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第二届高校党的建设学科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2020-01-1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作者: 未知

1月12日,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举办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第二届高校党的建设学科高端论坛。来自全国50所院校的近100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与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吴付来为论坛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主持开幕式。
 
吴付来指出,举办这次高端论坛,是人民大学根据自身独特的政治与学术地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劲的实力与工作母机传统、党的建设学科深厚的积淀与学术影响,不辜负中央信任与肯定、努力用学术讲好政治、引领党建学科发展的实际行动和重要举措。论坛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为主题,以其基本内容为议题,既是一次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集体学习,也是一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研究的学术会议,还是一个探索党的建设学科健康发展的交流平台。在学科建设方面,人民大学正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要求进一步探索,筹备建立学校层面的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以党建和党史专业为基础,统揽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政治学三个“双一流”一级学科的力量,建好建强党内法规方向。吴付来表示,欢迎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围绕论坛主题议题发表宝贵意见,共同探讨合作推进学科发展之道。
开幕式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凤城主持专题发言。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欧阳淞为论坛发来题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书面主题报告,全面分析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原则要求。他认为,对于建立这一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根本指南,党的章程是根本依据,主题教育是重要实践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实现激励与约束相协调,才能顺利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
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原中央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王庭大首先介绍了国科大马院的基本情况,对人民大学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并围绕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制度的生命力作主题发言。他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具体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所有领域、方面、环节,最根本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伟大事业需要伟大工程,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首要的是党的政治建设,要严格抓好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的落实,推动构建系统的有机的反腐败体制机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前既要抓制度的健全完善,又要严格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
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原所长、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刘忠群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确保健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正确方向;二是充分认识健全党的全面领导重大意义,确保这项制度建设能够摆在应有的位置;三是按照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本质要求来健全制度,确保党的领导落实在各个领域、环节、方面;四是讲求方式方法,确保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工作优质高效,使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五是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确保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落到实处,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围绕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如何更好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这个问题谈了四点认识: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重点是在实践中落实重大问题的集体决策;二是正确处理和落实好权力机关与派生机关的关系,这是民主集中制非常重要的问题;三是领导工作按制度、规范、程序办事要与追求好的工作结果、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四是坚持和完善领导工作领导制度中的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地方和基层工作则要在遵守中央大政方针的同时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通过“党群关系同心圆”“党领导国家”“党领导国家治理”“党领导社会治理”四个核心概念,分析了党的领导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机制。他提出,代表、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最大公约数的中国共产党是党群关系同心圆的圆心,人民群众不同的价值观和具体利益成为长短不一的半径,同心圆收缩凝聚力量、扩张靶向治理;党缔造了国家,党兴国兴、党强国强,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领导国家最重要的制度,必须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已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解决单一制下中央和地方矛盾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党为基层社会的转型和治理提供了方向、活力和秩序,领导中国基层社会有序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俊萍分析了“党的全面领导”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区别与联系。她提出,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主要是从党内组织和工作关系角度对党的领导制度加以规范,全面领导制度主要是从党和其他组织、机构、事业的关系角度加以界定。离开了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就不能得到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要通过党的全面领导来实现。二者有机统一,共同构成当代中国根本领导制度。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红凛介绍了复旦党的建设学科的教研机构、方向设置、平台搭建和招生情况,并围绕党的领导的政治本质和基本方式作了发言。他认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政治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要立足于这两点来认识党的领导。党总揽全局不等于包揽一切,协调各方不等于代替各方。党的领导的直接方式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间接方式就是党要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情况下,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等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松友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体系作出了全面设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制度的执行,这也是党建学科应当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他认为,增强制度执行力、增强党员干部对制度的尊崇,需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靠教育,加强党员的组织意识、制度意识、规矩意识,营造尊崇制度、敬畏制度的氛围;二是加强监督,确保制度的落实;三是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四是强化责任追究。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良书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是用体制改革的方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任何一个制度的功能都要在设计严密的制度体系中才能发挥,这次全会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努力实现从重要素建设转向重体系建设;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定目标的达成程度,现在完全可以相信,2050年能够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中央和全党产生核心、维护核心、服从核心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无论是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要求、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中国近代政党发展历程启示,还是从中共党史正反两方面经验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分组讨论环节,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围绕论坛的主题和议题,以及新时代党建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并且介绍了各自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建设情况,交流了对高校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建工作、发展党建学科的认识与思考。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虎生主持。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新闻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洁,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全林,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洪玲,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勇代表所在小组分享了讨论内容和收获。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德山作总结发言,代表主办方再次向参会的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且介绍了本次论坛的举办情况,概述了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的基本特点、建设状况、重难点问题和发展前景,表示人民大学党的建设学科将继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党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张晓萌,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耿化敏、李铭参加上述活动。
据悉,自中发〔2016〕31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以来,人民大学积极推进该学科建设,并主动为兄弟院校提供支持帮助和交流平台,发挥引领作用,得到全国高校的热烈欢迎和积极评价,产生广泛影响。2017年5月,第一届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人民大学举办,来自中共中央6个部委机关、中央及省级4家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全国11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会;2017年6月,人民大学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邀请河南省委原书记徐光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教育部原党组成员顾海良担任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担任院长;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人民大学连续举办四期“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师资培训班”,覆盖全国121所高校的215名教师;2019年4月,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学科座谈会在人民大学召开,来自教育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会。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