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群模式实验

2018-10-24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冯秀军

“05方案”颁布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教学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与“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这一高标准的教学要求相比,当前的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较大提升与创新空间。其中,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是关键。这一转化是一个涉及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载体、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为此,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主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团队与资源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群模式建设,即教学内容的主题式整合,教学方法的集群式建构,教学团队的共进式发展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式建设,有效促进了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模式改革的理念创新
我们所开展的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通过对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需求的系统调查与研究,以“成长主题”提炼大学生最关注和困惑的成长问题;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和再组织,以“教材主题”提炼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主要理论问题;整合“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以建构“教学主题”,围绕“教学主题”构建教师、学生、教材三维互动的教学平台,从而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主题教学以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以问题锁链深化课堂讲授,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并据此设计相应的教学结构、框架和程序。
进行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起因于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困惑。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多、变、厌。所谓“多”,是指我们置身于一个多元化时代,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杂陈,多种社会思潮交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持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因此,如何在多元中坚守核心主导,如何在繁多的教学内容中“以简御繁”,如何在多样的问题与困惑中捕捉主要矛盾,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回避的问题。所谓“变”,是指我们置身于一个变动不居的开放时代,教育教学的社会环境在变,教学依赖的教材内容在变,教育教学的对象在变,我们的教学难免在追随和适应变化的过程中流于被动、疲于应付。我们认为,虽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学生在变,学生成长的问题和需求在变,但其中仍旧存在变中之不变,即贯穿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中的主线,它由那些不论什么历史时期,不论什么时代的个体成长都将遇到的基本问题组成,这些具有基础性、根本性、长久性的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面对和回应的首要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疲于奔命”的被动应付中能否、以及如何准确捕捉这些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之根本问题,以此来提纲挈领地整合与建构教学内容,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对的又一挑战。所谓“厌”,是指出生和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具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追求平等、自由的特质,对于传统的思想观念灌输具有天然的逆反和批判。因此,如何科学认识当代大学生理论学习的习惯和偏好,如何科学把握大学生理论学习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如何有效激发大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在理论分析、判断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理论学习兴趣和理论思维能力,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面对的三个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挑战,我们所展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之处就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着眼实效性,增强针对性;二是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教学目标,避免教材体系面面俱到的铺陈与罗列,同时打通四门课程内容之间阻隔,避免教学中的交叉与重复;三是追求理论彻底,以问题锁链导引教学,以理论的逻辑力量吸引和征服学生,有助于激活学生,深化教学,澄清困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提炼“教学主题”,打造问题链,推动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与主题式整合。
1、提炼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学生“成长主题”和教材“理论主题”的结合,所选取教学主题既应是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同时又是教材中紧扣教学宗旨和目标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于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契合点上的教学主题,能够有效实现学生需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两张皮”、实效差的现实问题。
“成长主题”来源于对学生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只有深入调查研究学生,掌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了解大学生成长中的思想困惑和价值需求,才能切实把握大学生关注和困惑的主要现实问题。从2008年至今,我们通过面向全国9个省市10所高校约2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研,以及北京地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访谈与座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困惑和成长需求,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提炼出近千个大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教材主题”来源于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和再组织。提炼教材主题的根本依据在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关键点在于对教材背后的基础理论和重大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因此,教材主题的提炼必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和深入挖掘,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起教材内容体系的知识导图,从而找到教材内容体系中蕴含的理论主题。为此,我们通过教研室单位的分课程研讨和四门课程相结合的共同研讨,集体攻关,充分辩论,在分课程提炼教材主题与打通四门课程的主题整合基础上,形成覆盖四门课程的教材主题。
“教学主题”来源于“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的契合点。在整合成长主题与教材主题的基础上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主题及其内容体系。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形成“大学之道”、“理想之道”、“相与之道”、“家国之道”、“自然之道”、“乐业之道”、“创业之道”、“德法之道”等8个教学主题;《中国近代史纲要》形成了“从纵横两个维度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康梁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辛亥革命与国父孙中山一生的追求”、“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解放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艺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等8个教学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成“信仰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世界的本质与自我的奥秘”、“世界发展性和生存智慧”、“我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历史之谜:马克思的解答”、“制度之辨与信仰坚守”、“社会理想与人的解放”等7个教学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依据和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祖国统一的构想”、“外交和国际战略”、“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等12个教学主题。通过对这35个教学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效促进了每门课程教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的深入研究,打通了四门课程之间的阻隔,避免了四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初步搭建起一个综合、立体的教学内容框架,为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奠定了重要基础。
2、打造问题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根本教学目标,是融知识性、政治性和生活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知识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借助于系统、专业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政治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导的使命;生活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使命的完成必须与关注、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需求相统一。这三重性质与特征,生活性是根基,知识性是依托,政治性是导向,三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这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
为此,我们确定以问题引导教学作为主题教学模式探索的努力方向和突破点。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遵循三个原则:第一,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一般而言,教材内容体系多以观点和结论的陈述为呈现形式,其优点在于逻辑清晰,观点鲜明,内容系统全面。教材呈现一般要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展开。但教学逻辑与教材呈现的逻辑不同,教学必须面向学生,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展开,而所有主动的认知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学不能以教材的观点和结论为起点,而必须以最终可以导向教材观点和结论的问题作为起点。第二,问题选择具有指向性。以问题引导教学,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是关键。遵循主题教学的理念,问题的挑选和设计既是对教学主题的分解和细化,也是对教学主题的问题转化。因此,所有问题的选择和设计绝非随机和随意的,问题的解答最终应导向教学的目标实现和任务达成。第三,问题具有递进性。围绕主题的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实现也不是一个层次的问题就能解决。因此,围绕教学主题细化、分解而成的实际上应是一个问题体系,一个内容相关、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锁链。问题锁链层层递进,每一次问题的解决又可引出新的问题,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递进,学生理论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激活而进入活性思维过程之中。以问题引导教学倡导从问题到结论,符合认知规律;从辩护到推理,避免理论专断,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刻性。
(二)在“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指导下,用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主题教学方法模式的集群式建构。
教学方式、方法、模式的探索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案例教学、动漫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等,都是各具特色与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改局面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进和教学效果改善。同时,这些教学方法和模式又由于其教学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模式建构目标不同,其解决问题也各有侧重。事实上,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具有综合性特征,与此教学目标相适应,其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也应是综合性创新。为此,我们在“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和“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指导下,努力以针对性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主题教学方法模式的集群式建构。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集群式建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同层次目标,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包容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
在主题教学模式中,不同的教学主题具有不同的内在特性和教学目标要求。反映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的教学主题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重知识与技能、有的重过程与方法、有的重情感与态度,有的兼而有之。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主题内容特性及相应教学目标要求,在操作层面上建立了不同的教学模式群,如思辨性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等。思辨性教学重在以问题探究引导思维,多采用推理、对话、辩论等教学方法,实践性教学重在能力培养,多采用合作、探究、社会实践、服务学习等教学方法,情感性教学重在以情感人,多采用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创意书写等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们构建了一个“主课堂+拓展课堂”的立体化综合教学改革框架。主课堂以主题教学理念引导下的问题链教学为主,同时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方法回应不同教学目标的需求,创设了“经典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创意的课堂”、“书写的课堂”、“行走的课堂”等魅力课堂系列,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效。拓展课堂则以“实践教学+网络课堂+人文通识讲堂”为三大支柱,形成共同拱卫主课堂的“鼎足之势”。主题式实践教学以“行走的课堂”为总题,各门课程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展开实践教学。“行走的课堂”努力改变传统的课堂场景和样态,让大学生行走于课堂之外的课堂,尝试用行走的双脚去认识世界,用双手触摸社会,用双眼发现问题,用双耳去倾听弹人,从而促进学生在身体的活动中激发思维过程的展开和碰撞,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激荡。我们的实践教学以《行走的课堂》为题推出系列公开出版成果,获得国内同行一致好评。网络课堂积极适应当代大学生网络学习特征与偏好,利用网络手段拓展主课堂时空,创设“成长氧吧”等与学生课余交流互动空间,撰写创作思政课教学辅助片,录制《大学生社会化》等视频公开课、各门课程微课堂等。人文通识课堂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积极开设与思政课密切相关的人文通识选修课,二是创设“中财开讲啦!”人文大讲堂,举办“毛泽东诗词与中国革命战争”、“故事中的《资本论》”等既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富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的专题讲座,有效拓展和丰富了思政课教学领域和内容,深化和提升了教育的成效。 
(三)围绕教学主题组建项目化管理教学团队,实现主题教学团队共进式发展
主题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精深化组织和理论教授的彻底性,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对于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有深刻、系统、前沿的理解。因此,主题教学改革要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具有较强合作精神和集体攻关能力的教学团队。
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小组协同教学制”(Team Teaching)开创了教师合作的先河,即由不同的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小组,实行合作教学(Cooperative Teaching),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及若干助理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Teaching Team),在一个或数个主题(学科)中,以合作的方式,突破学科的限制,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提倡教师在共同的工作中形成伙伴关系,通过共同研究、示范教学以及系统的教学练习和反馈等方式,学习和改进彼此的教学策略,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因此,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不能只依靠个别教师“一枝独秀”,而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此,我们围绕主题教学改革主旨,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我们根据四门思政课特点,在尊重各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打破以教研室为中心的既有模式,采用项目管理、主题聚焦、问题引导的团队专题授课方式,从而以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主题教学群模式项目开展。具体而言,围绕从四门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所提炼整合形成的35个教学主题,设立35个主题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全院教师招标。每个教学研究项目组由1名教学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带头人和3-5名教师组成,各项目组以项目研究为依托,组建主题教学研究团队。全院教师根据各自研究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2-3个教学主题,参与2-3个主题教学研究团队。学院负责主题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开题、答辩和结项等项目管理工作。教学团队项目主持人负责召集团队成员,围绕研究项目展开教研活动,最终形成主题教学详案、主题教学问题链设计、教学展示录像和教学研究论文等成果,并依据上述成果完成主题教学研究项目结项。
我们在实践探索中体会到,教学团队的组建有利于汇聚教师的集体智慧进行团队攻关,以集体的智慧将每一个教学主题共同打造成为“精彩一课”,从而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含金量。其次,学生可在一门课的学习中聆听到多位教师的精彩讲课,可以获得多样化的思想启迪和丰富的学习经验。第三,教学团队的集体攻关培养了教师的团队精神,有利于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特别是多名教师共同面对同一课堂,无形中提供了学生对教师进行比较评判的机会,有利于教学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从而对教师产生激励和鞭策作用。
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培养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为保障。为此,我们努力构建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效机制,主要有如下举措:一是举办“回归经典”教师读书沙龙,夯实教师理论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课制度,促进教研结合;三是常态举办教研论坛,努力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四是通过微格教学,录制微型课堂,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五是实行新老教师结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辅助引导;六是以赛促教,组织参与学校、北京市高校等各级教师基本功大赛,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七是组建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努力打造教学团队品牌。
(四)拓宽视野,整合资源,努力实现主题教学资源共享式建设
虽然问题导向的主题教学能够较为有效地回应学生的问题与困惑,但要达到上述目标显然不能仅仅依赖有限的课堂时间。为此,我们努力以开阔的视野来发现、挖掘和整合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努力建构汇聚共享教学资源、拓展补充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共享式文献资源库建设。主题教学以教学主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既来源于教材体系,但又不同于教材的各具体章节内容,每一个教学主题都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专题属性。因此,在主题教学中,学生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材之外的大量辅助性文献资源来帮助大学生理解教学主题的内容。为此,我们建立了共享式的文献资源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政课教师围绕各教学主题推荐的阅读书目,人文素质类的通识教育图书,等等。通过拓展大学生的阅读面,深化大学生对教学主题内容的理解。
共享式校园文化资源建设。通过建设丰富的、高雅的校园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式教学提供资源保障。具体做法是,围绕教学主题开发和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一是与学工部、校团委、学生会等与大学生联系紧密的各部门合作,充分利用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题渗透到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校园活动之中;二是通过指导、协助和参与基于大学生的共同兴趣而成立的学生社团,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题教学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三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主题与人文素质讲座的选题结合起来,通过主办全校性的人文素质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讲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的学术性和前沿性。
共享式热点难点问题库建设。主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问题意识鲜明,各门课程相互贯通,理论综合性强。基于此,利用交叉学科知识全面、彻底地回答、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问题就成为主题式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提炼出大量的现实热点问题,从思政课教学主题中抽取大量的理论难点问题,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切实关心的社会问题,建立热点难点问题库,并提供观点正确、内容鲜活、逻辑周密、说理透彻、形式多样的问题解答,提供给全校学生共享,将答疑解惑环节延伸到大学生思政课的课堂之外。
共享式网络平台资源建设。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式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式教学提供网络平台。一是借助于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网络平台“成长氧吧”,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式教学资源库,设立“我的课程”、“我的实践”、“在线考试”等教学资源模块,以及“红色影院”、“思政百科”、“网上调研”等教学资源拓展模块,在每门课程中建立网络课堂、教学资源、参考文献、讨论专区、作业专区等模块。目前,每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案例库、考试题库均已上线。二是参与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通过课际链接等途径,建立不同地区、学校、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三是筹建“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学校投入20万用于思政课网络建设。四是围绕主题教学内容,以“大学生社会化”为主题积极筹备网络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申报。
共享式社会实践资源建设。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式教学也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和实施。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探索和落实服务于主题式教学的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与利用:一是校外主题式社会实践资源开发,选取并设立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主要在京外地区),如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湖南常德等地的社会考察基地以及反映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上海、天津等现代化城市教育基地,由思政课教师带队,与校团委一起分批组织大学生到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主题式社会实践;二是课堂主题式社会实践资源开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主两翼”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课堂主题式实践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学主题自行设置社会实践题目,在学校和北京地区开展主题社会实践;三是专业嵌入式主题社会实践资源开发,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现实社会职业生活中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职业观,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与本科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同步进行,学生结合实习的行业领域和专业特点,从专业嵌入式实践教学选题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实践报告。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成果
经过我院全体教师的努力探索与辛勤耕耘,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突出成效和丰硕成果。
1. 孵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教研课题和教研论文
围绕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实验与探索,我们又孵化出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体系改革”,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改项目“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研究”,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优秀教学团队“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创新团队”等3项成果。从2013-2015年,学院还获得学校实践教学改革项目8项。围绕主题教学研究,共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20余篇,其中《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构建》(发表于《教育研究》2014年5期,《新华文摘》2014年17期全文转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4年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社会影响。
2.完成了四本主题教学详案的撰写工作
在系统深入研究四门思政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理论需求的基础上,四门课程主题教学详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设计》、《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设计》的撰写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在统稿过程中,拟于2015年10月出版。
3.编纂出版《行走的课堂》系列实践教学成果
近年来实践教学以“行走的课堂”为总题,集中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展开实践教学,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行走的课堂:公德与公益》,《行走的课堂:家与国》,《行走的课堂:我与你》,《行与思:人与生活》,《践行与感悟:百年风云人物》,《实践•真知:北京城市发展问题调查》,均已公开出版。另外三本实践教学成果《学业与事业》、《中国梦•强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实践报告选编》、《行与思——人与传统卷》已经整理完成,将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基于上述成果,《一主两翼:构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系统工程》获得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行走的课堂》于2010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4.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
围绕主题教学的团队建设与共进式发展,我院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获得大幅提升。自2013年立项以来,我院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冯秀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人,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5人, 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中央财经大学主题教学优秀团队1支。“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支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共建团队。同时,学院整体科研水平也有明显提升。本项目在研期间,项目主持人先后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1项,北京市哲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梦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启示研究”1项,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庄严使命,担当着呵护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神圣职责。职责所在,惟有以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投入教学研究之中。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面向心灵的教育活动,是一项永远“缺憾的艺术”,这也注定我们以不断的教学探索来提升教学艺术和成效的努力将永无止境。
择优推广成果目录
一.孵化教学改革项目
2013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体系改革(冯秀军)
2014年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法”研究(陈文娟)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度优秀教学团队项目: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创新团队获得立项(团队带头人:冯秀军)
实践教学立项
(1)中央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内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名单
(2)中央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内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名单
(3)中央财经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内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名单
(4)中央财经大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内实践教学项目立项名单
二.代表性教研论文
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教育研究》
冯秀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教学与研究》
冯秀军、陈文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链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善教之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树祥、谢玉进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
胡树祥、谢玉进、陈士平、李蓝冰,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考,《中国大学教学》
谢玉进,李秀林哲学教学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王春玺、张静,创新师资培训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水平,《北京教育(德育版)》
谢玉进,让教学体现思维规律——谈思维导图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北京教育(德育)》
王哲,矩阵式组织结构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应用,《教育教学论坛》
王雪梅,寓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之中,《教育教学论坛》
谢玉进,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申晓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模式攻略,《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谢玉进,高校德育精致化的空间拓展与资源整合研究,《科研的力量——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成果汇编》
三.教学详案设计(四本教案将于今年10月出版)
(1)《基础》课教案之一:信仰之道——如何在怀疑的时代坚守自己的信仰?
(2)《基础》课教案之二:创业之道——如何成为一个理性的创业者?
(3)《纲要》课教案之一: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如何提高领导改革开放的艺术
(4)《纲要》课教案之二:时局转换之谜——张、杨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5)《原理》课教案之一:人类社会历史之谜:马克思的解答
(6)《原理》课教案之二:世界的本质与自我的奥秘
(7)《概论》课教案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创新
(8)《概论》课教案之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四.实践教学成果“行走的课堂”(将于今年10月出版,附合同)
(1)中国梦·强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实践报告选编
(2)学业与事业
(3)行与思——人与传统卷
五.奖励与荣誉
冯秀军教授入选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冯秀军教授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冯秀军教授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冯秀军教授入选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冯秀军教授入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
冯秀军教授入选为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冯秀军教授入选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邢国忠副教授荣获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邢国忠副教授荣获2014年“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黄刚副教授荣获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活动一等奖
刘刚老师荣获“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展示”一等奖
刘刚老师荣获第八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陈文娟副教授入选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陈文娟副教授荣获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涌金奖励基金——优秀教学奖(证书)
谢玉进副教授荣获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涌金奖励基金——优秀教学奖(证书)
郭红梅教授荣获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成心奖励基金——优秀实践教学奖(证书)
郭红梅教授指导的“北京户口政策、户籍制度与非京籍毕业生就业选择调查”论文荣获2013年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一等奖。(证书)
六.视频资料
《我的梦·中国梦——行走的课堂之创意课堂展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辅片视频
七.宣传与推广
2015年1月冯秀军教授在上海复旦大学由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指委举办的“说课教学研讨会”上介绍了主题教学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绪论教学”
2015年1月在湖北大厦和201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邢国忠副教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区别》为题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示范展示
2014年8月,谢玉进副教授以《人为什么活着——青年大学生人生目的的选择》为题,为2014年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做教学示范展示
2014年2月21日,校长助理朱凌云在北京会议中心所举行的2014年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以《问题导向 模式创新 团队共进 资源共享》为题就主题教学改革成果做主题发言
2014年1月11日,陈文娟副教授在湖北大厦所召开的“北京高教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会年会”上,以《‘基础’课主题教学群模式试验与探索》为题介绍和推广主题教学改革成果
冯秀军教授还曾在广东省思政课教师培训会(深圳大学)、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师教学研讨会(苏州)、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校交流推广主题教学改革经验,并获得同行好评。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兄弟院校先后到我院学习借鉴主题教学改革的相关成果
2015年4月27日,冯秀军教授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的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介绍推广主题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
中央财经大学思政课主题教学群模式实验与推广情况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群模式实验与推广”自2013年获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支持以来,不断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团队与资源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群模式建设,有效促进了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现从团队建设、教研成果、课堂教学情况、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四个方面将项目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题教学改革团队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主题教学改革要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能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实行教学团队的项目化管理和建设,打造教研并重的优秀教学团队
整体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不能只依靠个别教师“一枝独秀”,而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为此,我们围绕主题教学改革主旨,创新团队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教学团队建设。我们根据四门思政课特点,在尊重各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打破以教研室为中心的既有模式,以教学团队建设推动主题教学群模式项目开展。具体而言,围绕从四门本科生思政课教学内容研究所提炼整合形成的35个教学主题,设立35个主题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全院教师招标。每个教学研究项目组由1名教学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带头人和3-5名教师组成,各项目组以项目研究为依托,组建主题教学研究团队。全院教师根据各自研究基础和兴趣,自主选择2-3个教学主题,参与2-3个主题教学研究团队。学院负责主题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开题、答辩和结项等项目管理工作。教学团队项目主持人负责召集团队成员,围绕研究项目展开教学研究、实践调查、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最终形成主题教学详案、主题教学问题链设计、教学展示录像和教学研究论文等成果,并依据上述成果完成主题教学研究项目结项。
2.构建全方位的教学实践体系,提升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们构建了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活动实践体系:一是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说课、观摩课制度,促进教研结合;二是常态举办教研论坛,努力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素养;三是通过微格教学,录制微型课堂,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四是实行新老教师结对,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辅助引导;五是以赛促教,组织参与学校、北京市高校等各级教师基本功大赛,努力提升教师教学艺术和水平;六是组建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视频公开课程建设,努力打造教学团队品牌。
3.开展“回归经典”教师读书沙龙,夯实教师理论基础
主题教学群模式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组织整合和理论讲授的彻底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要求教师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之上形成对教学主题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因此,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就成为开展主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前提。为此,我们组织全院教师开展了“回归经典”的教师读书沙龙。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负责导读经典文献一篇,学院组织教师自行选择和申报经典导读书目,并排出读书沙龙日程表。读书沙龙安排在周三下午学院例会之后。沙龙由1名导读教师主讲,2-3名教师为主要讨论人、1名评议人,全体教师参与讨论。
二、主题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教研成果
围绕项目研究和推广,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均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孵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教研课题和教研论文
本项目自获批以来,围绕本项目的深化研究,又孵化出3项教学研究课题。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体系改革”获批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2014年“高校思政课‘问题链教学法’研究”获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4年“高校思政课主题教学创新团队”获中央财经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立项。从2013-2015年,学院共获得学校实践教学改革项目8项。围绕主题教学研究,学院共发表教学研究类论文20余篇,其中《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构建》(发表于《教育研究》2014年5期,《新华文摘》2014年17期全文转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题教学模式建构及其内容整合》(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14年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全文转载)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积极社会影响。
2.完成了四本主题教学详案的撰写工作
在系统深入研究四门思政课教材内容和学生理论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已初步完成四门课程主题教学详案的撰写工作,目前正在统稿过程中,拟于2015年10月出版。
教学主题的提炼与整合。四门课程在深度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形成教材主题,在广泛调研学生成长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成长主题,在教材主题和成长主题有机结合基础上形成系列教学主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已形成“大学之道”、“理想之道”、“相与之道”、“家国之道”、“自然之道”、“乐业之道”、“创业之道”、“德法之道”等8个教学主题;《中国近代史纲要》形成了“从纵横两个维度看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康梁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辛亥革命与国父孙中山一生的追求”、“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解放战争与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艺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等8个教学主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成“信仰中的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世界的本质与自我的奥秘”、“世界发展性和生存智慧”、“我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历史之谜:马克思的解答”、“制度之辨与信仰坚守”、“社会理想与人的解放”等7个教学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总依据和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祖国统一的构想”、“外交和国际战略”、“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等12个教学主题。通过对这35个教学主题的深入研究,我们有效促进了每门课程教师对教材、学生和教学的深入研究,打通了四门课程之间的阻隔,避免了四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同时初步搭建起一个综合、立体的教学内容框架,为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奠定了重要基础。
精心打造“问题链”,突出问题导向,增强教学的理论逻辑性和现实针对性。首先,主题教学团队教师通过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的和目标,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征集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课程学习,提出感兴趣或有疑惑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选择和分门别类的梳理;第三步,把通过课堂调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与通过研究教材所提出的问题对接,整合形成围绕教学主题的内容相关、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问题链条。
围绕着教学主题,以问题导入教学,以问题链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结构。根据所形成的问题链,运用案例、论理、史料等方式进行逐一解答。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既要解决这一问题,又要引出新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步展开,形成一个结构优化、说理透彻、资料详实的教学详案。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设计》、《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案设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设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设计》已完成写作,正在修订统稿。
3.编纂出版《行走的课堂》系列实践教学成果
近年来,我们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回应不同教学目标的需求,取得了良好教学成效。特别是实践教学以《行走的课堂》为总题,集中围绕不同的教学主题展开实践教学,推出了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学成果:《行走的课堂:公德与公益》,《行走的课堂:家与国》,《行走的课堂:我与你》,《行与思:人与生活》,《践行与感悟:百年风云人物》,《实践·真知:北京城市发展问题调查》,均已公开出版。另外三本实践教学成果《学业与事业》、《中国梦·强国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秀实践报告选编》、《行与思——人与传统卷》已经整理完成,将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
4.项目研究与实践成果产生了积极影响
围绕主题教学的团队建设与共进式发展,我院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获得大幅提升。自2013年立项以来,我院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冯秀军名师工作室”主持人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人, 北京市宣传文化系“四个一批”人才1人,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人,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5人, 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人,中央财经大学主题教学优秀团队1支。同时,学院整体科研水平也有明显提升,本项目在研期间,项目主持人先后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研究”1项,北京市哲社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中国梦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启示研究”1项,学院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三、主题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
1.搭建“主课堂+拓展课堂”的立体化教学改革体系
为切实提升主题教学改革成效,我们精心设计和搭建了“主课堂+拓展课堂”的立体化教学改革体系。主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深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两方面展开;拓展课堂主要在实践教学、网络阵地和人文通识课堂三个领域展开。围绕实践教学,我们不断完善和创新“行走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并继续推出系列实践教学成果;围绕网络阵地,我们一是积极推动“大学生社会化”等四门课程视频公开课的录制,二是录制完成了8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辅助片,三是积极推动“成长氧吧”等网络平台建设;围绕人文通识课堂,一是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积极开设相关人文通识选修课,二是开设“中财开讲啦!”人文通识大讲堂,帮助学生拓展人文视野,夯实人文底蕴,激发理论兴趣,增强教育实效。
2.推进主题教学的课堂实验,打造多样态的魅力课堂
主题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既需要理论的创新,也需要实践的探索。围绕主题教学改革,我们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堂实验,努力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为此,我们围绕主题教学积极探索多样态的课堂形式,打造了“经典课堂”、“对话课堂”、“书写课堂”、“创意课堂”、“行走的课堂”等多种课堂形式,并将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型录制下来,形成魅力课堂系列视频资料,为主题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积累了经验,对完善主题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合教师特点打造主题教学的特色课堂
教学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艺术,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活力之源,也是教学改革实践、实现的关键。如何充分展现每位教师的特点和特长,并据此打造带有不同教师个人风格的特色课堂,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我们在主题教学的具体设计中,注重充分挖掘教师的柔性影响对主题教学改革的影响,积极结合教师的特点挖掘主题教学的“个性”和“魅力”。我们从全院教师教学风格的摸底出发,掌握教师们的授课特点和教学特征,积极鼓励教师们充分在课堂上结合主题教学展现教学魅力,形成教学特色,打造具备独特风格的魅力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冯秀军教授,以思维的深刻与教学的亲和赢得学生的喜爱,常通过书信与同学们交流,答疑解惑,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心中的“神仙姐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李志军教授,广博风趣,幽默睿智,被学生誉为“中财四大才子”之一,拥有一大批“军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年轻教师刘刚,展现了传统老课堂的独特魅力,一根粉笔、一支话筒,迷倒了不少学生,被“粉丝们”冠以“刚哥”的美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谢玉进老师,儒雅俊逸,讲课很有风采文采,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思修王子”,不少女生封他为“男神”……这样在同学们有影响的老师还有许多,他们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魅力是主题教学模式设计中的鲜活元素,我们正将这些元素积极融入到主题教学课堂的再造之中。
四、主题教学经验广泛交流及宣传推广
1.组织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承办“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观摩研讨会”,我校谢玉进老师代表北京市参加了观摩教学,通过30分钟的现场教学展示,充分展现了中央财经大学主题教学模式在“人生观”讲授中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和热烈的教学反响。他的教学视频入选基础课教指委选编制作的教学光盘向全国高校进行了宣传推广,同时还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入选精选版光盘报送教育部相关领导审阅。借助承办“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机会,我院组织参会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30余人进行座谈,向国内同行推广主题教学改革经验,受到同行高度认可和好评。
2.完成思政课教学辅助片录制并已上线
2014年我院“基础”课教研室与超星教育集团合作,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辅助片的录制(共八集)。该教学片充分体现了主题教学的理念,选取“基础”课中的重大问题,运用古今中外的哲思素材,回应大学生成长中关切的问题,整个教学片厚重、深刻、思辨、有力。教学片立足中国语境,持国际视野,定位于思修主体课程的辅助教学,将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等思想精华进行富媒体呈现,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拓展,使学生在比较、分析、批判、借鉴的基础上,树立价值观念、打磨道德品格、完善法律素养,形成独立人格。 
3.教改经验多次在兄弟院校交流与推广
本项目自获批立项以来,不断总结教改成果与经验,积极向北京市和京外兄弟院校推广与分享,努力发挥本项目在推动和深化思政课教学研究和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方面的示范影响。
2015年1月冯秀军教授在上海复旦大学由全国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指委举办的“说课教学研讨会”上介绍了主题教学研究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绪论教学”;2015年1月在湖北大厦和2014年12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邢国忠副教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区别》为题目,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示范展示;2014年8月,谢玉进副教授以《人为什么活着——青年大学生人生目的的选择》为题,为2014年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做教学示范展示;2014年2月21日,校长助理朱凌云在北京会议中心所举行的2014年北京高校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以《问题导向 模式创新 团队共进 资源共享》为题就主题教学改革成果做主题发言;2014年1月11日,陈文娟副教授在湖北大厦所召开的“北京高教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会年会”上,以《‘基础’课主题教学群模式试验与探索》为题介绍和推广主题教学改革成果。此外,冯秀军教授还曾在广东省思政课教师培训会(深圳大学)、全国高校基础课教师教学研讨会(苏州)、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校交流推广主题教学改革经验,并获得同行好评。此外,中央民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兄弟院校先后到我院学习借鉴主题教学改革的相关成果。2015年4月27日,冯秀军教授受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为教育部办公厅组织的201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介绍推广主题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
总之,自项目实施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主题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严格按照计划扎实推进主题教学体系改革的相关工作,各项具体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良好成效。未来,我们将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努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做出更多贡献。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