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

2018-10-29     来源: 北京大学     作者: 孙蚌珠

北京大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和教育的优良传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诞生地,是第一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20世纪90年代,率先探索实施“专题式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立体化教学体系”获得教育部201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立项以来,北京大学守正创新,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 
一、着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以教材为依据,但同时也必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1.整体上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最主要的做法是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和安排,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和北大学生的特点,横向上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本科生五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同一层级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关联、避免重复。比如考虑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中有比较多的重复内容,一方面对两门课教学内容进行分工,各有侧重;另一方面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试点。在经过近两年的反复论证和小步改革基础上,2016-2017学年度开始在两个教学班开始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试点。第一学期讲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旨在以“民族复兴”为主线,讲清楚中华民族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思想、经验和规律。第二学期讲授“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名称依然在讨论中 但教学内容基本确定),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现实,讲清楚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清楚中国现在的历史方位和未来走向。第一学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从目前看效果比较好。(具体授课专题 见附件1)
纵向上整体考虑统筹安排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努力做到不同层级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既考虑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又考虑到北大统筹安排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做了调整,让学生从纵横对比从历史理论现实的统一中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避免和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复,拓展研究生的视野、提升理论高度。(具体思路和做法  见附件2)
2.与时俱进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多年来一直实行专题教学,但坚持与时俱进,专题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分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实际,也就是重大理论问题、理论热点问题。二是实践的实际,也就是重大实践问题或者被广泛关注的实践问题。三是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就是学生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是多维立体分层次的,一般来说,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例外。对于不同学生来说达到的目标层次是有差别的,对同一个学生来说目标的实现有一个过程的。明确每一门课程甚至每一专题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是什么,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有因材施教,也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每一门课的专题设计,都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每一专题的教学内容也根据“实际”变化。其中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了教师认为的“实际”和学生想的“实际”更为契合,我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实际,其中常规的了解方式是在课堂上发意见调查表(具体内容见附件3)。
3.多种课程形式相互补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个体系,必修课、选修课、名师大讲堂相互补充,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必修课的课程改革和专题教学设计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开辟了元培学院、信科学院的“订单课”,开设了名师大讲堂,拓展和深化必修课的教学内容。2014年下半年,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大讲堂,聘请厉以宁、梁柱、朱苏力、潘维、韩毓海、程郁缀、孙熙国、钱乘旦、楼宇烈、李伯谦、袁明、于鸿君等知名专家教授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 见附件4),2015年面对研究生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名师大讲堂,2016年进行了“名家领读经典”课程试点。2015年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设邀请校外名家主讲的“名师大讲堂”先后邀请了西藏问题专家朱晓明教授讲授“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与西藏社会进步”、著名经济家刘世锦讲授“我国宏观经济态势与供给侧改革”、著名学者张维为讲授 “重返世界之巅”。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对学生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研究问题能力的考核。平时成绩占40%-60% 不等,一般分考勤(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讨论、读书报告等等,期末考试一般开卷考试,以分析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所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讲究实效性,而实效性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入脑入心,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于了解学生。多维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针对学生实际、在教学管理组织形式上方便学生,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
1.充分了解学生特点
教和学是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了解教学对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与高中生和步入社会的青年都有所不同;同是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大学生有共性也特殊性,90后后期出生的大学生和80后甚至和90后前期出生的大学生有所不同。同是90后后期出生的大学生,又因为学校的不同有所不同。北京大学学生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其特性。我们把调查研究,和学生沟通作为常规工作,目的是了解现在北大学生的特点,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2014年我们搜集整理了10多万字的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建议;2015年初召开五个座谈会,有学校各院系学生100多人参加,面对面倾听学生的感受、意见和诉求;2016年初再通过和学生座谈、助教座谈等形式了解学情。总体资料有几十万字。(例举 附件5)这些对教学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效果有非常大帮助。 
2.教学安排尽量便利学生
在上课时间、课程要求、课堂人数、授课教师等诸多方面多维立体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有充分的选择权。
学期教学开设多时段教学课堂,一般每门课有8个及以上时间段,学生自由选择,教学课堂打破院系限制。考虑到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满足其无法在学期内选课需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暑假学校。 
除了课堂教学、网上交流等常规形式之外,还实行了教师固定“工作时间”制度,每一个主讲老师每周有一个固定工作时间在办公室,使有需要的学生在固定时间能找到想找的老师,以便释疑解惑,加强师生交流;一些课程组织定期的“学术沙龙”,让对相同问题感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进行深入的讨论。
3.多种教学组组成方式
采取教学组专题教学方式,教师组成多样。教学组教师人数因课因学生类别和人数而异,有的教学班多,有的教学班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来源多元,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打破一个研究所(教研室)承担一门课的做法,每一个门课程的教学组组成包括不同研究所、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还有些课程专题聘请其他院系和校外专家,比如前述说到的名家讲堂,特别是2015年苟仲文书记到北京大学讲中国近现代史。(见附件 6)
4.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往往注重教师教学生学,教学讲授无疑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上大学教育尤其是像北大这样的大学,学生除了跟老师学以外,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学生的自我学习同样重要,在某些方面某些问题上后者甚至更重要。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因此,课堂学习为主,课上课下、网上网下、考前考后等多种学习环节相互补充。教学平台讨论版在不断完善,微信群的讨论方式也在尝试中拓展开来,未名修身公共微信群在逐步扩大影响。阅读文献、学术沙龙、学术辩论、反转课堂、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是特别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探索。  
三、因课制宜鼓励多种探索
学院在把握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鼓励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班不求一律,课堂实行大班、中班、小班、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存,不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 
1.因课制宜注重参与性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无论本科教学还是硕博研究生教学,都必须注重理论,强调用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要求。但不同课程的课程特点和性质不同,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因课制宜。
参与式和探究性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这种理念和方式时效性更强,尤其对基础比较好、视野开阔、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北大学生,更是如此。因为在各层级各门课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参与与探究性教学,都有的课堂讨论和读书报告。此外因为不同课程又有特殊性。如《原理》课采取以经典带原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经典研读”;《纲要》课采取“史料采集”,《概论》课采取“课堂讨论”,《基础》课进行“课程辩论”和“成长沙龙”,(见附件7)《形势与政策》课举办“名家大讲堂”后交流体会(见附件8)。即使都是讨论课,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每学期至少有7次讨论课,每学期的八个教学班讨论形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小组形式、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主题发言、提问、点评等多种环节。
2.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的试点
2014年9月开始,在元培班开始“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的试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 见附件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体做法和经验总结  见附件10)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人左右的大班教师授课,20人小班进行讨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教学课堂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是将政治思想教育融于大学通识基础教育之中,采取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学的一种模式。整个教学由教师大班授课、学生大班发言、小班小组讨论、个人网络参与四部分组成。教师以问题意识展开和组织大班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研究生助教主持、组织小班讨论和网络讨论,深化对大班教学内容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了机制保障,真正实现以“教”导“学”、以“学”促“教”, 从而形成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三者教学相长的良性教学生态。
3.“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探索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课比较抽象学理性比较强,经过多年探索,这门课程形成了课堂教学、读经典文献、课堂讨论、撰写读书报告等各种环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兴趣,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提升教学效果。林峰老师做了“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探索。这一方法以“研讨”、“互动”为特点,教师先将“疑难”或“焦点”问题提出来,以“课堂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大胆争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这种“研讨”,是教师主持、指导下的师生共同研讨,学生在这一模式中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充足的“发言机会”,其“独立性”受到尊重,注重师生间、学生间思想的碰撞、交流和对话。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几乎每次讨论都出现了学生“踊跃参与”、“意犹未尽”的场面。(具体做法和思路 见附件11)
4.“形势与政策”多样化的改革探索
(1)小班授课实验。小班授课有很多优势:一是学生到堂率很好,有些班学生从始至终出勤率都在95%左右。二是讨论集中效率高效果好。由于人数少了,讨论更深入,论题集中,学生能够更充分表达他们的思考和研究。 
(2)讨论课实验。讨论课曾经是北京大学各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标配,必备环节。形策也有专门讨论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小组主题发言、情节剧、圆桌会议、访谈等多种学生形式深受学生喜欢。 
(3)名师大讲堂。2015年秋季开始实施“名师大讲堂”,第一场报告会——“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与西藏社会进步”,著名西藏问题专家朱晓明教授主讲;第二场报告会——“我国宏观经济态势与供给侧改革”,我国著名经济家、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教授主讲;第三场报告会,“重返世界之巅”,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主讲。每场讲座听课人数在1500以上。 
四、完善管理全面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支撑和保障。北京大
学一方面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学术、学科和学院建设。
1.完善管理
(1)学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015年,学校经过酝酿和整合,成立了学校党委直接领导、朱善璐书记挂帅、以林建华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高松副校长为工作小组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成立了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学校党校办、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教务部、研究生院各单位主管领导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小组。(见附件12)
(2)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和课程管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管理、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团委和学工部以及相关部门和相关院系配合协助。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人、主讲教师、助教“四位一体”的多维立体管理方式,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加强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规定”(具体内容  见附件13)。助教的桥梁作用越来越重要,助教工作越来越规范,每学期开学都有全院助教会、课程助教会,每门课程还有助管,同意协调安排本课程的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助教有工作手册(例举见附件14),学期结束后有助教总结(例举 见附件15)。
(3)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督查和评价
学校建立了领导听课制度、老教授听课制度。学院建立了院长、课程主持人、研究所所长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期中教学督导由5名退休教授组成,包括江长仁教授、林娅教授、祖嘉合教授、李淑珍教授、张守仁教授,教学督导每人每周听课一次,全员覆盖,所有课堂都听,听后和主讲教师交流、给学院反馈。(反馈意见表见 附件16)每学期教学督导会总结整体教学情况(见附件17)
2 坚持以学院发展为条件、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学术研究为支撑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提是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搞好。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学校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学期召开至少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会议,2015—2016年林建华校长多次以各种形式召集座谈会、专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负责人研究商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情况。党委书记朱善璐2015年3次、2016年2次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况指导教学。 2014年以来,北京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有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常规性工作方面如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一系列重大工程,这些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并正在逐步落实:马克思楼正在建设中;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拟藏书80万册以上),已开始运行;“马藏”编篆和研究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成功举办;“中国道路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顺利等等,这些举措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言,其意义还在于会极大地提高学院自信、学科自信、学术自信,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各个高校情况和条件不同,但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传在良好的氛围和条件。(附件18)
特别是学院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工作,制定和实施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高的制度措施。实行学术午餐制度,举办各种学术会议,活跃学术氛围。(见附件19)。强调学术研究的导向,把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作为教师学术研究的选题,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学术成果及时转化到教学中,强调教学研究,鼓励和支持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出版教学相关的著作,召开教学研究会议。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北京市、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组织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五、扩大影响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1.社会反响和影响
(1)社会反响。北京大学“构建多维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理念、做法已经引起的广泛关注,在2015年3月30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面对来自全国高校150多院长,主持人孙蚌珠做了主题发言,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各大媒体报道中都有涉及。5月12日,主持人和学院相关老师一起做客人民网,介绍了北大的理念和做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改革探索,在北京市相关高校做了交流和介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于5月25日举办的第五届辩论赛“法治建设是侧重关键少数还是最大多数”,在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都有报道并产生积极的影响。(见附件20)2015年11月份主持人孙蚌珠教授在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研讨会做“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主题发言(见附件21)。2016年1月主持人孙蚌珠在《北京德育》发表“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见附件22)
(2)辐射和带动。构建多维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关键在理念。也许有些做法不可复制,但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把北大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北京大学积极传播相应的理念,也产生了辐射和带动作用。每学期都会和30名访问学者进修教师开专门的教学讨论会,探讨如何根据不同学校实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接待北方民族大学近30名教师来北大一周进行教学研讨交流;两次(一次170多人,一次350多人)接待山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北京大学进行为期10天的教学研讨交流。接待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多家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访问,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交流。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