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着力点

2022-03-08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赵春玲 逄锦聚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坚持以“大思政课”为重要方向,善用“大思政课”,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实现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实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着力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现专兼职队伍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与此同时,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有利于“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深化思政课评价机制改革,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为“大思政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大思政课;立德树人;学校课堂;社会课堂
[作者简介]赵春玲,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逄锦聚,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学术委员(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1.8.97~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把关定向。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进一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课题,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将习近平重要讲话落到实处,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本文拟谈一些看法,与大家讨论。
一、办好“大思政课”: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全面深化思政课改革作出了明确要求和顶层设计,“组合拳”政策频频落地,使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四梁八柱”基本定型。[2]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全国高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在课程建设、内容改革、队伍建设等诸方面取得的成效更加明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教师队伍规模和素质稳步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3]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努力办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历史性成就。
同时,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人才的需要,面对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思政课教学模式、内容和手段、教师能力等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这要求我们,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把握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需求和青年学生对成长发展的期待。
习近平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继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课”,是科学理论与时代特征、社会实践结合的思政课,是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的思政课。强调“大思政课”,旨在让社会现实生活成为思政课的源头活水,用社会实践的大平台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持续注入活力,赋予思政课以生动有力的实践支撑,使抽象理论回归现实世界,使思政课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能够直抵人心、激活希望、培根铸魂、点燃激情的鲜活思想。善用“大思政课”,要求我们用好时代和社会生活这个思政大课堂以及社会实践这部思政大教材,在思政课教学中,聚焦实践、讲述实践,从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和进一步发展实践。其根本目的是,使思政课教学接地气、扬正气、聚人气,提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认同感、接受度和践行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在讲好时代和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思想之光、实践之果,增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以“大思政课”为重要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材内容和教材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构建“大思政课”新格局,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更好发挥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重要作用。
二、着力探索“大思政课”的实现形式
坚持以“大思政课”为重要方向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着力探索“大思政课”的实现形式。
第一,进一步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观念,着力实现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政课进一步改革创新,观念先行。要转变思政课教育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观念,探索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的结晶。学校在青年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为青年学生成才打好基础,但青年人要真正成为国之栋梁还要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和社会大课堂各种复杂斗争的考验。学校与社会结合培养人才可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青年学生在学校同时接受学校课堂教育和社会课堂教育;一种是青年学生先接受学校教育,而后走向社会再接受社会课堂教育。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在青年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尽可能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政课在青年成长成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
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尽管学校和教师做了很多努力,收到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结合不够充分、与时代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坚持“大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就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教材内容创新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而这一切,前提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着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第二,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着力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创造了人民解放、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世界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坚持“大思政课”改革方向,善用“大思政课”,就要进一步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创造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作为思政课的丰富内容给青年学生讲够讲透,特别要抓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课课堂、进老师和青年学生头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魂育人。要紧密结合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和精彩事例,聚焦我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开创性成就等鲜活素材,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品格、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及重大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价值,增强青年学生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力量。
坚持“大思政课”改革方向,善用“大思政课”,还要密切关注和反映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当前要特别反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提出的时代课题对我国的机遇和挑战,回应青年学生的关切。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在对时代的深切感知和回应中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使思政课成为常讲常新的时代大课。要讲清时代最新思想成果,讲明时代发展大势,阐释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激活学生对时代的感知、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培养他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要特别讲清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之治”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其伟大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把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代大势,紧扣新发展阶段、学习新发展理念、体悟新发展格局。认清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1]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与“天下情怀”“民族情怀”与“人类情怀”,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不仅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而且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
第三,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材改革,着力实现思政课教材创新。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要反映“大思政课”的内容创新,就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大思政课”教材。现在高校使用的思政课教材,是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集广大教师、理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智慧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从总体上说,集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于一体,在思政课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善用“大思政课”,要进一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世界和时代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充实完善教材的内容。同时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支持鼓励编写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时代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教学辅助用书,例如:改革开放的典型经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世界大变局中的世界格局变化等,以弥补现有教材因篇幅限制而内容过简和因修订周期而某些观点滞后、内容不够鲜活,针对性、可读性、实效性有待增强的不足。
应充分运用社会生活这个思政大课堂和社会发展这部思政课大教材,在教学中以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为案例讲解理论和知识点,用可感可知的故事讲述深刻道理,让抽象理论变成生动道理,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听了信,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关注社会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既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为例,在阐释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时,紧密联系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实际,让学生领悟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的重要性。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紧密联系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际,让学生理解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具有的重要意义。由此达成课程目标、实现价值内化。
第四,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着力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创新。坚持“大思政课”改革方向,重要的内容是要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要深化学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改变单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互动学习的新理念,着力推进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议题式、情境式等教学新模式,加强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理论渴求,促进其学以致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诸如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手段,让教育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以立体性、可视化教学使思政课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创新话语体系,把学理化、抽象化的理论阐述与故事化、情景化的叙述结合起来,把真实、具体、形象、凝练的中国故事融入教学课堂,以促进话语内容的具象化、话语方式的感性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增强学生对所学理论的兴趣和理解。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要推进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要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丰厚的实践资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使中华民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这些都为思政课提供了充分的实践资源。善用“大思政课”,可以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围绕“壮阔70年”的主题,解密“两大奇迹”,破译“中国之治”背后的制度密码,加深学生对历史方位和初心使命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激发起追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行动自觉。善用“大思政课”,还可以讲述那些成就辉煌中国的杰出劳动者的故事,通过观看视频,感受工匠们出神入化的卓越技能和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再由专题导学阐释劳动的内涵与价值,诠释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理念,诠释“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民族复兴的伟大追求。激发青年学生通过诚实劳动、创造劳动实现人生梦想、展示人生价值的劳动热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厚植劳动情怀,形成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效应。
推进学校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还要善于运用社会大课堂丰富的现实素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建设”“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庆祝建党百年”这些鲜活故事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现实素材。善用“大思政课”,就要讲好以“决胜脱贫攻坚”“中国抗疫”等为主题的研讨课,采用观看视频资料、专题导学、师生互动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模式,讲清楚党在抗疫、战贫中彰显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讲清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国”的意义,学会“爱”的方式,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选择。善用“大思政课”,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讲好党史这部“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长期奋斗铸就的伟大精神、积累的丰富经验,引导学生坚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自觉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践行这一理论。党的百年历程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奋进新征程的精神血脉。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感知当下,教育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
在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的过程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相结合,在对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的深切感受与情感共鸣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与认同,激活学生对时代使命和责任的认知,树立起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现专兼职队伍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是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素质高、善于联系实际、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大思政课”既涉及理论又涉及实践,既要有历史感,又要有现实感,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又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再加上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5]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相统一,扎实理论功底,善于联系实际、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把思政课讲透、讲活、讲出彩。为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建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支持教师参与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到基层挂职锻炼,并给予其必要的条件保证。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力度,不断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特别是人才结构。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可以满足学校课堂教学的需要,今后主要任务是提高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特别是要采取得力措施使教师有更对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增强教师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
“大思政课”建设还需要建立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有针对性地从社会各条战线遴选一批优秀人物,建设一支社会化的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相互协同的育人合力,以适应“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实践性和广泛性要求。在兼职教师队伍的遴选中,既要防止把不适合做思政课教师的人选进教师队伍,也要破除唯学历、唯资历等陈规,把确实可以做青年学生引路人的先进模范人物吸收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中,使他们发挥优长,成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大思政课”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大思政课”改革方向,善用“大思政课”,要深化思政课体制机制改革,以提供体制机制的保障。
首先,要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大思政课”的体制机制。领导机关要出台支持办好“大思政课”的具体政策,同时建立制度,既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又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办好“大思政课”。
其次,深化思政课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是导向,是指挥棒,科学的思政课评价体系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大思政课”改革,善用“大思政课”,要深化思政课评价机制改革,明确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评价目的,秉持多元一体综合评价理念,要引入社会评价机制,让毕业生用人单位、学生实践单位对“大思政课”进行评价。实行社会评价、领导专家评价、教师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体系,围绕实践过程、教学过程、组织管理、教学效果等科学设计评价指标,“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程度,对讲授内容学习把握的深度和广度,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学生交流的水平和实际的教学效果等”,[6]评价教师在教学中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目标。对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评价,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认同感的增强、获得感的增加以及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
要实行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思政课的效果如何,不仅要看短期,看在校学生的表现和对思政课的意见,也要看长期,看学生毕业后的表现和对思政课的意见;要看学校考试的成绩,也要看社会实践的成绩。要探索建立毕业生长期反馈、评价机制。
再次,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推动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以确保目标始终如一、方向正确和政策举措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要深化思想认识。各级党委要从政治高度和大局出发,把思政课改革和质量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做好思政课改革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供给,“抓住解决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3]把党委对思政课建设全局的主体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明确学校党委在研究成果评价、思政课教师来源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的职责任务,从经费、办公条件、职称晋升、评优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强化党委对思政课社会实践、评奖评优、理论宣传、对外合作等校内外两种资源的统筹推进,实现思政工作在体制上的融合、资源上的整合、工作上的配合。建立完善的各级党组织领导思政课建设的考核标准,并将之纳入对学校主要领导考核的核心指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巡查和督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履职尽责、形成育人合力。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深化改革举措扎实立德树人成效明显——“十三五”时期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情况[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0/52717/sfcl/202012/t20201203_503057.html,2020-12-03/2021-04-07.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刘凤义.在把握规律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1,(1).
[6]逄锦聚.提高质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0).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