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中的“现实的人”意蕴

2019-10-2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吴育林 邵程程

唯物史观关于“现实的人”的理论,是认识人、理解社会、解读历史的科学思想方法,构成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一、何谓“现实的人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的存在,“有生命的人”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既批判了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思辨的抽象人学论,又扬弃了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类”人学观。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是指,考察社会历史“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即立足于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在变化发展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阐释“现实的人”的本质。
其次,“现实的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是寓于复杂交往关系网络、具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的范畴。所谓“剧中人”主要意指人是特定社会存在中的人,强调“既得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等社会关系整体对每个现实的人的决定作用,强调“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强调以“社会关系总和”为本质属性的“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说明人是特定历史条件的承担者。所谓“剧作者”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活动对社会条件的革命性改变,人是未来历史的开创者,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主体、整个人类历史的主体,其根本主旨就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现实的人”理论最终价值是指向人的解放。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主题。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阐释了解放什么、解放进程、谁来解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在解放什么的问题上,马克思消解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对人的解放的虚假承诺,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即从阶级的政治解放到社会的经济(或称劳动)解放再到人自身的解放,这一逻辑进路表明人自身解放必须以政治解放和劳动解放为前提。无产阶级获得自身的政治解放,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政治前提。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也是实现解放的根本社会力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人的解放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是掌握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工业无产阶级。
二、“发展依靠人民”高扬“现实的人”的实践主体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生命性的人,强调人只有在现实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成为主体,获得主体性。实践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人的本质、社会基础和历史动力的解释基础。实践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更是主体的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
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他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某种共同体形式存在,在阶级社会隶属于一定的阶级。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是对“现实的人”的实践主体性的新时代弘扬。实践主体性意蕴着“现实的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彰显主体性,生成历史发展的动力。发展依靠人民,最根本的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实践精神和实践干劲。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实践或者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发展依靠人民”,最重要的是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权利的实现,它首先意味着每个劳动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都享有参与建设的劳动权利,在劳动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享受建设过程中的劳动创造价值并实现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意义的幸福。
三、“发展为了人民”彰显“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特质
所谓“现实的人”的历史的主体特质,是指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所表现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与“剧中人”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属性的总和。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始基和动因,需要既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人从事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因所在。人们的历史活动根源于需要。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将需要转化成利益形式,并作为奋斗的目的引领人的现实活动。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本质上是以“人民”的根本“需求”为中心,这一发展理念直面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主体面向,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现实的个人”思想的逻辑遵循,也是在现实社会实践中考察人的需求、尝试扬弃资本逻辑下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回归为人民需求服务价值取向的理论旨趣,并在新时代的中国对人民根本需求的精准把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强调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对美好生活追求,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一致的,所以,满足需要以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人民的“真实的需要”为前提。为此,必须澄清和反对嵌入资本逻辑价值追求的“虚假的需要”。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兴起的消费主义通过“物性”形塑片面性的人并使其沉溺于“物欲”的生存方式,滋生人不可满足的虚假需求同时控制人。对此,必须以对整个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为价值坐标对各种“需求”进行性质澄清,克服片面性的生物性欲望和物质欲望,扬弃“虚假需求”的异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注入人类性的立场”,以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中心,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