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探析

2022-03-08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陈大文 母玲凡

[摘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重点工作。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简单重复、内容倒挂、断层脱节的问题,应按照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统一、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的目标定位,优化教材统编团队,加强内容衔接研究,健全集体备课机制,整体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的有效性。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衔接;一体化
[作者简介]陈大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母玲凡,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8.120~12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立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9VSZ048)的阶段成果。
习近平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为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12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课程体系,优化教材内容,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2]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为此,我们要直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根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目标要求,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路径,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指向
近年来,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各学段教学内容衔接情况有所改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但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部分课程内容重复、倒挂、脱节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有直面这些问题,才能积极寻求对策。
(一)简单重复
简单重复主要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部分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这是学生和教师在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上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是既定的,各学段均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主题,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存在主题相近或相同的内容。尽管整体上我国教材采用学段编排模式,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尚存一些问题,不同学段教材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纵向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目标尚有距离。诚然,一些知识作为基础或重点,一定程度的重复难以避免。然而这种重复应该是高学段在低学段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反刍、反复。比如,小学六年级上册与初中八年级下册在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构设置等内容上存在简单重复。类似现象也存在于高中与大学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事物的普遍联系”“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与高中《思想政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内容,无论是要点概括,还是对要点的阐释都几乎没有变化,连教材所占篇幅都十分接近。通过梳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不难发现,部分低学段内容几乎一字不落的出现在高学段教材中,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误以为思政课就是老生常谈,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下降,对后续的思政课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内容倒挂
内容倒挂主要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需要不符而引起的内容倒置或超前。随着新版国家统编教材面世,大中小学教学内容错位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义务教育阶段讲抽象命题和理论,大学思政课讲行为规范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讲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要求学生思考选票背后的平等权等复杂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抽象地讲“法眼看平等”,高中《政治与法治》分册又回头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实际上,小学生只需要知道“人民代表人民选”的意思,初中生懂得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高中生即将或已经成年,应该知道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进而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而大学生应该懂得我国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选票背后的平等权”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受教育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而小学生的智力水平仍然处于感性思维和形象思考的阶段,不应设置超越其品德发展结构的教学内容。此外,中小学比较重视生命教育,上海等地的中小学的生命教育成效显著,但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却非常薄弱。日渐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群体普遍承受着较大压力,有的大学生面对挫折与失败甚至选择结束生命。这表明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生命教育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政课不仅要兼顾思想广度和理论深度,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而且应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追踪大学生思想动态,具有直击灵魂的深度与直抵人心的温度,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三)断层脱节
断层脱节主要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缺少必要的过渡和连接,特别是相邻学段的衔接较为跳脱,内容进阶不够平稳顺畅。通过梳理初高中思政课教材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内容形象直观,贴近生活,趣味性和可读性较强,便于学生理解。高中《思想政治》以理论性知识为主,教材内容学理化,呈现方式体系化,抽象的教材理论与高中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高中思政课教材中深奥的概念、学术性的话语表达,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的高中生,特别是仍然较为擅长形象思维的高一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比如高中《思想政治》讲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涉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进。阶级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密切联系。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应该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作为铺垫,然而本章节教材缺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具体阐述与清晰呈现,知识层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脱节。虽然初中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有所接触,但是教材篇幅有限,教学内容十分浅显且具有生活化、活动化的特征,因此高中教材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从生活化向理论化转变的衔接,以便学生更好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断层脱节的教学内容,既造成学生思想理论学习的困难,打击学习热情和信心,又给高层次学段思政课教师带来一定的教学压力。断层脱节是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方面,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目标定位
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3]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按照特定结构组合而成的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建构前后贯通、循序渐进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目标是努力追求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统一、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
(一)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
从纵向上看,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内容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以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终极目标的统一整体。大中小学的学段划分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纵向衔接属性,也内在规定了思政课教学内容纵向结构的层次性,即小学、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相互包容的等级关系,低层次学段是高层次学段内容结构的有机部分。不同层次内容系统彼此独立,各有侧重,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了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系统。整体性和层次性相统一,要求我们从整体性出发设置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各层次内容系统相互配合形成衔接合力,实现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具体而言,我们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各学段内容的层级关系,“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分层设计,不断深化。”[4]小学生道德认知水平较低,应当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对美好道德的向往之情、对法律底线的敬畏之心;中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帮助学生打牢思想根基、提高政治素养;大学生思维能力逐渐成熟,应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通过系统优化各层次教学内容设计,加强不同学段之间的内容联结,进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真正建构从低级到高级逐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
(二)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统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连贯性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阶段性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前后贯通与阶段实施的辩证统一。连贯性和阶段性相统一,要求我们统筹好思政课课程目标一致与内容阶段衔接的关系,在大中小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上好思政课,实现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价值旨归。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连贯地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强化政治认同、树立家国情怀、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法治意识、提升文化素养,“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推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体贯通。同时,遵循学生认知心理规律,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在强化连贯性、分清阶段性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的学生成长特点,实现阶段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互相交融: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培养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强化学生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本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知、情、意、行的品德发展阶段,构建上下贯通、前后相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序列。
(三)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
认知发展阶段论表明人的思想品德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一定的规律,由低到高、从感性到理性、从不成熟到成熟逐渐发展形成。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的衔接要求,正是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考量。渐进性和梯度性相统一,要求我们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过程中,既要实现教学内容逐层进阶,又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易度。一方面,我们要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明确各学段教学任务与目标,由浅入深、逐层递进地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另一方面,高层次学段对低层次学段教学内容的升级、拓展和延伸,要贴合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做到跨度合适、梯度合理。相邻学段的衔接应该平稳、递进,不宜跳脱、突进,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既相互关联,又实现超越。小学思政课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社会,了解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思政课更加关注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权利义务观念和法治意识,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高中思政课引导学生从我国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的发展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参与精神;大学思政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定理想信念,以实际行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路径选择
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以及整体规划欠缺、教材内容体系不够完善、教师衔接意识与能力不足和不同学段缺少沟通交流等成因,我们要按照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目标定位,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当务之急是要优化教材统编团队,加强内容衔接研究,健全集体备课机制。
(一)优化教材统编团队
统一编写教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关键。教材是教学实施和课程内容呈现的载体,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国家教材委员会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科学制定教材建设规划,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5]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是由于教材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简单重复、前后倒挂、脱节断层现象。要破解这个学生和教师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需要优化教材统编团队,改变在“熟人圈”内选人的习惯做法,经过公开遴选程序组建一支相对稳定、优势互补、权威敬业的一体化统编教材编写、审查、编辑和培训团队。为了适应统编教材建设的需要,目前亟需一支具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意识和能力的编写团队,整体规划和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布局。教材编写团队应该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科专家、思政课教学研究人员、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共同组成,力求优势互补。团队成员应该优化组合到各个学段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规划、研究和编写工作中,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教材编写成员要了解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熟悉各学段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加强相邻两个学段之间的沟通交流,打破教材编写人员之间的沟通“壁垒”,优化教材编写的制度设计,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我们在强调整体性的同时也应把握不同时期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和阶段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的放矢地设置各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一方面,统一制定思政课教材编写规划,合理安排内容布局,增强各学段教学内容耦合度,建立层层递进、有效贯通的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教材编写团队应该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作为观测点,有意识地发现和梳理教材中简单重复、断层脱节之处。对于相似度或重合度较高的教学内容,要科学整合与精心设计。对于断裂脱节的内容片段,应适当调整顺序结构,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
(二)加强内容衔接研究
加强内容衔接研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支撑。为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沟通交流,提高教师衔接能力,需探索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精准衔接的科学方法与有效机制,“加大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力度,在掌握大中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携手研究。”[6]当前,加强国家重点教材研究基地建设,大学要发挥高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组建大中小学教师融合科研团队,承担教材研究专项课题,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与方法创新研究,建立纵向跨学段科研机制。在研究内容上,要加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等专题的纵向学段衔接研究,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要有所侧重。以法治教育为例,“小学重在生活规则启蒙、中学重在法律规范认知、大学重在法治价值认同。”[7]同时,要加强相邻学段教学内容衔接研究,特别是小学和初中、高中和大学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贯通。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从衔接方法、衔接机制、衔接路径等角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分工合作,深入研究,共同探讨解决对策。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本分析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加强对教材文本研究,系统梳理、归纳统编教材内容及衔接过程的不足、缺漏,为教材体系日臻完善提供科研支持;另一方面,开展实证调查,分学段调研学生思想动态、接受意趣等,确保教学内容不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在研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建设思政课教学数字资源库,涵盖国家统编教材、各学段精品课件、经典原著以及领导人重要论述等,做好思政课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加大教研合作力度,最终产出一批学术含量高、操作性强、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三)健全集体备课机制
健全集体备课机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的基础。《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5]《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要求“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专题研修,确保实现全覆盖。围绕教材使用,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每年至少一次。结合教学实践,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展交流研讨,共同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2]因此,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度,实行跨学段集体备课,围绕不同学段相同主题或相似内容,开展集体教学研究活动。要遴选思政课研究领域专家担任集体备课牵头人,邀请教材编写团队介绍教材逻辑、编写思路,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交流探讨,帮助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在认真吃透教材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既知道自己所讲授内容,又明了其他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清楚思政课全景的教学内容。”[8]邀请大中小学优秀思政课教师讲解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展示,针对某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的知识重点、教学难点和衔接盲点,集思广益,共同研讨,达成衔接共识,探索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方法,建设环环相扣、无缝对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集体备课机制,备课时间和地点要做到既稳定又灵活,采取线上备课与线下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备课流程要规范,包括教师自备、集体讨论、教案修改、教学反思等环节。备课主题要明确,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准衔接为导向,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逻辑,实现静态教材体系向动态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要建立网络云端集体备课制度,使网络集体备课常态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使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交流更加便捷,推动跨学段协同教研机制形成。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网络云端集体备课会,发挥名师专家示范引领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材[2020]6号.
[3]万美容,陈迪明.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4]文天天,陈大文.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
[5]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
[6]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7]陈大文,文天天.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侧重点[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
[8]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