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奋斗新时代,知行城环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赴山西大同思政实践纪实

2019-08-19     来源: 北京大学新闻网     作者: 杨涵清予 王良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实践性为抓手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引导学生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2019年6月23日至7月3日,城市与环境学院部分2018级本科生赴山西省大同市开展“奋斗新时代,知行城环人”主题思政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刘耕年等5位老师带队,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培永老师的全面指导。
本次思政实践以“山西省农村发展调研”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传承”两大主题展开,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思考,结合自身体验进行“本科生思政教育方法探索”。
在11天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一边行走一边“沉淀”。白天下山沟、进乡野,去广阔原野进行地貌考察,去倍加造镇营坊沟村进行深度调研,去平型关大捷遗址、悬空寺、北岳恒山等地领略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魅力;晚上则通过集体讨论、读书分享、党委书记讲党课等方式,不断深化认识、完善思考、碰撞观点、实现成长。
“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
经过细致周密的前期准备,倍加造镇营坊沟村入村调研工作顺利展开。营坊沟原为“营房沟”,因古时屯兵安营扎寨而得名。这座规模不大的村子,先后被授予“山西省生态村”“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省级卫生村”和“山西省文明村”等诸多荣誉称号,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正式入村之前,实践团成员接受细致的农村调研培训,并结合已有资料,围绕村容村貌、乡村规划、治理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村民自治、产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准备了详细的调研提纲。走访过程中,同学们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详细了解了村内公共区域卫生维持的方式、垃圾收集和处理方式、爱心超市的运转和奖励机制、村民患病的诊疗和报销比例、乡村小学的师生比和经费来源、乡村集体经济的规模和盈利情况等多方面情况,并就营坊沟村当前存在的发展难题与村支书蒋全旺同志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实践团成员还深入村民家中调研,多看多听多聊多记,全方位收集调研材料,零距离感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实践团成员与村支书交流
活动结束后的交流环节,张晶晶同学表示:“这几天我们一起看了很多的村庄,这些村庄有发展好一些的,也有起步晚一些的。好的村庄让我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而还不够好的村庄,让我意识到了我们这一代的责任。”
实践团在倍加造镇营坊沟村村委会门前合影
除入村调研外,实践团成员还前往云冈石窟、悬空寺、恒山和大同市区进行调研,通过了解古城历史发展,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探寻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之新法。为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地方历史、区情之间的联系,实践团还特别邀请大同市著名地方史学家、作家、词作家张剑扬老先生为同学们作精彩报告。张剑扬先生博古通今,对大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报告内容涵盖了历史、地理、军事、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现场气氛热烈。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式了解传统文化的来源、根基与血脉,让实践团成员更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传承的使命感。
张剑扬先生为实践团作讲座
7月1日,实践团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举行主题党团日活动。适逢七一建党节,实践团全体党员在刘耕年的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团员则在专职辅导员周伟的带领下回顾了入团誓词,鲜艳的红色旗帜正如一片赤诚之心,洪亮的宣誓声显露出同学们坚定的红色信仰。
刘耕年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中午近12时,实践团成员在刘耕年的带领下,顶着烈日、忍着饥饿,从杂草和碎石中趟出一条路来,爬上了纪念馆旁的高地。此行,为致敬,也为感受。据纪念馆讲解员介绍,平型关战役前夕,红军战士们穿着草鞋、冒着急雨,不分昼夜赶路,最终才能设伏成功。站在山顶上,望着近在眼前的乔沟、老爷庙、东河南战场遗址,伏击战的场面浮现在眼前。对先烈的敬仰,对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的感悟,让同学们沉默许久。
此后的交流分享会上,不少同学红了眼眶。于一丁同学说:“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一起翻了一座青山。我一边走一边想,这座山离战场这么近,大概埋存了很多忠骨。在这座青山上走的每一步,都让我意识到寸寸山河寸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每一寸山河都是血和命换来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放弃。而作为中国青年,报效祖国是本职,更应该是本能。”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社会实践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本次思政实践结合地貌专业实习,辗转大同市平城、云冈、云州三区及阳高、浑源、灵丘三县,内容古今交融、城乡结合、兼顾自然与人文,既强调亲身实践,又注重思想认识的提升,充分呼应了“奋斗新时代,知行城环人”的主题,内化了“爱国、立志、求真、力行”的时代要求。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增强了对国家发展和基层实际的了解,坚定了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信念,取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