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环境政治”学术研讨会

2019-10-30     来源: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未知

2019年10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环境政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CRGSE)第五届学术年会在山东青岛举行。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昌明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盖玉强教授致欢迎辞,介绍了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概况并对研讨会圆满举行表达良好祝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解释了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的目标、宗旨和活动设置,并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设定和讨论方式进行说明。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和《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环境出版社等高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5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架构”“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地方实践”“生态文明的国际比较与国际传播”四个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并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议题之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飞教授分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生态文明理念嬗变的轨迹、思想成果和主要经验。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爱宝教授分析了从党的领导到执政党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逻辑价值、实践困顿,并针对加强执政党追究政府生态责任职能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建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海红教授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了需要、劳动和生产力的生态化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了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泉、基础和指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蔡华杰教授以“汽车社会”为例,论证了面对生态议题所呈现出的回避和有意忽视与之相关的政治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性的“去政治化”特征,并提出“再政治化”的重新阐释的必要性。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霞副教授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和简要述评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进行了述评,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郭剑仁副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当采取先分析再综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如何实现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总问题及其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环境政治意蕴。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制度框架”议题之下,中共中央党校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教授分析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必要性、主要问题和成果,并从观念、标准、途径和措施等四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海涛教授介绍了荒野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价值意义,以保护荒野自然为目的的国家公园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确立。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马洪波教授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的重大政治问题,应当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人与自然关系重塑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鞠昌华副研究员从河长制的基本假设和逻辑出发,分析了河长制所具有的三大特征,存在的六大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发展的六大措施。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全喜副教授从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内在契合、中国共产党统揽全局、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通力合作与有效协商的政党制度、厚重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六大方面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优势。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郑丽莹博士分析了汽车社会与城市空间之间具有的三重矛盾,汽车社会的城市空间所具有的远郊化、单一化、阶层化的特点,并得出结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汽车社会的城市空间优化与重塑。
在“中国社会主义生态的地方实践”议题之下,郇庆治认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典型案例,呈现出一个思想引领、党政主推和制度创新驱动的立体性整体性过程。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曹顺仙教授以江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为基础,分析了生态文明视阈下农村集体经济绿色转型的时代性、历史逻辑和目标重构。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英姿教授认为发展“美丽经济”是现实问题倒逼理论反思和实践应对下的政治选择,并以海南为典型案例论证发展“美丽经济”应当因地制宜,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农旅的主要观点。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李强副教授认为经济话语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应当结合,而两者的结合点则在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分析了“两山论”的历史渊源和两者集合的实现路径。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鲁长安副教授通过案例和数据分析了湖北省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的紧迫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对策性建议。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王继创副教授认为必须要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之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西北模式”,回顾了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其中蕴含的三重价值逻辑,体现出的四个维度的话语特征。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浩轩副教授分析了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的现状与困境,国家权力纵向嵌入的机制、程度和方式,并做出了嵌入的路径设计。
在“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比较和国际传播”议题下,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启和教授从话语体系日益丰富、话语表达日渐通识、话语内容占据道义制高点三个维度论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何以可能,而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李昕蕾副教授就国际传播机制与实践路径优化进行了阐释。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孙凯教授就人类世概念界定及其与生态文明和全球治理的关系分别展开了论述。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李慧明副教授则具体讨论了生态文明与全球治理问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毛维准副教授以国际环境责任为案例分析了“后责任时代”的责任承担议题、特征和挑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张鑫博士基于九国选举数据的比较分析,分析了欧洲国家议会选举制度对绿党议会席次的影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申森助理研究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深入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与平台,深化了党执政地位、执政理念和执政策略的深化认知。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针对生态责任问责、河长制、新集体经济、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闭幕式上,郇庆治和张云飞作了总结发言,概括了此次研讨会的特点和主要成果,并对明年的年会安排进行简要介绍。27日上午,研究小组与会相关人员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一书的撰写工作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安排。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小组”由北京大学和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会联合组建于2015年,迄今已经举行了成立会议和五届学术年会、三次博士生论坛和多次专题性学术会议与实地调研。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