形式,每种形式都提出了实施的基本要求。例如校园访谈,要求访谈对象6人以上,提供访谈过程照片10张以上或者访谈视频6个以上,访谈报告字数不少于5000字。
过程的可指导性。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等过程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并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原则性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全面深入的指导。
结果的可评估性。课堂实践教学的评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共同实施,通过评估和反馈,积累经验,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夯实课堂实践教学的基础
建立实践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是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项目建设中,我们把实践教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作为重点项目之一,通过成批量购置图书和音像资料,并亲自动手搜集、编辑,我们已初步建成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库、视频资料库。特别是在案例库的建设中,我们已经编辑、整理出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治观念建设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近200个、视频资料80多种。通过这一建设,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使课程建设的基础更加牢靠,为提高教学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我们还投入专款购买1946年至今的“人民日报电子数据库”,为每名思政课教师配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恩列毛等人文选、文集等)。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近年我们投入60余万元购买设备,完善思政课实验室建设。通过各种设备的购入,以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运用,基本实现实践教学手段现代化,增强了实践教学感染力。近年,马克思主义学院除了为每名一线教师新购笔记本电脑外,还整体新购了课堂辩论赛数控系统及硬件设备(移动话筒、辩台灯)、课堂知识竞赛抢答及答题系统、客观题考试阅卷系统、多媒体记录与制作(高清照相机、摄像机、线性编辑机等支撑微电影及课堂情景剧的录制)、课堂演讲、宣讲以及朗诵展示的高档音响系统等教学设备,大量应用到课堂的实践环节,为课堂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自开展项目建设以来,我们鼓励团队成员认真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应用多种设备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选留了本校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来学院工作,并先后选派5人次到新闻出版署、人民日报社等单位组织的数字化编辑、舆情分析培训班学习进修,为实践教学的开展作了较充足的技术人才准备。
(四)收获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
项目入选以来,通过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培植自身特色”的教学原则,以课堂实践教学方案为指导,各门课程均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教学成果,教学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获得校教学督导组的高度好评,并且涌现出一批精彩的课堂实践教学案例。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团队鲁春霞老师的三个授课课堂共开展47组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在选题与课程内容的契合度、工作量的饱满度、实践过程的科学性、课堂汇报的实效性、汇总材料的完备性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一个实践小组围绕大学规划展开研究调查,作为初入大学的新生,选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小组成员十分认真,不但在校园内进行调查和采访,而且为了做好对比研究,还利用国庆假期赴河北崇礼的中学发放问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调查与分析”实践小组通过研究,形成了完备的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和演示文稿,并且拍摄了高质量的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一个实践小组通过挖掘中国式坚守的力量,希望发现并弘扬“中国式现象”的正能量,消除人们的偏见,引导人们多关注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彭庆红教授主讲的课堂开展了“成功访谈录”实践活动,要求大学新生5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就大学生关注的学习、环境适应、社团、科技创新、人际交往、爱情、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主题设计访谈问卷,分别找资深教授、中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5-8人访谈,每个组整理出5000字以上的访谈报告,并制作5-10分钟的PPT在课堂展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社团实践情况
2014年,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要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团实践的育人主线,指导理论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其中,“基础”课程组与学工系统合作设计“适应大学、成长成才”专题,邀请相关奖励与荣誉获得者的学生代表、青年杰出校友等优秀学长学姐,举办“走好大学第一步”系列巡讲活动共12场,覆盖全体大一新生。“形势与政策”课程组设计“中国梦”与“中国精神”等专题,依托求是学会举办朗诵、宣讲以及演讲比赛,覆盖低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6000余人。“原理”课程组教师结合思想理论专题,指导学生举办读书分享会20余场,直接参与学生约400人次。“概论”课程组教师结合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指导社团学生骨干成立7—8名成员的团队共20支,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街道、社区以及京郊农村开展调研及宣讲共计100余次,受到接待单位的一致好评。入选择优推广项目以来,社团实践教学较于以往更加规范化,教学团队在顶层设计上注意了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强化了实践方案的可操作性,孵化出微电影、调研报告、演讲稿件、理论学习心得等一大批学生实践成果,育人效果显著。
五、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情况
作为首批入选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项目,我们重视经验交流与宣传推广工作。2014年开展了如下活动:
1.进一步提炼工作经验,撰写思政课实践教学总结报告,投入专门经费来制作精美的北京科技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宣传手册,以方便与同行交流。
2.联合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讨会。依托《思想教育研究》杂志与中国计量学院合作,2014年5月在杭州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研讨会,教育部思政司冯刚司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82所高校的160余名代表参会,团队负责人彭庆红教授在会上就实践教学情况作了重点介绍。
3.联合召开“全国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依托《思想教育研究》杂志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研讨会”,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包括10余位入选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项目的负责人在内的50余名代表与会,团队负责人彭庆红教授介绍了我校的教改经验。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本项目的示范推广,也为同一批择优示范项目宣传推广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2014年,我们还开展了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和互访活动。先后有福州大学、首都经贸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多所高校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思政课改革专题调研。
今后,我们将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进一步协同全国高校同行力量,广泛借助社会资源,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践项目,拓展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活动品牌,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