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全员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实践

2018-10-24     来源: 清华大学     作者: 蔡乐苏

一、团队建设
立项以来,课程组采取措施,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一是定期组织课程组成员学习中央领导系列讲话及中央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并积极贯彻落实,使之进课堂、进头脑。二是加大青年老师培养力度,在2013年派出青年教师翁贺凯到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访学交流的基础上,2015年2月再派出青年教师李蕉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阔视野。三是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提高,除按规定全员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培训之外,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1月已有一名教师即华表副教授圆满完成课程学习并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另有一名教师将按计划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截止到目前,60岁以下的在岗教师除一人外,其余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二、教研成果
立项以来,课程组成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已经在《光明日报》、《教学与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期刊发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论文8篇,编辑出版因材施教学生作品集2部,另已完成编辑、待出版的学生作品集2部。详细目录如下:
论文:
1,蔡乐苏、王宪明:《教学并重,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3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栏”)
2,蔡乐苏、王宪明:《论中共创始人思想中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因素》,《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5期第5-13页。
3,欧阳军喜:《一二九运动再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第13-24页。
4,欧阳军喜、于洋:《无法告别的革命:关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辨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0期第76-81页。
5,李蕉:《征粮、哗变与民主建政: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治理方式的变革》,《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年第5期第34-42页。
6,李蕉:《“问道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探索——兼论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北京教育(德育)》,2014年Z1期第75-77页。
7,李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内在统一——以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0期第97-100页。
8,华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第12期第68-72页。
图书:
1,华表编:《清华学子诗说中国近现代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
2,华表编:《清华学子画说中国近现代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
3,蔡乐苏、李蕉编:《清华学子三字经说中国近现代史》(已完成编辑,待出版。)
4,舒文编:《清华学子看中国近现代史》(已完成编辑,待出版。)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方面,自立项以来,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因材施教教学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纲,为认真研读、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开展专题式教学,紧紧围绕四个“选择”,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力争帮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建立起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宏观进程的通解通识,从而深刻认识到走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重视教,更重视学,通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表演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每个专题都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同学分组准备,经过竞争获得课堂演示的机会。部分课堂还进行情境模拟法,根据重大历史事件,设定情景,指导学生扮演相应角色,使之在重演历史的过程中感悟历史。2015年春季学期,已经安排在部分课堂组织学生模拟联合国安理会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以便让学生通过这样“演史”的方式,加深到历史和现实之间密切关系及历史重要性问题的认识。
同时,美术学院等部分课堂在原有的让学生个人结合专业搞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到围绕特定主题结合专业开展创作活动。2015年春季学期,这些课堂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纪念之机,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抗战”这一主题,开展创作活动,学生在此期间所创作的作品,将通过展览等方式进行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将结集出版,以扩大影响。
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来深化教学改革,课程组从2014年夏季小学期开始筹备建设“慕课”。经过两个学期的准备,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在部分课堂学生(近1000人)中试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选修的同学可以不再像传统的课堂那样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教室去上课,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和习惯,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看课”,在线上完成相关作业,有疑问者可以随时在线上取得主讲教师及助教的指导,此外还需按要求参加若干次面对面的答疑讨论。由于有了网络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帮助,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术学习的进度、兴趣点及难点等所在,并更及时地做出反馈,使得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
立项以来,经验交流与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举办学术因材施教作品展
2014年11月23日,“峥嵘岁月”——第四次学生作品展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隆重推出。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郑萼等参观展览。
(从左到右依次为: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郑萼、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艳国、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组老师华表、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卫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为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卫,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沈卫星,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王文姝,党委副书记舒文等出席开幕式。
(二)在首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介绍因材施教的相关做法与经验
2014年11月24日上午,首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端论坛暨清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建30周年纪念大会,在主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全国近百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邀专家学者和清华思政专业毕业校友参加了大会。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建国等参加会议。会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介绍了清华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传统与近年来实行的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因材施教等新举措。
(三)在教育部与北京市委教工委联合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会上做示范教学
2014年12月31日上午,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联合在清华大学召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会,来自北京市60余所高校的党委书记、主管思政课的校级领导、宣传部长、思政课负责人及骨干教师3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始之前,与会领导与学者参观了正在进行的“峥嵘岁月——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因材施教学术作品展”。会上,课程组年轻教师李蕉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延安(1937-1945)》为题,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示范,得到出席会议的李卫红副部长、苟仲文书记等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教教工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李卫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和清华大学思政课建设取得的突出成绩,进一步强调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表示教育部下一步将在全国推进“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思政课综合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从建设立体化教材体系、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多个方面推进思政课综合改革。苟仲文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的优秀成绩,要求宣传好、推广好清华思政课的建设模式,更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大会现场 (陆越 摄)
李蕉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示范 (陆越 摄)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邓卫陪同下参观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因材施教学生作品展     (张苗 摄)
(四)接受媒体采访,介绍因材施教措施与经验
2014年12月3日上午,课程组老师接受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十多家北京媒体记者的集体采访,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新举措。4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十多家媒体,分别以“清华思政课因材施教课堂百变”、“清华学子诗歌画作说古今”、“清华大学思政课因材施教读历史搞创作”、“清华推马克思主义慕课”、“清华大学慕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成万人迷”等为标题集中报道了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情况,数十家门户网站进行了转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详见附件:《媒体及各大网站对清华大学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等的部分报导材料》)。
此外,课程组还通过接待北京及全国各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来访交流等,先后接待了来自  大学的    老师,宣传介绍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措施等。
(五)在清华大学校内宣传推广
参加清华大学第28次教育讨论会,提交论文《教学并重,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因材施教教学改革探索》,并被大会采纳,正式收入到会议论文集中,在全校推广。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