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018-10-29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吴春梅

华中农业大学 吴春梅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入选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体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项目组成员:项目组成员:吴春梅、梁伟军、王洪波、李恺、李凤兰、李厚刚、王娟、陈贵华、张利华、但昭明、李金发、胡丰顺、刘双、雷玉明、彭文刚。]
“主题体验、协同育人”是项目组2006年以来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它以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中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红色体验”、“生命体验”、“研究体验”、“爱心体验”等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为基本载体,以主体协同育人、资源协同育人、管理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协同育人为基本架构,以课内学生全覆盖的基础体验与课外学生自愿参与的特色体验相结合为基本手段,着力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构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一、协调育人理念、目标与模式构建研究
(一)“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理念研究
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践育人”理念基础上,强化了人人都是育人主体、事事都是育人平台、时时都是育人契机、处处都是育人环境的协同育人理念。探索了协同育人理念如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体现,如何有效利用基地、社团、课程网站等资源平台,通过师生协同、校内组织协同、校村协同、校府协同等方式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实践教学活动。 
(二)“三进”“三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目标引领研究
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上努力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计划”,以“入耳入心入行”和“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为目标引领,坚持直面社会现实、直面学生关注热点、直面学校特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旨在提升理论说服力、实践引领力和文化渗透力,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引领力。学院每年投入20余万元设立教改专项,按照创新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实践教学内容主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考核科学化的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与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言传与身教三结合中,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思政课教学全课程,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1.协同育人的条件
协同是指为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两个甚至更多的个体或者资源之间协调自身“动作”以相互支援配合而形成的一种互助演进态势。因此,协同的主要条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共同目标牵引,协同各方要有共同的目标,能够对各种因素进行牵引和整合。二是多元互助增效,协同各方能够互助演进、相互增益,不能够实现彼此互助和增益的协同必然导致离散。在共同育人目标的牵引下,各种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聚集和整合,成为不可移易的趋势,协同育人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的新常态。
2.协同育人的模块系统
(1)主体协同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是指实践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在空间上可分为校内、校外两类主体。校内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战线、学工战线(含社团);校外主体主要包括与校内主体有协作关系的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主体协同育人重在发挥各类教学主体积极合作、共创实效的能动作用,分为四个层面:师生协同、课程教学主体协同、校内育人主体协同和校内外育人主体协同。
(2)资源协同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可资利用的平台、渠道和条件等,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思政课课程实践资源,以及团委、学工、教务处、学生社团、院系等占用的实践教学资源;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各类科研基地。资源协同育人重在充分发挥各类教学资源优势互补、高效利用的积极功能。
(3)管理协同育人。重点是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安排、服务监管、绩效考评、成绩考核与条件保障的整合。管理协同育人重在优化实践教学各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各类教学管理机构和人员紧密协作、管理创新、协调增效的正向功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协同育人包括四个层面:创新和传播实践教学理念;制定“教、学、管”有机统一的实践育人管理制度,形成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等育人主体相互间分工、协作、联系、沟通的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日常工作机制;完善服务监管和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起激励约束相容的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激励机制;针对学生的多元化实践教学需求,形成知识应用考核与能力培养考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共性标准与差异性标准结合,学生具有可选择性的、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机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与学院紧密协作,从人财物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条件保障机制。
(4)方式方法协同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是指教学中使用的手段技巧和开展的多样化实践活动等。手段技巧包括体验式、探究式、情境式、案例式教学等。实践活动包括校内的主题演讲、征文比赛、专题讨论以及校外的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方式方法协同育人重在优化实践教学手段技巧、丰富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功能,进一步增强教学安排的吸引力、学生的可选择性,有力促进各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开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理论自觉。
3.协同育人的保障
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强领导、建好机制”是前提。在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统筹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及任课教师相互协调、分工协作,建立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保证实践教学学时和教学经费,大力支持推进“三进”“三入”的实践教学活动;搭建校内外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社团、创新团队、课程网站、课程学习游戏和MOOC资源开发等实践教学平台;制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激励制度。
二、改革与实践措施
2014-2015年先后在本校5大学科10大专业41个自然班895名学生中进行了两轮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试验。经过讨论总结凝炼,形成了由“理论依据-学生意愿-改革试验-实效评价”构成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运行模式。该运行模式以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为内容,以学生意愿调查为基础,进行协同育人的教改试验和实效评价。
(一)摸清农林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现状
2009年开始,学校每年设专项经费,由本项目组成员牵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滚动调查研究。2014-2015学年度春秋季学期初,项目组在本校开展协同育人改革试验的四门思政课课堂,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把脉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对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意愿;2015学年度,采用实验观察法,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园艺课堂进行实验观察,通过认真设计课堂实践教学,记录和观测课堂反映,测评实践教学以及协同育人的效果。这些调查研究,主题集中,持续时间长,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基本摸清了当前农林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状况,为深入、科学开展实践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思政课程网络平台,推进线上和线下教育结合
在坚持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目的,新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华农业与生态文明》(2014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2015年)、校级优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4年)。开发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题闯关”课程学习游戏和MOOC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知识与经验交流的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利用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学校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结合
以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大力建设并充分利用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先后建成广水市郝店镇和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基地、黄梅县孔垄镇等新农村建设基地、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和湖北省狮子山戒毒劳教所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课内实践教学为主、课内外紧密结合等方式,定期利用基地开展了交流、调研、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四)挖掘社团和学生智力资源,推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有机统一
思政课教师通过策划、指导、参与、合作等方式,已成功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团”、“红杜鹃爱心社”、“绿色协会”、“齐民学社”等10余个学生社团对接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策划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雨露·中国”项目团队,该团队先后提供了“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职业体验教育”、“乡土文化教育”等系列爱心服务;师生赴12个省份进行了调研活动,成功探索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志愿服务项目团队+学生社团”的常态化公益服务运行模式。长期参与学校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和“两寻访、两争做”(寻访农村老党员、争做忠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寻访基层老校友、争做学农爱农的华农新青年)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五)打造协同育人团队,推进各种育人主体联动融合
在领导体制上,2008年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并建立了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系制度和沟通协调机制;在具体实践教育过程中,初步形成主题牵引,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学校党委相关部门、团委、学工处、教务处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融合,已经成为我校思政教育的新常态。2012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相关学校部门组织主导的“时政案例分析大赛”、“十八大宣讲”等活动共计100多次。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格局,形成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三支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党团课“三类课程”,宣传思想理论战线、教学战线、学生工作战线“三条战线”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实现了教、学、管工作的有效对接,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互促共进。如马院教师指导学生社团、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助教已成为一个常态机制。
(六)探索实践育人方式方法,推进实践育人方式方法协同
综合运用“红色体验”、“生命体验”、“研究体验”、“爱心体验”等主题体验实践教学方法,开展特色实践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突出“红色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走访的方式,把握家族史或家乡史,撰写家族家乡发展调查报告或历史人物事迹述评,阐述看法与感想,以提高以古鉴今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突出“生命体验”,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切入“农村、企业、社区、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实际,通过撰写原著读后感、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等形式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关照,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人格魅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突出“研究体验”,遵循自愿原则,分自然班成立社会调查小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理论结合实际探求真知的能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突出“爱心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生活,在调查和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同时,体悟“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七)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实效评价
育人效果是判断教学改革得失的重要标准,也是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的基础。2014年1月及2015年6月,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对实践教学协同育人运行模式改革试验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测评。调查学生对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式方法协同等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实践的效果普遍认可,认为比以前做法更为有效的比例分别为82.7%、80.9%、75.8%和81.2%。被调查学生不但高度认同协同式实践教学,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建议,64.9%的学生希望“增强实践教学主体合作,发挥团队育人功能”,59.1%的学生希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8.7%的学生希望“创新育人理念,更加突出思想政治引导”,56.0%的学生希望“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扩展学生选择空间”,38.2%的学生希望“促进管理部门合作,形成育人长效机制”。
三、经验与创新
(一)强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理念
协同理论认为,构成系统的各要素在整体运行过程中必须相互协调与合作,形成组合效应、互补效应、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双方或多方共同受益和整体发展。本项目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将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置于教学系统之中考察,尝试探讨了实践教学协同论。通过推进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学生需求与教学设计之间的有机衔接,构建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法手段协同的育人系统,强化主题体验教学与协同育人实践之间的内在关联。教改试验表明该理念体现了时代性和针对性,可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构建了由“条件-模块-保障”组成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共同目标牵引和多元互助增效的协同育人条件,主体协同育人、资源协同育人、管理协同育人、方式方法协同育人的协同育人模块系统,领导保障、制度保障、机制保障、条件保障的协同育人保障。理论逻辑推演和实证验证发现,必须满足共同目标牵引、核心领导统筹、协同要素联动、条件制度保障四个基本条件,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法手段协同四个模块系统才能有效运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机制才能顺利运转。
(三)总结了“理论依据-学生意愿-改革试验-实效评价”的协同育人运行模式
通过对2014-2015年进行的两轮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试验进行讨论凝炼咨询,总结出“理论依据-学生意愿-改革试验-实效评价”的协同育人运行模式。该运行模式以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以主体协同、资源协同、管理协同、方式方法协同为内容,以学生意愿调查为基础,进行协同育人的教改试验和实效评价。
(四)完善了思政课“主题体验式”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方式方法
结合课程特定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完善了“红色体验式”、“生命体验式”、“研究体验式”、“爱心体验式”等主题体验式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旨在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为指导,挖掘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主题,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主题实践活动,以实现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运用到内化的升华,进而实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 
四、交流推广与影响力
2012-2016年,改革试验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在本校所有专业的四门课程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形成了思政课教学“主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协同育人的合力。
(一)本成果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肯定
上报教育部的经验总结材料被光明日报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做法巡礼专栏报道,见光明日报2016年6月30日,题目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华中农业大学研教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教育部门户网站2016年7月22日以“华中农业大学‘三个强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题,介绍了我校强化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条件资源保障的经验。光明网2016年4月6日以“华中农大:让思政课‘入耳入心入行’”为题报道了我校“三入”经验。2013年7月我校在教育部社科司主持召开的全国部分农林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座谈会上交流了坚持协同育人、深化实践教学的经验,相关经验总结之后多次上报教育部相关部门。
(二)本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
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工作被报刊网络等媒体先后报道36次,其中光明日报、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夷陵网、楚天都市报等分别以“‘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华中农业大学研教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华中农大:让思政课‘入耳入心入行’”“华中农大支教队把‘性教育’带进小学课堂”“研究要下得去、上得来——访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春梅”“小雨滴支教队13名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分享文化”“华中农大‘雨露·中国’志愿者走进板桥中学”“ 三斗坪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国学讲师传经送宝” “华农政治老师布置特殊作业:寻找校园的秋天”为主题对我院深化实践教学、推进协同育人工作进行了报道。
(三)本成果受到一些兄弟院校认可
先后6次应邀在全国高等农林水院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等会议上交流我校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经验。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思政课教师先后来我院交流考察,对我院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新疆塔里木大学来我校交流,并于2012年开始在塔里木大学试验班级中应用我校的部分实践教学改革做法。
(四)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思政课教学团队 
2012年以来,本教学团队荣获各类教育教学奖励与荣誉20余项,其中,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和影响力提名人物2人、入选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3人和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1人,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和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各2人、校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2人,学校教学质量优秀一等奖3人。
华中农业大学
2016年10月6日
附件:项目成果目录(2014-2016)
一、教研论文
(1)梁伟军、吴春梅.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农林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李凤兰等.社会认同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德育问题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0
(3)吴春梅等.主题体验 协同育人 推进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见《创新方法 卓尔不群——华中农业大学“创新方法 提高质量”教育思想大讨论成果文集》,李崇光 江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114-118
(4)李恺、陶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基于微信载体的实证调查,广西社会科学2016.3
(5)李凤兰等.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
(6)夏勉、李凤兰.“90后”大学生亲社会动机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
(7)王娟.民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调查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8)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
(9)李凤兰、董虹媛、周春晓、谢丹.当事人眼中的团体辅导效果:基于协商一致的质性研究,应用心理学2014.4
(10)魏强、王娟.论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空间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11)李刚、李恺.认知、情感、行为“三维一体”视域下的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研究,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12)王娟、李厚刚.论把握三个环节 做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导报2014.11
(13)李恺、罗丹.“80后”青年教师工作价值观调查研究,教师教育学报2016.3
(14)李金发、赵凯博、兰涵旗.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梳理与模式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
(15)彭文刚.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及MOOC所带来的启示,社科纵横2015.11
二、精品课程、教学奖励与荣誉
1.精品课程
(1)刘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2015年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
(2)吴春梅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
(3)李恺等.《中华农业与生态文明》,2014年湖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
(4)张利华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4年校级优质课程
2.教学奖励与荣誉
(1)吴春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2020,教育部
(2)吴春梅.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2017,教育部
(3)李恺.201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4)吴春梅.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5)梁伟军.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6)李厚刚.2015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总会等
(7)梁伟军.入选2015年度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湖北省教育厅
(8)李恺.入选2014年度湖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湖北省教育厅
(9)王娟.入选2016年度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第三批),湖北省教育厅
(10)胡丰顺.入选2015年度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第二批),湖北省教育厅
(11)吴春梅.入选2014年度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第一批),湖北省教育厅
(12)吴春梅等.湖北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调查报告——基于荆门市子陵村的调查,2015年度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优秀调研报告,湖北省委讲师团
(13)梁伟军等.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的湖北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研究报告——基于对湖北荆门市子陵铺镇农民工的调查,2015年度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优秀调研报告,湖北省委讲师团
(1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教研室.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教研室
(15)雷玉明.2015年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16)胡丰顺.2014年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
(17)吴春梅.2016年第四届师德先进个人,华中农业大学
(18)李恺.2014年第三届师德先进个人,华中农业大学
(19)吴春梅.2015年优秀共产党员,华中农业大学
(20)李恺.践行公益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教育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
(21)张利华.华农院士梦 兴农强国情,2015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进”教育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
(22)张利华.构建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华中农业大学“雨露”公益社项目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入”实践育人优秀案例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
(23)王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论,2014年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30周年专著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24)梁伟军、吴春梅.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农林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4年“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三、教育部网站报道和教育部简报
(1)《教育部简报》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华中农业大学“三个强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2016-07-22
(2)教育部网站.华中农业大学:“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2016-06-30  来源:《光明日报》2016-06-30
(3)教育部网站.华中农业大学多措并举推进传统文化教育,2015-09-30
(4)教育部网站.华中农业大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生成长,2014-12-04
(5)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华中农业大学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2014-09-15,总第1165期
四、媒体报道
(1)光明日报.“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育人——华中农业大学研教结合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2016-06-30
(2)光明网.华中农大:让思政课“入耳入心入行”,2016-04-06
(3)南湖新闻网.“四有”好老师大家谈(十三)吴春梅:践行核心价值观 争做“四有”好老师,2014-12-31
(4)南湖新闻网.践行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争做“四有”人民教师,2014-09-15
(5)中国社会科学网.“研究要下得去、上得来——访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春梅”,2014-02-28
(6)南湖新闻网.以“严”“实”作风做好全媒体时代学生工作,2015-11-06 
(7)南湖新闻网.学习贯彻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精神系列谈:①王洪波.坚持党性原则 把握时度效要求 深化“三进”“三入” 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②李金发.弘扬主旋律 传递正能量 讲述好故事,2016-02-26
(8)光明网.祠堂里的特殊课堂:记华中农大大学生暑期支教,2014-07-09,凤凰网转载,2014-07-10
(9)人民网.华中农大支教队带把“性教育”带进小学课堂,2014-07-09;荆楚网2014-07-21转载,解放网2014-07-09转载
(10)光明网.大学生暑期支教 “性教育”走进小学课堂,2014-07-11
(11)荆楚网.似雨露般滋润心灵——记华中农大支教团,2014-07-25
(12)中国夷陵网.三斗坪邀请华中农业大学国学讲师传经送宝,2014-12-24
(13)荆楚扶贫网.华中农业大学支教团队“阡陌学堂”学生走出深山上春晚,2015-02-28
(14)南湖新闻网.新媒体 新起点 新途径 新征程 我校举行新媒体中心成立仪式暨新媒体联盟沙龙活动,2014-12-27
(15)南湖新闻网.“红”领思想“微”言大义:红色微博五岁啦,2015-11-03
五、教改试验
1.2014-2015年两轮教改试验总结报告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改试验总结报告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改试验总结报告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改试验总结报告(2份)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改试验总结报告(2份)
2.2014-2015年两轮教改试验调查问卷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推行协同育人模式的意愿调查问卷》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推行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调查问卷》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