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思政新闻

宋振美:上好一堂育人润心的思政课

2019-12-12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作者: 于珊珊 朱琳 李祎婷

“只有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的高素质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需品’,是青年人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特等奖的宋振美说。
宋振美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她看来,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明灯。站上思政课讲台十七载,宋振美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回应学生的所思所惑,力争上好每一节思政课、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为一批批青年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融中外:思政课中的二外特色
11月29日,宋振美代表北二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北京市委举办的“北京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了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现场教学展示。宋振美从习近平主席出访中的文化交流元素切入,特别选取了北二外孔子学院建设和校友王毅的例子,充分展示了外语院校的思政教学特色。
“在准备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的参赛内容时,我在教学设计上围绕思政课助力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目标,注重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和国际化案例的选取。北二外思政课的文化底色和鲜明特色是我赢得评委们认可的根本原因。”宋振美说。
回忆紧张的备赛过程,宋振美认为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教学展示活动,党委书记顾晓园指示要举学校之力,做好赛前保障和比赛指导工作,并将教学展示活动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相关工作有机结合,拓展成果、增强实效。特别是在决赛前夕,抽取题目后,准备时间只有不到10个小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纷纷献言献策,给宋振美提供了有益的备赛帮助。
“我的同事马进甫老师提供了大量最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张敏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教学中积累的案例分享了出来,慕晓老师帮我制作了授课内容的思维导图。”宋振美说,“我只是那个‘被推到前台的人’,背后是学校层面的支持以及马院所有老师的帮助。”
兼知行:“考研姐姐”的育人初心
“一位合格的思政课老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真信、真懂、真行,更要‘贴’着学情上课”,这是宋振美的自我要求。
2002年来校工作至今,宋振美潜心研学、传道授业,始终从心底关切、爱护学生,始终思索着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17年来,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回应学生的自身关切和社会关切,让课堂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因为经常热心地为准备考研的学生义务辅导,宋振美被学生亲切的称为“考研姐姐”。
宋振美的思政课使同学们受益匪浅,青年向上的积极面貌也使她印象深刻。在宋振美看来,近几年她在课堂上感到越来越自如,原因在于同学们对国家的道路和制度充满自信,在课上的表现越来越正能量,更多的同学能够客观地评价中国的政治道路和政治体制改革方向。谈及此,宋振美眼里涌动着欣喜:“我发自内心地为同学们高兴,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
谋创新:三尺讲台上的坚守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站上三尺讲台十七载,宋振美已经记不清更新了多少次课堂内容、制作了多少版课件。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及“课堂-网络-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念的更新,都倒逼思政课堂形式不断改革与创新。
如今,宋振美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引入了问题式、辩论式、专题式等新的教学方法,并积极打造课堂-实践-网络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体推动思政课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深度融合,在新时代思政课创优行动中,协同构建北二外思政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北二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在宋振美看来,作为思政课教师,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责无旁贷。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正积极建设全校性的基础性思政课资料库,推动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宋振美说,“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从谋篇布局到下棋落子,北二外“大思政”教育正在建构一种全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以宋振美为代表的北二外思政课教师秉承着“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的理念,以“上好一堂育人润心的思政课”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指引教书育人,以道德情操践行言传身教,在学生心中撒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写下立德树人的最美注脚。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