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2014年立项2016年结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

2018-10-29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陈晓晖

目录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教学理念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合理构建“小班讨论”指导教师队伍
1.“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选聘及考核
2.“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
(二)明确“小班讨论”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确定讨论主题
2.指导学生确定讨论形式
3. 讨论中正确引导
4. 讨论后全面点评
(三)“大班交流”
(四)创新“小班讨论”形式
1.“跟班式”小班讨论
2.“沙龙式”小班讨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校领导高度重视
2.多部门密切协作
3.教务处大力支持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1.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知识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
3.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
4.实现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力
1.为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2.经验介绍及媒体报道
3.成果出版及获奖
近七年来,在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多轮的实践探索与总结,形成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的教学模式以及“讨论前充分准备——讨论中正确引导——讨论后总结提升”的讨论流程,共有5300人次的指导教师参与组织了全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班讨论”。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的教学理念
当前,由于师资队伍数量等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数都是一二百人的大教学班授课。“大班授课”有利于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然而,“大班授课”由于受课堂时间和学生数量等条件限制,不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班授课”的这一缺憾恰恰可以通过“小班讨论”来弥补。“小班讨论”即以自然班为单位,教师全程参与、面对面指导,结合“大班授课”教学内容涉及的热点难点问题、学生困惑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自身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展开的讨论。“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为:以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原则,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主线,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认识人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世界”为根本任务,以“探究问题、启迪思维、师生互动、双向交流”为特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实践证明,“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能够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助于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即被动教育向自主教育的转化,是我们长期探索的多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
(一)合理构建“小班讨论”指导教师队伍
1.“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选聘及考核
“小班讨论”指导教师对提升“小班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起关键作用。“小班讨论”指导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精力投入要有保障。
我校“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选聘采取单位推荐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处、关工委等部门组织报名,聘用的“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考核,颁发聘书,一个聘期为2年;每年年末评“小班讨论”优秀指导教师并颁发荣誉证书。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放酬金,人事处计算工作量。
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教务处、学生处、关工委、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初步构建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核心,辅导员、关工委老教师、机关干部、专业课教师及研究生助教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指导教师队伍,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教学模式。
2.“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培训及管理
每学期开学初,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要召开由教学副院长主持、课程负责人参加的全体“小班讨论”指导教师会议,对“小班讨论”的时间、主题、要求进行统一布置。这实质是课程组组织“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的一次集体备课。一是组织指导教师共同学习课程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研讨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向指导教师提供教材和相关资料,便于指导教师围绕讨论主题进行充分准备;三是具体安排各班的讨论时间和地点,向指导教师分派班级并告知班长联系方式。每位指导教师可视自身情况承担1-5门思政课的“小班讨论”任务。
(二)明确“小班讨论”指导教师职责
1.指导学生确定讨论主题
“小班讨论”主题设计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关系到“小班讨论”效果。“小班讨论”主题设计要结合相关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紧密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各课程组经过多轮探索与总结,梳理出了若干个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内容相衔接、相匹配的“小班讨论”主题。有的通过了解大学生关心、困惑及需要解决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设计“小班讨论”主题或案例;有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注的问题;有的从主讲教师中来、从教材中来;有的从专家中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来。在此基础上,再由指导教师根据课程组的主题安排,征求学生意见,确定本班具体的讨论主题。这样最终形成的讨论主题集中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智慧,针对性强,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同。
2.指导学生确定讨论形式
主讲教师提前1-2周统一布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包括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写讨论提纲、确定“小班讨论”的主持人和记录人等。学生要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素材,撰写发言提纲,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做演示文稿。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讨论题目的同时,还应及时指导学生选择与讨论题目相适应的讨论形式,如辩论、答记者问、以寝室为单位选代表发言、自愿组合发言、个人发言、自编情景剧、模拟社区、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大会、知识竞赛等。
3. 讨论中正确引导
“小班讨论”指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对整体讨论情况做恰当引导和掌控。指导教师在认真听取同学们发言的同时,时刻注意把握讨论主题的发展方向。讨论课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指导教师开场白和中间插话要起到穿针引线、回归主题的作用,占用时间不宜过长,给同学充分的发言机会。
4. 讨论后全面点评
讨论结束后,指导教师要进行总结和点评。对好的讨论形式、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突出表现等给予肯定,对偏激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引导,对理论误区进行廓清和纠正。各班做讨论记录,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准备情况及讨论表现,按照优、良、中等进行平时成绩评定,提交主讲教师,计入期末总成绩。
(三)“大班交流”
“小班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班要将本班的讨论情况、发言内容和主要结论在下一次“大班授课”时进行“大班交流”。“大班交流”时,先由小班发言代表汇报本班讨论情况,再由其他学生提问,也可以进行辩论,不同观点碰撞争鸣。最后,主讲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这对整个“小班讨论”教学环节而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主讲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总结、答疑解惑,学生能够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纠正原有的错误观点,澄清原有的模糊认识,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发展中的问题,从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小班讨论”后的“大班交流”一是使不同的小班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开阔思路;二是使主讲教师对整个教学大班的讨论情况有一个整体把握,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三是使班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凝聚力得到强化。“大班交流”环节是展现班集体风采的舞台,为了使本班表现突出,每个班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凝聚集体智慧,汇报形式丰富多彩,唇枪舌剑,精彩纷呈。
(四)创新“小班讨论”形式
1.“跟班式”小班讨论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切实解决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从2009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了“跟班式”小班讨论试点,即每个班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班讨论”均由一位指导教师一带到底,连续指导2年,跟踪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小班讨论”的实效性。一是有助于“小班讨论”指导教师深入细致地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师生熟悉的基础上,学生会将自己在“小班讨论”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指导教师便于开展一对一的思想工作,使“小班讨论”指导教师起到了编外“班主任”、“班导师”的作用;二是有助于学生消除顾虑,畅所欲言。师生相互熟悉,学生会增加对指导教师的信任,便于深入交流,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
2.“沙龙式”小班讨论
我校形势与政策课为配合“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课程特点开展了“理论教学,专题研讨”。围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求,每周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提前挂在网上,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参加“沙龙式”讨论。讨论时间固定:每周三下午1:30——3:00;讨论地点固定:西部校区U形教室。由于同学们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参加讨论,而且事先做好了准备,因此,发言踊跃,交流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因为学生太多,一场不行,3:30——5:00还要再接着搞一场。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校领导高度重视
大连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学校党委始终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中之重来建设。校领导大力支持“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学校党委书记、主管副书记都曾亲自担任“小班讨论”指导教师。
2.多部门密切协作
“小班讨论”指导教师来自学生处、关工委、研究生院、团委、宣传部、组织部等部门以及院系组工干部、专业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统筹,各部门密切合作。“小班讨论”指导教师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聘任,人事处计算工作量,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放酬金。
3.教务处大力支持
“小班讨论”是将大教学班拆分为每一个小自然班,而且主要是利用上课时间同时进行讨论,因此,对教室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大。我校教务处负责调配全校教室资源按需求排课,保障“小班讨论”顺利开展。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1.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将“整体教学”转化为“个别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班授课”以讲授理论前沿为主,把握课程重点和教学难点,向学生传授理论;“小班讨论”以讨论实际问题为主,紧扣社会热点和问题焦点,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体现个性的舞台,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富有朝气、自我选择性强的思想特点,深受学生欢迎。
2.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知识体系向学生信仰体系的转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大班授课”讲清理论渊源、理论体系、重点内容,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小班讨论”联系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实际、国内改革开放实际、大学生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学会科学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
3.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大班授课”以教师为主导,“小班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沟通、双向交流,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4.实现了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构建了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班讨论”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培训、规范管理,搭建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平台,使两支队伍形成育人合力,相得益彰。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影响力
1.为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2015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借鉴我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提出“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
2.经验介绍及媒体报道。我校在2011年教育部召开的东北片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13年教育部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分别做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经验介绍;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做了专题报道,求是理论网、光明网、中国社科网、中国校长网、中华教育网、国史网等转载20余次;2015年陈晓晖应邀在第二期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级研修班、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等5次做专题报告、主题发言;我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受到来访60余所兄弟院校同行的一致好评。
3.成果出版及获奖。2013年主编出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大班授课、小班讨论》,33万字,包括教师篇、学生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作为两个教学模式之一,2014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教学模式的改革经验与成果2010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坚持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特点,针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做出了有益探索。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