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用好主渠道增强获得感

2018-11-3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胡菊华

思政课担负着“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使命,因而要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带动其他课程同向同行,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增强师生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主渠道”是指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高校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其中,思政课担负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的时代使命,因此,教师要增强使命自觉和教学自信,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带动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整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增强师生获得感。
坚持“学生发展中心”导向,创新教学理念
“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是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确立的课程建设目标,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价值。当前,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定位,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价值理念,建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师生关系,打造师生教学共同体。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彰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为教学价值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共同提升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理论阐释、价值导引和人格示范,这在课堂教学及其前后的相关环节都要落细、落小、落实。课前备课时心中有学生,想学生之所想,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课程的期待,把脉分析学生的思想困惑,据此做出系统而有现实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构生成课堂教学体系。课堂讲授时眼中有学生,关注、关照到每一位学生,着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及其当代价值吸引学生真学,创新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学透理论重点难点问题、理性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澄清思想认识疑点问题,使其真懂、真信、真用,促进理论知识、思考体悟向德性和信念的内在转化。在课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关心学生,与其对话交流,倾听学生心声,并适时指导解决学业、交友、恋爱、就业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只有乐于并善于做学生的知心人、积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价值才能得到广泛认同。
软硬实力兼备,增加优质教学供给
高校能否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师是关键。就思政课教师而言,只有自己“明道、信道”才能“传道”,这直接表现为能否讲深讲透重点难点问题,能否释疑解惑以理服人,能否有力批驳错误言论和社会思潮,最终关乎能否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发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持之以恒地开展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逐步累积内化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还要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这些与专业理论素养综合构成“硬实力”。与之对应,思政课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其中“德”是核心要素,必须自觉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思政课教师对真理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对事业的真情投入,都会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展现出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自觉关照、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对学生的真切关爱,学生是能够心领神会的,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追求。总之,打造“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思政课堂,“硬实力”和“软实力”缺一不可。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等方面潜心锤炼,刻苦修为。 深化课堂教学规律研究,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品位。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这是三个宏观层面的规律,在遵循这三个规律的前提下,还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本体研究。无论是课堂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都要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05”课程方案实施十余年来,思政课教学研究逐渐兴起,但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很多教学研究还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或者是就现象来谈问题,较少地运用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学科理论来分析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继而深化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这是制约思政课教学质量可持续提升的短板。
当前,思政课教学要理性回归教育教学母体,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如课堂教学三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的协同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律;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律;基于学生接受的有效教学规律等。特别是新媒体新技术的普及使用引发了学生认知方式、接受偏好、话语风格的深刻变化,对课堂教学产生了直接影响,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功效是潜在的、长远的,也唯有遵循教学规律,才能教得科学、学有所获。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本文系2017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研究”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