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优化改革

2018-10-29     来源: 宁夏大学     作者: 党锐锋

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本教学改革项目的基本思路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优化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两个转变”,解决“两个问题”,促进学科建设。
一、本教学改革项目教学理念
本项目教学理念为: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核心,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以专题教学、实践体验教学为途径,实现两个转化,坚持“四个自信”,增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四个认同”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更是指出,“强调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通过建立和增强各族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来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共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团圆梦,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个自信”、“四个认同”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四个自信”、“四个认同”理应贯穿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理念之中。
二、教学方法改革、手段及组织管理
本项目以实施“2+1”教学改革为基本模式。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从2010年起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即6个学分的《概论》课分解为《概论Ⅰ》和《概论Ⅱ》,各3个学分,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并进一步将3个学分分解为“2+1”,即2个学分的课堂教学和1个学分的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的两个环节,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学校教务处组织排课,将教学改革纳入教务系统正规管理,实现《概论》课两学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常规化、制度化。
通过本项目实施,初步解决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实施“专题化”、“团队化”教学改革,“一课多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团队化教学的合力优势,团队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特长,结合学科背景,取长补短,形成最优化的教学专题设置和师资搭配。2个学分的课堂授课主要采用团队专题教学方式,结合教材内容体系、国内外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专题教学内容。从大学生认知需要出发,以大学生对专题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现状的实证分析为依据,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的力量,完善专题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
探索解决“理论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化”的问题。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在1个学分的实践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制定教学内容和实践选题,将选题上升为项目,制定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深入挖掘实践教学的教育功能,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引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我国国情、自治区区情,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
本项目有力的促进了学科建设。将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紧密结
合,探索《概论》课教学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开展教学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提升学院学科建设水平。
三、本教学改革项目的创新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所蕴含着普遍性和现实性的双重品格,要求在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能实现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教材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学生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学习其他各门科学知识的可靠的方法论武器。因此,“2+1”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解决理论的抽象化向形象化、具体化的转变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初步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教学、单向灌输、内化乏力、影响短暂等一系列问题。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只有在“授之以渔”的方法论上下功夫,变理论为方法,才能使学生正确应对现实中各种纷繁芜杂的现象和矛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通过实施本教学改革,实现了《概论》课功能和效果的提升。
1.教学内容“专题化”。深化和凝练教学内容,变抽象理论为形象语言,落实“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目标。将研究型教学方式“专题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结合教材内容体系,精心设计专题,优化教学内容,深化理论教学。
2.教学组织“团队化”。教学组织强调组织协调,发挥团队力量和优势,既明确教学任务分工,又注重专题深化和系统。
3.实践教学“实效化”。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实效性”, 实现“理论—体验—思考—内化—信念”的价值目标。
4.教学实施“项目化”。 引入项目教学法,实施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从项目计划、管理、组织、考核、评价、总结、展示等环节入手,实现实践教学精细化管理。
5.实施“特聘教授”进课堂制度。将优质教学资源引入思政理论课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更好结合。
6.教学保障“制度化”。 将两个学期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纳入到正式的教学学分和学时计划中,将实践教学改革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切实保障教学管理制度化。
四、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专题团队教学、实践教学优化改革的实践经验
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团队专题教学模式是我院探索的重点。在“2+1”教学改革模式实施之前,我院在《概论》课探索团队专题教学的实践已有十年之久。历经从教师个人在本班讲授专题到形成教学团队流动讲授专题的“一课多师”模式;从个别班次扩展到全体本科生班次;由简单专题的设置到各专题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互相铺垫等各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认可。
我院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之后,逐渐发现了团队专题教学模式的不足与其相对弊端,例如:专题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衔接问题;专题教学内容太多导致疏于课堂教学管理;专题讲授方式过于单一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问题,团队成员探索进一步优化专题教学模式的思路。“05课改”方案实施以来,我们在宁夏大学的调查发现,学生最为喜欢的思政理论课是《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没有教材,教师依据每学期教育部社科司下达的教学要点准备教学内容。通过对授课教师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座谈、访谈等方式,综合分析结果,我们认为除了教师的个人能力以外,《形势与政策》课最大的优势是内容新、紧跟形势,追踪“热点、难点”问题、授课方式以专题式教学为主等。授课内容回应了学生对热点的关切,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本项目团队将这一经验及时引入《概论》课专题设计之中。结合形势发展,仔细研究热点、优化教学专题,如:先后将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大国外交(G20峰会)等要点、热点和教材相关内容有效衔接,集体备课并将其专题化。有理论、有现实、有分析、有方法的实施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有效的向教学内容转化。
《概论》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联系紧密,“理论联系实际”在本课程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实践性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自“05课改”方案之后,我们一直探索《概论》课专题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方式。每个教学专题都配有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本身就是社会实践的典型反映。教学案例及时更新,通过集体备课,加强对案例的剖析,我们的经验是一个专题(四个课时)配两个案例,着重案例的准确性、针对性,加强对案例的充分解读和分析。
坚持和创新实践教学的常规形式。“走出去”主要通过《概论》课实施 “2+1”教学改革,安排1个学分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教学安排将实践教学常规化、制度化。实践教学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指标等。通过宁夏大学教务处牵头建立了7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请进来”主要通过宁夏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施的“特聘教授”进课堂制度,邀请专家、学者、生产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他们带来大量鲜活的生产、生活内容,将更多优质资源引入课堂之中,也使社会各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建设更加关注。这些探索对于对于优化《概论》课实践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要求实践教学内容要针对教材、教学专题、学生和社会实际,挖掘实践教学的有效教育功能,将实践教学与思政理论课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必须突出实效性、时代性。实践教学要突出改革开放的主题、当前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启发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区情,了解改革开放的动因、现状、进程、成就和困难。为此,我们要求团队教师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实践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选题范围。如: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移民区建设、黄河金岸、黄河善谷、“一带一路”等密切联系实际的选题。
项目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概论》课实践教学首次尝试引入项目教学法。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我们制定了实践教学内容的选题之后,将选题上升为项目,如《宁夏生态移民状况研究》、《宁夏新农村建设状况研究》、《宁夏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探索》等,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储备进行项目选择,同时依据教师的教学、研究背景,分配项目,并撰写项目实施方案。依据项目确定若干团队,教师是项目负责人,对团队起领导、管理、指导作用,根据团队成员情况分解任务,认真准备。使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概论》课基本知识要求,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项目选题设定内容对于教师来讲也是有待于解决的课题,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导师和顾问,共同协助、创新,共同解决问题。
实践教学之后根据团队负责教师的安排,学生根据所获一手资料及调查问卷,完成自己负责的项目内容撰写。教师最终将项目内容整合,修改、完善之后形成最终《概论》课实践报告。同时,要求学生代表制作关于实践教学过程的PPT,并在课堂教学环节集中展示。同学们负责不同项目,无法同时参与所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概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促进互相学习,我们采取“学生讲给学生听”的方式,以学生的视角来观察、解读实践教学。
五、本教学改革项目的效果和应用性
“2+1”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探索,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丰富和发展了新形势下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突破了传统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探索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探索解决学生能“带头—抬头—点头”的课堂教学现实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入脑、入心、真懂、真信”的深层次效果问题。
实施本教学改革以来,已产生了积极效果和影响。主要表现在:
1.相较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同行和学生们的积极认可。参与《概论》课“2+1”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近三年在我校学生打分评价中,分数都在90分以上,并获得多项教学奖项。
2.通过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特别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效果。
3.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研究能力普遍提高,部分教师已经发表了相关教学、研究论文,并且受邀到自治区内其他高校就思政理论课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教学研讨和交流。
4.学院实施教学改革的做法得到认可,推广价值初步显现。目前,宁夏大学六门思政理论课(宁夏高校另开设了《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均实施了“2+1”教学改革模式。项目组成员先后受邀在全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汇报交流了本教学改革项目。并先后与武汉大学、海南大学、南京师大、苏州大学、洛阳师范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师大、云南民族大学、福建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了教学改革交流。本教学改革项目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本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应用价值。自治区内部分高校在我院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2+1”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推广工作。
5.《概论》课“2+1”教学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概论》课“2+1”教学模式改革获得宁夏大学2013年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2013年宁夏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主持人党锐锋入选教育部2012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获得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获得2015年宝钢优秀教师奖;2016年获得明德教师奖、宁夏思政名师称号;获得2016年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重点选题立项。                              
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盖章)
宁夏大学(盖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盖章)
2016年9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