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校地互动 师生互促”模式下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2018-10-29     来源: 湖南大学     作者: 陈宇翔

中央“16号文件”要求高等学校“利用好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中央“59号文件”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近年来,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层面,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既有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暑期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又有各个高校自行组织的教师外出考察、研修等。在学生层面,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由各地高校团委等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比较多,其他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对较少,持续性不够。据我们的调研,利用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由高校思政课教师带领在校大学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和实践的探索,一直缺乏有效形式,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也少。鉴于此,从2012年至2016年,连续五年的暑期,湖南大学由思政课教师率领学生,共同深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进行理论宣讲、社会调研和实践等活动,至今已经摸索了若干经验,现从项目的组织方式、开创性、可应用性和产生的影响力等方面,对我们的体会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一、项目的组织方式
2012年至2016年以来,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0多位思政课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开展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在隆回县等地建立湖南大学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基地。学院教师带队的1000余名师生,分为80多个小组,奔赴20余个县市、乡镇,将大学课堂搬到农村和基层社区,理论宣讲和思政课堂进农村、进社区,效果良好。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高校有效对接理论宣讲和社会实践目的地。为开展调研,引导师生有效开展理论宣讲和服务地方,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在5月份即与宣讲和调研目的地联系,对接暑期调研事宜。
第二,组织与培训调研教师。为使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提高理论宣讲和调研的水平,锻炼能力,学院聘请校内外有调研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专业教师,对全院教师进行宣讲和调研前的培训。召开动员大会,要求思政课教师全员参加调研,根据不同时间、内容和地点,组织若干调研小组。
第三,选拔调研学生。每年5月,出台“关于选拔本科生参与暑假社会调研活动的通知”,将附上报名表的通知挂到学校网页上,学生自愿报名,学院按照专业、年级和班级比例进行遴选。选拔学生时除考虑其兴趣热情、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外,还考虑学科、男女比例、高低年级、本硕博教育层次等,选拔出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分组进入教师团队。调研前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并确定宣讲和调研的主题,安排组员分工协作、设计调研问卷等相关准备工作学生参与理论宣讲和实践调研的活动及成果经评定,可以部分替代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成绩。
第四,确定宣讲和调研主题。宣讲和调研主题根据国家形势政策、思政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科研任务来确定。2012年的主题是新农村建设、农村医疗和养老状况;2013年是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乡村民俗文化及其保护等;2014年为精准扶贫、贫困地区人民如何脱贫致富等;2015年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在基层的实践;2016年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学习和贯彻落实等等。
第五,调研方法的运用。调研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实地参观、召开座谈、问卷调查、抽样分析等方法,使师生得到了良好训练,提高了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调研成果的要求与评优。宣讲和调研结束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上交小组调研总结、若干份调研报告,每个师生要上交调研心得体会、记录调研过程的文字日志、反映调研过程的照片视频音频、调查问卷等。将材料和成果收齐汇总后组织校院两级人员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优,并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七,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由学院组织对调研活动的开展、形成的成果进行总结,完善调研实践活动,提高调研实践活动成效。
二、项目的开创性
该项目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一方面,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带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了高校与地方的合作交流,实现了“校地互动”;另一方面,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达到了“师生互促”的目的。
目前,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存在,一方面,在理论的宣讲和互动交流方面,高校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渠道不多;另一方面,除了上课,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相对较少。
针对上述现象,我们尝试思政课教师利用暑假和小长假,带领学生开展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实践形式,开辟了以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带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途径,探索了一条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新路。通过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暑期理论宣讲和社会实际调研活动,引导高校师生通过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服务社会,一方面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的互动,一方面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们体会到,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和城市社区,接触社会转型中矛盾易发多发领域、地区和阶层,通过理论宣讲和实地调研,既提升教师与学生认识和了解基层社会的自觉意识,锻炼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长受益。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实现高校与地方的互相促进,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营造教学相长的实践平台。
总之,通过思政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传、帮、带,一方面加深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如何待人接物,端正劳动态度;另一方面,加深思政课教师对社会的了解,使课堂教学更接地气,更联系实际。这样的探索既可加深社会对大学师生的了解和认识,又改变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的片面认识,提高他们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把思政课办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项目开展的经验和可应用性
第一,形成了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经验
一是总结了思政课教师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是一种寓教于“行”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与思政课教师一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理论知识为依据,以理论宣讲和调研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为目的。由思政课教师率队、在校学生一起参加的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堂的延伸,相比各个高校单独组织的只有思政课教师参加的暑期考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体验农村和社区生活,开展理论宣讲,以各种方式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做到实践育人。实践证明,开展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对于实践育人,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作用。
二是形成了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良好机制。为了保证活动的有序和持续开展,我们成立了由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和院长为副组长,由院办、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社会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学院党委书记负责宣传、安全等工作,教学副院长负责实践教学的联络和具体工作。
三是探索社会实践的“师生互动”机制。思政课教师平时与学生的接触较少,课后联系不多,师生之间的了解非常有限,既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处理,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心得体会等撰写,增进师生友谊,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和促进,教学相长。
四是探索社会实践的“校地互促”机制。一般来说,高校与地方的联系不多。通过社会实践,促进高校与地方的相互合作与共赢。一方面是地方对高校的促进。教师与大学生走进乡间,深入基层,接地气,有利于他们紧密联系社会,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了解普通民众的愿望、利益和诉求,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增长知识和阅历;另一方面是引导高校师生服务地方,发挥高校对地方的促进作用。在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社会实践教学中,高校师生有诸多方式服务地方,如思政课教师给县委、县政府、乡政府等部门作“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学术报告,培训各级党政干部;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给留守儿童等辅导功课;选派优秀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定点支援当地中小学;参加社会实践的研究生,定期回到实践目的地的县办、乡办中学,担任一段时间的兼职教师,既服务地方,又锻炼自身的能力。此外,我们还结合利用国家对口扶贫政策,积极服务地方。我校自2012年起对口湖南省国家重点扶贫县隆回县,开展为期八年的定点扶贫工作。我们的思政课教师率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主要地区就是就包括这个贫困县。通过收集和了解当地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颇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形成调研报告,上报我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社会实践成果的有效转化,促进该县扶贫事业的发展。
五是探索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机制。组织社会实践,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学生的安全问题。一些高校宁愿不组织或者尽量少组织这类活动,主要担心的甚至不是经费问题,而是安全问题。通过社会实践的安全保障机制研究,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全面落实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建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机制。社会实践结束后予以科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上交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心得体会、调研总结、调研日志、反映调研过程的照片、视频、音频和调查问卷等,将材料和成果收齐汇总后,组织学校和学院相关人员,对表现突出的师生进行评优。
第二,对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形成了相关研究论文。课题组撰写“校地互促 师生互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调研实践教学探析”等文章,拟在公开刊物发表。
第三,为教育部社科司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标准献计献策。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理论提升,与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一道,为社科司出台有关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四、项目实施产生的影响力
2012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宣部中国文明网、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等50多家媒体以“湖南大学暑期将‘移动思政课堂’搬到乡村地头”等为题,报道了湖南大学暑期社会调研活动,在湖南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湖南省教育工委宣传部长亲赴师生暑期社会实践地,看望和慰问参加实践的师生。2016年1月14日《光明日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高校思政教育特色做法巡礼”专栏,报道了我校创办“移动的思政课堂——湖南大学组织师生宣讲团面向社会宣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河南大学等10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同行,先后前来我校交流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的做法和经验等。同时,举办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研讨会,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2016年4月14日,由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研讨会在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北京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14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综上所述,我校主持的“校地互动 师生互促”模式下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性,又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流和借鉴。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