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科研成果展

【靳诺】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

2020-10-29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 靳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8 年5 月 2 日考察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提出的一个重大论断。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实践经验就是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研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史,证明了我国高校的改革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有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党的教育方针才能够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的高校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旗帜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既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而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不能有丝毫含糊。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创办和领导新型高等教育的历程中,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自觉地运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也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
回首过去,早在延安时期,党在创办陕北公学时就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办学原则,开设了“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国革命运动史”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原著选读”等课程。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曾 9 次到陕北公学亲自授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写出了《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作品。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也占据华北大学等革命学校立校办校的首要地位,学校的日常教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了我国大学教育的性质,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办学道路、办学模式、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明确提出 “马列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各类高等学校的必修课”,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古今中外,凡办学者无一不是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人的,所有大学无一不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历史经验证明,高校的创办、发展、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凡是马克思主义原则坚持得比较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时候,我们大学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凡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解陷入僵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出现偏差的时候,大学就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过去,我们的大学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 也不是没有遭受过挫折,之所以能百折不挠,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的独特优势
我们要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上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只有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 才能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
其实,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需要来培养人才的,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更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西方国家对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视, 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将其阶级性蕴含在历史、政治、公民学等方面课程的普适性话语之中,着力培养自己学生的“本国意识”。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们的高校只能是党领导下的高校,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建校立校的指导思想,还要把高校建设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在用马克思主义来培养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从教育的主体来看,高校是知识的集散地、学术的重镇,是知识分子的富集区,具有一支规模庞大、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队伍。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和解读方面,具有天然的人才基础。其次,从教育的客体来看,大学时期恰逢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都很强。在这个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在校大学生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武装他们,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解决青年人“真懂、真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就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再次,从教育的载体来看,高校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贯通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都是最严整、最完备的,对教育载体的统筹,可以在课堂内外形成强大合力和协同效应,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宣传落实到全方位育人的全过程之中,并逐渐形成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学体系、学科体系、育人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德树人的最根本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大力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三、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努力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强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性质决定着不同教育目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决定了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的办学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思想基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识别能力,更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让马克思主义主旋律唱得更响亮,就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动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我们的大学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我们要结合不同学生特点,引导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 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思想脉络和实践价值的认识,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更深刻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要我们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有作为有成效,我们的大学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科学理论,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发展的科学指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里, 我们永葆马克思主义这一鲜亮底色,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学习、研究、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作者靳诺,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教授,原文刊载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9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笔谈》。)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