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座谈会

2019-10-2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作者: 新媒体中心 高越

10月24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世界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人文楼十层会议室举行,本次座谈会主要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建设战略问题进行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付来,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戴维•麦克莱伦教授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主持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晓萌,大华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张雷声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刘建军教授、党的建设学科带头人杨德山教授、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带头人张秀琴教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带头人郑吉伟教授,沈尤佳副教授、董佳副教授、马慎萧副教授,以及王衡博士、周家彬博士、王莅博士参会。
吴付来对戴维·麦克莱伦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他谈到,麦克莱伦长期以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建言献策,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国际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贡献智慧。吴付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整体情况。他表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国际交流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坚持“请进来”,在明确政治站位的前提下拓展国际合作新局面。围绕党和国家外交中心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与世界多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展开交流与合作,仅自2018年以来,就接待了来访、参会的外国政党官员和专家学者213人次,与各国左翼政党代表团举办论坛和座谈会9场。二是坚持“走出去”,在加强跨国交流的基础上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活动为契机,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国际积极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2018年以来学院组织教师出境交流19批,派遣学生出国交流交换31次,主办国际交流品牌活动29场,设置英文课程10门,多次组织师生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调研。吴付来表示,向世界宣传和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让世界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是人民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可以在麦克莱伦的支持下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化新篇章。
戴维·麦克莱伦教授对吴付来副书记的热情会见表示感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国际化建设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他表示,吴书记谈到的成就令人十分激动,中国人民大学在英国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与人民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期国际化战略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一是重视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与当代现实问题紧密相关的议题,如经济金融危机、生态危机等学术主题;二是拓展国际视野,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多元研究视角、关注MEGAⅠⅠ的最新进展;三是关注国际话语,了解、研究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辨析概念从而更深入的交流与对外宣传;四是提升国际水准,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文章;五是推动国际交流,积极与国外学术机构展开交流与对话。他表示,会尽自己所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建设提供帮助。
王易表示,戴维·麦克莱伦教授是国际知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老朋友。他长期以来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建设,关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国际化发展,2018年10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以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重要的决策咨询和宝贵的建议。
张雷声从全国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建设情况出发,分别从学术交流、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作出了总体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际化建设任重而道远。随后,她对于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如何立足中国国情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化做了深入阐释。
刘建军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中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研究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多学生赴外研究相关领域的课题。从长远来看,学生外出交流是有利于开阔眼界、学习西方研究方法的,但是如何更好的向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建设,仍然需要继续摸索。
二级学科带头人及学科代表就所在学科的国际化定位与需求依次发言,深入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点和挑战,明确了学科国际化必须坚守的原则、重点和主要方向,提出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切实措施。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