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名家讲座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论坛”第36期顺利举行

2019-04-22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未知

2019年4月10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国际研究平台共同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论坛”第36期在人文楼800会议室举行。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左翼思想和激进哲学研究专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院弗里德里希·奥托·沃尔夫教授(Prof. Friedrich Otto Wolf)作了题为“作为资本流通形式的劳动力再生产问题”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主持论坛,副院长郗戈教授担任评议人,赵玉兰副教授担任学术翻译。来自校内外40余人参加了讲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沃尔夫教授指出,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劳动力再生产问题”是被马克思所忽视的问题,但它本身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指出,一般而言,劳动力再生产问题是不为个人资本所关注的。但是,从总资本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就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资本主义生产能否正常地、连续地运行。沃尔夫教授根据马克思本人所提供的线索,结合西方现代社会思潮理论,从生物圈亚稳定性、生物圈内的人类再生产、人类的性别再生产、现代支配形式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现代社会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支配的现代社会的历史性“星丛”等六个不同层次,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具体地阐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
沃尔夫教授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直接阐释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是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他的论述并不是历史主义或经验主义的。他批判了对马克思方法论的机械运用,提出要对马克思文本进行重新阅读。他认为当前的研究应结合当代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观点,在特定情境下和现实历史中理解马克思主义。
郗戈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沃尔夫教授从劳动力再生产这一具体视角切入,考察马克思《资本论》中资本流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基于西方左翼思想新进展提供了一种对经典理论进行当代诠释的可借鉴路径。沃尔夫教授关于古希腊罗马存在农民与土地分离的条件却没有产生无产阶级的考察,提醒我们在对资本主义起源和原始积累进行历史分析时,要避免过度简单化、片面化和机械化的经济决定论理解,而要看到历史中多元复杂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要重视政治因素、精神因素对于生产关系的具体作用。他还就现代社会的历史性“星丛”六层次之间的逻辑结构及其与劳动力再生产的关系,多元决定、情境主义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区别,意识形态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差异等问题与沃夫尔教授进行了提问交流。
在自由提问环节,与会师生就“六个层次内部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六个层次如何聚焦劳动力再生产”等问题与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圆满结束。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