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点线面: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建构与集成创新

2018-10-29     来源: 四川大学     作者: 刘吕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主题活动因其具有实践性、灵活性、系统性的特征而被广泛运用。自05方案实施以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设计和改革,其中,通过点·线·面活动模式对主题教育进行了微模块建构与集成创新。
一、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的主要依据
 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央提出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包括系列主题教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机制,以及对学生全方面的培养等要求。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主渠道,实践的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为此,主题教育活动即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建构微模块,也要对微模块进行集成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求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内在和谐统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武装学生,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明确要求。针对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政治素养较为欠缺、需求多元化等特征,教学体系既要根据课程要求,落实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现实需求,更要把握学生未来发展,充分实现课程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内在统一。为此,主题教育活动的微模块建构与集成创新成为必然。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宣传教育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党史国史、形势任务与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这些主题要进行内容的建构和形式的创新,且还要进行系统设计。
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内涵阐释和过程创新的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涉及到主题确定、内涵阐释、活动形式、总结反馈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微模块,每一个微模块内部还有要素,模块之间相互还要作用和影响。为此,要在内容上深化对主题的研究,在形式上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还要搭建学生体验参与平台。内涵的充分阐释和活动过程的创新凸显的是微模块建构和集成创新。
二、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的基本描述
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是从主题开始的,形成了“点为核心,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贯穿着微模块和模块的集成创新。
“点”:主题,将教材内容与以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重要政治性节日和纪念日、年度社会主题等内容结合而选定的、以多形式呈现的课程教学主题,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三进”的要求。
“线”:纵横两条线。纵向看,活动以课堂为中心,从班级开始,经过学院到学校,延伸至其他高校。横向看,一条线以学院为核心,联合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和团委等部门形成合力的各环节;另一条线以学校为核心,链接其他高校。由纵、横两条线展开的主题教育活动中,涉及若干个从主题选题→主题实施→绩效评估的各环节的微模块。
“面”即是学生、教师、教辅、网络的四者合一。学生层面的全员参与是主体,计入学习考核全过程。教师层面的全员实施是主导,引导和指导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教辅层面的全员育人是辅助,形成流水线条的服务全过程。网络层面的全程再现是主题活动的推广,直观地、生动展现全过程。
“点·线·面”主题教育活动描述如图所示:
由点到面的时候,初步集成了各微模块,将主题教育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整体推进、全员参与的“点•线•面”活动模式。从上图可以看到,活动模式涉及很多环节,且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同时,每个环节还需要集成方能完成。为此,实践流程如下图:
三、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的实现内涵        
(一)微模块建构的主要方法
问题导向:坚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中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中,即是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充分结合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点关注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经验总结问题。
系统方法:系统方法强调“用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根据整体、有序、反馈、动态、相关等原则思考和处理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涉及活动设计、实施、评价等多个环节,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对主题教育活动所有环节以及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
(二)微模块的基本板块
微模块一:主题教学活动的话语转化。话语体系转化的实质是进行理论建构,是将教材内容、党和国家大局等问题学理化,并从中抽象出主题。话语转换是活动的理论基础,指向是目标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之间的转换,具体路径:推进科学研究,建构主题的学理体系;编写资料,课程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深化对主题的理论认识;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研究问题,优化教学;用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影响社会,凝聚共识;把活动扩展到其他高校或地区,通过协同创新服务于社会。
微模块二: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活动开展的关键是主题的策划。主题是“点”,要充分展开,策划必先行。规范的策划应包括活动名称、主办方、承办方、活动地点、活动时间、评定标准、活动评委、经费预算等内容,这是对活动环节的清晰梳理、活动过程的科学把控以及活动前瞻性规划等都有意义。
微模块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结合是班级授课制的传承,也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活动的主阵地。此模块的关键是教师的点拨,即是解读主题,同时,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小班研讨是学生在充分准备和主动思考之后,积极而投入地参与小组讨论,大讲堂则集专家的权威性、问题阐释的学术性、形式与内容融合的趣味性为一体,为课堂教学、小组研讨后固化学生对主题理解与认同的重要形式。
微模块四:主题活动的立体推进。从实现过程看,从主题设计到主题实施,再到主题反馈,这是关键,凸显的是教师的价值;从展示情况看,从海选到初选,再到精品展示,或课程实践或暑期主题实践,搭建的是学生参与的平台;从表现载体看,既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也有新型的主题教育活动形式,为师生喜闻乐见;从教学组织看,从选题到课堂组织,然后到全面实施,进而延伸至实践教学环节;从参与人员看,学生和教师双方互动,教师、教辅、校部处相关部门联动,新闻中心、教务处、学工部、共青团等部门形成合力,学校到社会的辐射等。立体推进呈现出来的是主题在面上的拓展。
微模块五:主题活动的总结提炼。总结提炼就如教学后记,是将经验、教训、体会整理记录下来的工作,它是常规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反馈活动过程,主要在于总结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教师整理活动情况,提炼活动经验、教训和体会,以更好把握学生的兴趣之点和困难所在;教辅全面把握实施情况,让活动得到改进。一轮主题教育活动的结束,也是新一轮主题教育活动的起点,周而复始,不断创新。
四、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的价值蕴涵
价值蕴涵一: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一是可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的问题,主题活动就是对当前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经验总结问题的阐释和宣传。二是可以解决思政课教学方法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主题教学活动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结合来展开。三是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立体推进问题。主题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国家党政方针、学生与教师、教学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主要用于教学内容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第二课堂的开展、教学实践的推进等,各微模块从最初的局部建构向整体推进且不断创新。四是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科建设支撑问题。主题活动每个环节进行研讨,从理论到实践的展开,充分体现研究性,强化学科建设对活动开展的有效支撑。
价值蕴涵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一是适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立体推进。主题活动既可单方面用于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第二课堂的开展、教学实践的推进等,也可整体用于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二是适用于思政课教学主题阐释。各环节、各层面都建构了微模块,从最初的局部建构向整体推进,模块不断集成,从而深化对主题的阐释。三是适用于支撑主题的学科建设。每一个环节都需对其进行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集成,体现出活动的研究性。通过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科建设。
价值蕴涵三:具有多维互动的功能。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需求与课程内容结合,并以体系创新统帅模块创新,以模块创新促进体系创新,由此形成了多维互动:教师、教辅、学生多中心互动学习;教学过程、活动过程、交流过程的互动;权威媒体引领、多媒体教学、自媒体传播互动等。多维互动将“三进”拓展至“四进”,即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生活”(进日常生活对照践行,进校园生活示范互促,进网络生活有效传播)。
价值蕴涵四: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互联网传播用于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推广中,其传播效果跨越了传统的课堂、校园边界。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视频、微课堂等作品通过学生的朋友圈、微博、微信转发、个人网站、论坛等方式,走出课堂和校园,产生的影响就不仅仅像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只影响学生本人,而是通过学生的传播行为,影响其家庭、亲友、社会交往的对象、互联网交往对象,社会效果是无法具体估量的。
五、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的成果推广   
(一)微模块建构与集成创新成果
模块集成一:“点·线·面”模式建构与实践创新。这是微模块建构后,集成创新的整体性成果,充分展示主题教育活动的全貌。
模块集成二:五个转化与活动推进。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最新成果指导学科建设,实现从目标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化(学科建设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指导教材编写,实现从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编写问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从教材内容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研究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成果的“三进”,实现从教学体系转化向价值体系转化(教学实效性问题);用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效引领社会思潮,实现价值体系到深化目标任务转化(教学成果转化问题)。
模块集成三: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与全面推进。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以国家大政方针为依托,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目的进行选题,让活动更具现实意义。
模块集成四:活动主题和学生需求的统一与活动实效性。以国家大政方针为依托,符合国家形势;从学生兴趣出发,满足学生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适应社会需要。
(二)微模块建构与集成成果推广
推广一:校内形成合力,推及到其他课程和部门。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教学活动模式,在为期2年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微活动开展中,校内形成合力,打造了“全课程核心价值观”和“全过程核心价值观”的“大宣传”“大教育”“大思政”的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局面。
推广二:入选教育部计划,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015年7月,以“点线面:思政课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构建与集成创新”入选2014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2015年12月,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导下,成功承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体系建设研讨会。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开展了深入研讨,四川大学重点介绍了主题教育活动微模块建构与集成创新的成果。
推广三:举办主题教育活动,广泛辐射西部高校。2012-2016年,学院与部处联动,策划举办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活动搭建平台,组织了西部高校的学生与四川大学学生围绕相关主题共同学习研讨。活动在西部乃至全国高校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受到教育部社科司的高度关注,并予以充分肯定。
推广四,打造主题教学微活动,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构建起了课堂、实践、网络三者统一的立体教学体系,打造了“8秒正能量“系列主题教学微活动。活动从课堂开始,并辐射至整个社会,微信推送的视频总点击率达到3000多万次。活动得到中宣部、教育部以及四川省委、四川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网、新浪网等近百家媒体报道或转发。
附件一: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学习借鉴四川大学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经验做法的通知(川教函〔2015〕233 号)
附件二:关于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学院[2014] 10 号)
附件三:关于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主题教育活动的补充规定(学院[2015] 3 号)
附件四:四川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
育微活动主要新闻报道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