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3年立项2015年结项

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创新

2018-10-24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杨慧民

2014年以来,在教育部社科司、辽宁省教育厅、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下,在学院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项目组克艰攻难,锐意改革,确立了以“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协同共建、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建设理念,解决了案例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的导向问题;构建了“立体化”、“开放式”优质案例教学资源体系,解决了案例教学资源建设相对分散和封闭、尚未形成优质案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的问题;形成了“系统性”、“开放式”的案例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资源研发”与“实践推广”、“理论研究”与“方法创新”相脱节的问题;建成了一支锐意创新、“一体多翼”的案例教学团队,解决了开放性案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所需的教师资源问题,在经验交流推广、教学成果出版、教学成果获奖、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经验。现将项目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验交流推广。
(1)中宣部、教育部培训班交流。连续3次、累计6期,项目负责人杨慧民应邀在2014年度“中宣部、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进行交流:“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创新”。从教学案例的编写、教学内容的提炼、教学方法的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平台的建设、教学团队的打造、考核方式的变革等11个方面,向来自全国各高校的600多名学员全面介绍我校整体推进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做法和相关举措,受到学员的欢迎。具体时间分别:第1-2期(5月10日,200人)、第3-4期(6月9日,200人)和第5-6期(11月10日,200人);地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2)省教育厅培训班交流。项目负责人杨慧民应邀在四川省教育厅主办、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2014年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班•第14期”(6月22日,成都,150人);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基地承办的“2014年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班•第5期”(7月7日,芜湖,300人);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2014年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高级研修班•第1期”(5月21日,沈阳,90人);福建省教育厅主办、福州大学承办的“福建省思政课教研结对带教计划”(10月20日,福州,60多人)作专题报告,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两个方面介绍我校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和基本经验。同时。他应廊坊师范学院邀请,为该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广大师生介绍案例教学经验(4月11日)。
(3)教学研讨会交流。项目负责人杨慧民应邀在教育部西南师资培训中心举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研讨会”第1期(4月13日,50人,北京)、第2期(7月22日,40人大连)、第3期(11月8日,50人,厦门)作专题报告,从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两个维度向来自全国各高校150多名学员介绍我校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和基本经验。项目组主要成员葛丽君副教授,应邀在东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政课)建设研究会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承办的 “2014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拓展研讨会”上介绍案例教学经验。
(4)兄弟院校来访交流。2014年以来,项目组先后接待了石家庄学院(3月24日)、湖北文理学院(5月15日)、江西财经大学(5月15日)、长沙理工大学(6月4日)、四川大学(6月12日)、哈尔滨理工大学(6月26日)、南华大学(7月19日)、河北科技大学(9月12日)、西安电子科技(11月3日)、武汉纺织大学(11月3日)、南京师范大学(12月12日)等兄弟院校的慕名来访,杨慧民、葛丽君、马莹华等从教学案例编写、教学内容提炼、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平台建设等10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我校整体推进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改革采取的相关举措,重点介绍了我校开展现场案例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和未来的工作打算和设想,并赠予了兄弟院校最新的案例资料。
二、成果出版。
(1)项目负责人杨慧民作为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系列用书编写组成员,参加2014年4月3-4日教育部社科司在北京召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系列用书编写工作启动会”,承担两部书稿的编写任务:一是参与逄锦聚教授、郝立新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教学用书》一书的编写工作,并具体承担全书“典型教学案例”模块的编写任务,完成并提交了19个典型教学案例;二是参与逄锦聚教授、刘建军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美文欣赏》一书编写工作,并具体承担全书“拓展阅读”即“插入模块”模块的编写任务,完成并提交42个小案例资料。这两本书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课题主要成员戴艳军教授将案例教学法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编的《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7月版)一书入选教育部思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库”。全书共12章,全面深入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基本概念,并运用12个典型案例分析与普遍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大学生特点,探索大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特点和实践规律;以概念厘析和现实反思的方式,从朋辈榜样、学理探究、自我省察等方面为大学生对未来的抉择提供建议,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思想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硕士生思政课教材编写中。杨慧民、葛丽君、王飞、王新影、李雪梅和关巍等,积极参编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辽宁省教育厅组编的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案例式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导读》。这三部教材2014年7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4) 杨慧民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3期)发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一文, 围绕硕士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开展研究,提出在“中特”课开展专题教学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内容开展案例教学与之相衔接,将有助于本门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整体提升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内容提炼为先导,紧紧围绕“中特”课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展开案例教学展开研究,提炼出该门课程最适合开展案例教学的四方面内容:第一,尚未形成统一价值共识的思想理论问题;第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但不知如何“深入推进”的思想理论问题;第三,“知其所以然”但不知其“所必然”的思想理论问题;第四,理论内容教育的期望值与研究生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的思想理论问题。这为该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指明了方向。进而作者指出,进一步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案例教学实践,需要做到以提升案例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以激活课堂教学活动为切入点、以优化案例教学模式为着力点和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落脚点。
(5)2014年4月10日,杨慧民参加教育部社科司举办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工作研讨会”,认真听取了原社科司陈矛处长、北京大学陈占安教授、清华大学吴潜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对本项目内容的修改完善意见,并带领项目组进一步突出特色、凝练经验、强化实践和寻找突破,完成的“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创新”经验总结材料现已纳入《善教之道——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经验交流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104年12月版)。
三、成果获奖。2014年9月,项目组以“案例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申报的“思政课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主要完成人:魏晓文、杨慧民、戴艳军、马莹华和陈晓晖)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该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多维立体、多元开放、协同共建、资源共享”的开放性教学理念;二是构建了以多样性案例教学精品资源为核心的开放性资源建设体系;三是形成了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模式和全方位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四是打造了一支锐意改革、“一体多翼”的国家级教学团队。该成果较好实现了思政课“生动活泼进课堂、融会贯通进头脑”的教学宗旨,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转化。
四、团队建设。项目组依托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打造了一支以思政课专职教师为主体,包括知名专家、业界精英、两院院士、“关工委”教师、优秀辅导员等“一体多翼”的教学团队。2014年以来:
(1)杨慧民先后入选“2014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4年8月)、“2014年辽宁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4年5月)、“2014年辽宁省高校思政课影响力人物”(2014年12月)。
(2)魏晓文教授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2014年5月)、“全国优秀教师”(2014年8月)、“全国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2014年9月)。
(3)为切实做好“择优推广计划”,学校将“大连理工大学思政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建设实体化,并增设、招聘专职教师1名(王娜,哲学博士,师资博士后),具体负责“择优推广计划”的全面落实和实施工作。
(4)2014年12月,项目负责人杨慧民晋级“教授”,项目组主要成员王新影、王嘉晋级“副教授”。项目组职称结构更趋合理。
(5)项目组关巍博士荣获“首批辽宁省高校思政课精彩微课奖”“(2014年12月),并在辽宁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三等奖(2014年10月)。
五、教学活动。
(1)全面普及推广案例教学法,提炼每门课程“核心教学案例”,供全员全程使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课程组提炼了15个核心教学案例:远未成为历史的马克思;喜为人母的“猪孩”;贝塔斯曼为何“折戟”中国?;微粒说-波动说-波粒二象性;从100亿个雨滴中找出一个红雨滴;从欧氏几何到非欧几何;“中国贫油论”的破产;“水稻亩产十三万斤”出炉记;“中国改革第一村”再度起航;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将永远保留下去;沃尔玛:从“天天平价”到世界第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洛克菲勒:从普通炼油厂到美国大财团;金融风暴横扫全球;唱响“春天的故事”,要求课程组所有老师以各种方式把这15个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国近现代史刚要”课以考促学,坚持期中考试案例化:精选社会热点问题,改变成典型教学案例,复印后随机发给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期中考核。
(2)推行“多维系统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将考核分成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教学三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又由2-3个“分系统”组成。在每一子系统中案例分析都占相当比重,既对学生案例讨论参与度进行考察,又重点对案例分析准确度进行评判。同时辅以直免、口试和加大期末考试综合性案例分析权重等,以考核方式综合创新推动案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该课程组要求学生至少完成2篇书面案例分析报告;参与2次网上案例分析;期末考试必有1个综合案例分析题(涉及多章节内容);让学生搜集案例,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理论分析后上交,作为社会实践大作业。课程组选择部分综合性教学案例进行“小班讨论”,如“科学技术的二重性”和“我心目中的马克思”等。要求申请免试(口试)的学生必须运用我校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案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上的“可视化教学案例”,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3)积极探索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的新模式——案例实践。项目组李雪梅博士主持的大连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关巍博士主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研究”顺利结项(2014年11月),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实践经验。陈晓晖申报的“五门思政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获批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2014年6月)。围绕这些课题的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和经验总结正进行中。
六、高层认可。
(1)2015年3月18-19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行七人到我校调研,了解辽宁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总体情况、马工程教材使用等情况。期间,鲁昕副部长在会场逐一翻阅了项目组已出版的思政课案例教学专著、教材教辅、多媒体教学课件等,高度评价案例教学法,并在会议发言总结环节以洪晓楠、杨慧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一书为例,向莅临会议的省内各高校党委书记、副书记等推介,要求各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及教材建设纳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通过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承蒙教育部社科司信任,杨慧民担任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12家首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的特色教学案例资源建设的外审专家,并具体承担了4个基地案例集的审阅任务,它们分别是:浙江省基地案例集(嘉兴学院,主题是“红船精神”)、福建省基地案例集(福建农林大学,主题是“海洋强国战略”)、广东省基地案例集(四川大学,主题是“抗震救灾精神”)和四川省基地案例集(华南师范大学,主题是“改革开放”),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自己。
七、科学研究。项目组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
(1)课题立项。2014年以来,项目组共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德语国家应对科研不端的实践机制与理论探索 )、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2项(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创新社会治理视域下的辽宁省民主党派建设研究)。
(2)论著出版。2014年以来,项目组在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科技人员的道德想象力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欧盟发展合作政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研究》等;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江海学刊》等CSSCI 来源期刊发表研究科研论文16篇,其中《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5篇。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