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情境式 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2018-10-24     来源: 浙江大学     作者: 张彦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情境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自入选20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项目以来,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和进度安排,在教育部社科司、浙江省教育工委、浙江大学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成果、课堂教学实践和经验推广交流等四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见贤思齐,加强团队人才队伍建设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共有14位教师,除延聘教授万斌老师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外,其余13位老师均承担大量的本科教学任务,承担的本科生课时量少则200课时,多则400左右课时。在2013-2014学年中,教研中心教师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抓好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情境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探索和交流推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升,团队人才队伍建设多方面得到了加强:
第一,组建基层教学组织的团队。教研中心成立了由主任张彦教授领衔、副主任、支部书记汪建达副教授为主的工作班子,夏婉婉老师、黄铭老师、郁建栋老师、吴旭平多位教学骨干教师为主力的基层教学组织。整个教学组织队伍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素养高,注重宣传党的大政方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其中,郁建栋老师和张彦老师获得2013年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夏婉婉老师获得2014浙江大学优质教学奖二等奖。
第二,实施教师教学研究培训培养计划。2014年度,教研中心认真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制定了教师培养培训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的活动,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在浙江省2014年暑期备课会中,教研中心张彦老师、黄铭老师、汪建达老师、许丽萍老师参加,并递交相关论文;北京大学专题报告培训会中,教研中心金建伟老师参加;教育部新教材使用培训会议,郁建栋老师参加;浙江舟山暑期教学实践会议浦永春、詹兴敏、金建伟、许丽萍等八位老师参加。
第三,开展教学帮扶和教学研讨。本年度,教研中心加强了教师之间互相听课、教学评价和集体备课等活动,共有黄铭、郁建栋、张新樟、金建伟、吴旭平、汪建达等多位老师到教研中心其他老师的课堂观摩听课,互相学习,进步提高。2014年暑期学院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夏婉婉老师、郁建栋老师和张彦老师分别做了教学心得和教学研讨发言。在教研中心多次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各自优秀有益的教学经验,大家都受益匪浅。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青年教师更是能从传帮带中收获良多,教研中心吴旭平老师的这一年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评价优秀。
四、打造教师全面成长的平台。浙江大学“原理”教研中心在积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致力于教师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在2014年度,张彦老师晋升到教授职称,并入选了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中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培育项目;汪建达老师、张新樟老师于2014年10月赴德国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张彦老师于2014年4月赴韩国、2015年3月赴新加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万斌老师、张彦老师、张应杭老师、黄铭老师、吴旭平老师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自然辨证法研究》、《社会科学战线》、《人民日报》等期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此外,万斌、张新樟、黄铭、张彦、吴旭平、汪建达等六位老师获得了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工程”课题的立项。
二、精益求精,积累教学研究成果
这一年来,浙江大学“原理”教研中心在积极推进五层次情境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成果积累意识,形成了一系列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学生课程论文精选、编辑、出版。浙江大学原理教研中心整理编辑的《永恒的光辉》一书为201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课程论文集,从3321篇论文中精选出24篇,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经是二校清样,(详见附件材料一)。《永恒的光辉》中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回到马克思”,主要是关于学生对于《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哥达纲领批判》等马恩原著的读书报告;第二部分“走近马克思”,主要以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提出的十个问题为蓝本,结合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关的知识点,对这十个观点展开辩证思考、批判阅读,从而廓清迷惑,获得真知。第三部分“发展马克思”,主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现实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自觉。2014年,我们继续做好学生论文的布置、修改、整理和编辑工作,从全校6169篇中精选出70篇,分为寻找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三大篇章,约30万字。(详见附件材料二)
第二,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公开发表。本教学改革方法教学研究论文《创设情境,回归经典,激励学生,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情境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一文收录在《善教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一书中,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版。(详见附件材料三)吴旭平老师的论文《辩证法的二重性解读》发表在《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并被《新华文摘》观点摘编,夏婉婉老师的《交换之维:关于劳动者价值论的思考》发表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上。 
第三,形成两轮平行班讨论课教学方案和总结材料。在本年度,我们一共试点了8个授课班级、22个讨论班级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讨论情境细化实施方案,逐步摸索建立了讨论课的选题设计、团队建设、课前准备、评分标准、课后总结等一系列手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讨论课教学方法和总结材料主要包括讨论模式、讨论主题、团队建设、评分标准、现场问答、每场记录等材料。(详见附件材料四和附件材料五)
第四,形成课堂“招标课题”的初步创新探索。在2014年度,为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力度以及思政课的有效性,采取了老师布置选题、课题招标、现场8分钟展示的方式,主要就“中西文化的比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何统一”、“我这样上原理课”、“科技能否改变人类命运”、“经济危机是否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等主题开展多中选优的“招标”式展示,同学们参与积极,又因为是“招标”式,竞争激烈,学生积极性高,准备认真,课题课堂展示效果好。(详见附件材料五)
三、深入浅出,重视课堂教学实践
第一、制定完善课程教学规划。2014年初,由张彦老师、汪建达老师、夏婉婉老师牵头,重新制定和设计了教学大纲和教材修订指导下的教学细则和重难点分析,制定了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建设规划,根据不同的授课模式和情境要求,探讨了不同的实施方案,实现课程质量保障制度的落实。同时,组建了黄铭老师、吴旭平老师等参与的核心教学团队,成立了张彦老师、夏婉婉老师为授课老师的通识核心课程讨论课模式的试点团队。
第二,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中心在开学初重新统一修订了统一的教学管理办法和细则,就课堂考勤、课堂纪律、平时成绩、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评分组成、团队展示、期末考试等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并要求任课老师在开学第一周第一堂课进行集中说明,在整个学年的60多个班级中进行统一规定和规范管理。并且,在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就课堂管理问题、教学规范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剖析等进行集体备课、集体研讨等多种模式。
第三,多方位拓展情境式教学的内容和路径。在原著情境上,教研中心原著选读采取音频方式,在喜马拉雅电台网站,邀请专业播音员和学生朗读原著,为广大学生学习原著提供了多一种的可能方式。在历史情境上,增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中国化的相关内容;在论争情境和团队情境上,有班级尝试了组内辩论赛的方式,强化了讨论的氛围和批判能力的提升;在现实情境上,重点关联了“浙大病”的辨证分析、黑车现象的客观性解读、环境雾霾的治理之道等现实热点问题,多层次多方位拓展了五层次情境式的教学改革内容。
第四,丰富教学设计内容和教学评价方式。教研中心鼓励每位老师对五层次情境式教学模式进行各具特点的丰富与拓展,鼓励对传统教学评价方式的补充与改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根据自身特长、学生情况和课时安排,采取不同形式的情境凸显方式,潘于旭、黄铭老师突出历史情境的切入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许丽萍老师、吴旭平老师注重原著文献情境的剖析和深度导读;张应杭老师、张彦老师强调课堂教学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性,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分析;夏婉婉老师、郁建栋老师在全面深化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课堂的讨论情境的设计和把控,将“教得好”与“学得好”有效结合。
四、互通有无,积极推广教学经验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项目的安排,这一年度以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小结分析和推广交流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研讨专题会、校际院际互访交流等多方面,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积极推广交流五层次情境式教学方法,积极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之道。
(一)请进来,多方交流教学方法改革
1、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到我部调研。2014年1月3日,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副院长杨蔚带领下一行11人到思政教研部进行了调研和交流。思政部副主任马建青代表思政部接待了北交大一行。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教研中心黄铭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中心段治文教授、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中心廖亦宏副教授等参与了接待、交流工作。在交流会上,杨蔚副院长和马建青副主任分别介绍了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包括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成果。会上,黄铭、段治文和廖亦宏分别介绍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得到了北交大人文社科院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首都医科大学到我部调研,交流教学情况。2014年3月31日下午,首都医科大学在党委副书记刘芳教授带领下一行三人到思政教研部进行了调研和交流。思政部主任吕有志代表思政部接待了首都医科大学一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中心主任张彦老师等参与了接待、交流工作。在交流会上,吕有志主任介绍了思政教研部的建设发展情况,包括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经验、教师科研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措施、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会上,张彦老师介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课”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并与首都医科大学的同行们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教研部到我部调研。2014年11月11日下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在部主任胡伟带领下一行5人到我校思政教研部进行了调研和交流。思政教研部主任吕有志代表我校思政教研部接待了北二外一行,教研中心负责人张彦、傅夏仙等参与了接待、交流工作。在交流会上,胡伟主任和吕有志主任分别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等方面介绍了各自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张彦老师和傅夏仙老师也分别介绍了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情况,并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得到了北二外思政教研部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胡伟主任也坦陈他们在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上遇到的困境与困惑,希望以后可以向我校思政教研部多多学习,双方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
4、2014年度“请进来”院校交流一览表:
1月3日,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3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4月22日,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5月21日,山东省教育工委调研团课程教学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6月30日,广西大学政治学院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7月2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9月25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11月11日,北二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思政教研部来我们思政部调研
(二)走出去,推广交流教学经验
1、思政教研部组织骨干教师赴天津和厦门调研。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思政教研部在2014-2015学年秋学期考试周期间,组织骨干教师分赴天津和厦门进行调研。赴天津调研的小组由思政教研部主任吕有志带队,参观走访了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所高校。赴厦门调研的小组由思政教研部副主任马建青带队,参观走访了厦门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高校。
原理教研中心一共派出六位教师参与了此次调研交流活动。调研小组所到之处均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他们与被调研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的具体举措与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调研结束后,骨干教师们表示收获很大,一方面开阔了视野,吸收了兄弟院校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交流,参加调研交流的双方互留了联系方式,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联系,互相切磋,共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2、参加各种教学备课会和教学研讨会,介绍浙江大学教学方法改革。2014年8月,教研中心汪建达老师代表浙江大学在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会议上介绍了浙江大学原理课的教学方法和创新探索;2014年2月、2014年10月,张彦老师代表浙江大学在浙江省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年度会议上介绍了浙江大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和成效。
(执笔:张彦)
附件材料
1、附件一:《永恒的光辉》(浙江教育出版社,清样稿),约20万字;
2、附件二:《回到马克思——浙江大学20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学生论文集》,约30万字;
3、附件三:《创设情境,回归经典,激励学生,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情境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发表在《善教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
4、附件四:《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情境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阶段性成果》(2014年7月),内容包括教研论文、原理课2014春夏学期讨论课模式试点报告、讨论课评分标准、教学改革实效性的调研报告与学生反馈,共计5万字;
5、附件五:《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情境式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阶段性成果(二)》(2015年3月),包括讨论课时间安排、原理课讨论课模式报告、原理课讨论课调查数据分析、原理课招标课题模式试点报告,共计7万字。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