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2019)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召开

2019-12-03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查建国 夏立 等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实习记者 陈炼 通讯员 叶柏荣)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11月16日,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2019)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新中国70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主持。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中,30余名与会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来自上海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以及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各研究基地的350余位理论工作者与会。
十九届四中全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徐炯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第一,新中国70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第二,要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第三,要着力加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把制度理论研究作为理论界一项长期战略课题,推出更多的成果。上海理论界要围绕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重大制度安排、重大工作部署,开展多学科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推出更多有思想深度、有理论分量的研究成果,切实体现我们思想理论界在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上应有的担当。
徐建刚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理论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故事。进一步聚焦“两个一百年”的多项新任务,找准发力点,发挥跨学科作战、跨领域合作的优势和传统,以初心澎湃信心,将初心化为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决心,力争在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多出力作、多出精品。
王国平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我们理论界又提出了许多重要研究课题。当下,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的时代特点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用中国的理论去解读中国的实践,进一步把握新中国成立70年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的创新逻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理论创新和学术阐释。
郭庆松表示,希望通过研讨,我们能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形成富有时代性和创造性,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敬青就“中国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新中国经济70年:发展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党内法规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题作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周振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作点评,并阐述了各自学术观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刘世军主持主旨演讲。
李君如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民主性”“有效性”等方面。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新型政党制度,都是在中国独特的实践中形成的。其次,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体现在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形式相结合上,是全过程的民主,当前已经形成了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四个有效性”,即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陈锡喜在点评时表示,李君如在历史逻辑中回顾中国的制度建设,概括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制度改革的四个阶段,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和路径提出自己的建议,这对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有着很大的启发。中国共产党除了执行能力、决策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化解危机的能力以外,还有着很强的自我纠错能力,这也是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的一个重要方面。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都有了新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中把握内涵发展和外延拓展。此外,制度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制度,它是由民主集中制拓展而来,是选举制和选拔制自上而下的结合。
70年发展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
权衡对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和阐述时认为,新中国70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这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逐渐趋向协同发展,持续对外开放,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和吸引外资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国际影响力持续增长。这些成就和变化显现出中国成功开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道路,也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发展道路、宏观调控模式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成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收入分配体系。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层面看,理论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先导、引领作用,而理论则是在实践探索中提炼而来。
周振华在点评时认为,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得益于两个双重结构的有机结合。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市场双重结构的有机结合,即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发展经济,这种政府和市场的双重结构不仅有利于经济运行的稳定,也有利于缓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二是集中资源和分散资源与市场配置的双重结构的有机结合,集中资源有利于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公益项目,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分散资源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防止社会两极化。
党内法规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周敬青认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实现制度化和法治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根本的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加强完善国家治理。进入新时代,尽快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定型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政党自身治理的现代化,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时代课题。而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涉及政党自身治理的根本理念、根本方式的变革。为此,周敬青表示,首先要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以强规范型的政党治理锻造国家治理的坚强领导核心。其次,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建设提出新要求。三是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建设,必须找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着力点。
齐卫平作点评时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党内法规建设,尤其是把党内法规建设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做出了全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内法规建设对于树立党领导国家治理的这一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把党内法规建设和国家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关注或者研究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点。如何将党的法规纳入国家治理的法治体系、法律体系当中,这需要深入研究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之间的相互关系。
刘世军表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系统总结新中国70年历史的基础上整体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力量所在,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
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主持提问与应答环节。他表示,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以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未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将是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重大时代课题。
分论坛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宗礼,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冯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杜玉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妤,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奚建武,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张志丹分别就“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发展”“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新中国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思想”作专题发言。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杨绍华、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徐俊峰分别主持第一分专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专职副院长、教授周文、上海大学政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欧阳光明分别作点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刘靖北作总结发言。
冯莉表示,从本源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国际主义化、世界视野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可以并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中国来说实现中国化也是可能的和必然的。怎样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
周文表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显著,但还缺乏关于重点、重大的主干问题的逻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整体性研究,还需要系统性研究。
刘靖北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下一步的工作在于把中国的智慧、理论贡献给世界,为世界未来社会制度的选择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分论坛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少将何怀远,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方刘,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家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于洪生,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向义,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红娟分别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体系性质与国家治理依据”“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的历史省察”“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逻辑与价值意蕴”作专题发言。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主持会议及点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周锦尉作总结发言。
何怀远认为,要想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其次坚持党领导军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尤其是在主权不受侵犯,领土得到完整的条件下,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文化的稳步发展。
陈方刘表示,中华文化为制度和治理体系构建提供丰富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接受了中华文化的滋养,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徐家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理论上来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制度,从科学设计的制度规范来讲,一是制度本身有没有遵循制度自身的规律,二是程序上是否合法,要合乎规范、合乎程序,有科学基础、科学理论。
于洪生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表现在:一是党的特性是使命型政党,二是思想建党是党的特色,三是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四是党的自我革命,五是从情感逻辑中形成凝聚力。
分论坛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长、研究员汤蕴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罗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分别就“大数据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影响”“治理现代化与理性国家的构建”“制度自信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专题发言。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首席专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伟再次主持会议并作总结发言。
胡伟在专题总结中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战略部署,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一项战略抉择,意义重大深远。
汤蕴懿认为,大数据在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中的定位是:一是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现代化,既是趋势也是优势。二是大数据作为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推动整个公共管理范式的转型。三是以大数据驱动治理能力提升和社会价值引领。
罗峰提出,从基层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了从集体化到个体化的转变,在解决社区公共问题时,政府通过体制改革、内设机构调整,对基层行政组织进行调整,通过权力中心下移、资源下沉来解决、回应社区层面的老百姓的问题。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