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意义重大。目前,劳动教育还存在着各学段学生劳动意识状况与时代新人发展要求的不一致性、劳动激励与教育评价体系的非耦合性、劳动实践空间与资源配置的非协调性等现实困境。以一体化思维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可以从明确适龄化教学目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统筹专业化师资建设、优化教育评价标准,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营造劳动育人环境等方面入手,促进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共融互通。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强国
[作者简介]李仙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刘跃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陕西 西安 710054)。
[原文出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21.16.66~6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BKS0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19年,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2]习近平对教育工作具体方法的深刻阐述,系统总结了中国教育在改革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新理念与新观点,为加快推进劳动教育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一、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所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劳动教育为主要抓手,因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P1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制定教育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展现,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劳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以及劳动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坚毅、自立笃实的精神品质,提升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还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实践效能,继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及劳动意识的建构,真正实现劳动树德、劳动增智、劳动强体、劳动育美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和谐发展。
2.是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渠道。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实践体验,提升育人实效性。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是提升育人实效性的重要方略,思政课教学不仅要善于在课堂上阐述理论,更要注重课堂之外的教学实践活动,始终坚持理论引导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劳动教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环节的有效路径,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融会贯通,进而产生提升劳动素质的自觉性主动性,增强劳动责任感与归属感,涵养劳动情怀、激发劳动积极性,明晰劳动作为创造人类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因素,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
3.是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实际需要。习近平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当下,我国面临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性变化,现实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加快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积极探寻教育改革新方法,搭建协同育人新平台,开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融通新格局,推动劳动方式的升级创新、劳动形态的多元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将其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全过程,发挥以劳树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明理、以劳化人的教育效果。
二、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1.各学段劳动意识状况与时代新人全面发展要求的非一致性。劳动意识是劳动主体态度的体现,能够影响劳动主体的行为以及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社会已经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作用,但各学段依然存在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基本概念模糊等问题,这是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引导及劳动锻炼的缘故,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也难以使学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还有的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灌输与考核成绩优劣,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这一关键环节,缺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意识、获取劳动技能、弘扬劳动精神的专业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也缺乏必要的劳动理论讲解与价值引导。劳动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教育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阶段学生的认知都存在差异。但目前,在各学段的衔接之中存在着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劳动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不同学龄学生对劳动价值、劳动概念及相关技能的需要。
2.劳动教育激励作用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非耦合性。调查发现,在我国大中小各级学校之中,存在部分学生主体能动性弱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及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观性缺失是学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表现为部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热情不高、劳动技能掌握不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学生主体性的彰显要依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来引领,教师应当始终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明晰自身的主体地位。目前,各级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体系存在弊端,有的学校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教材、师资等方面并没有作出明确要求和提供实施保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导致劳动教育课程通常被边缘化。教育评价体系的监督与跟进是教育活动自我调整与完善的重要保障,既能充分调动物质资源与技术支持,又能保证教学实践过程的顺利进行,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机制。但各级学校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往往出现偏差,难以实现教育实施效果的集中反馈与及时纠正,使劳动实践活动大而化之、流于形式。
3.劳动实践空间与各方资源配置的非协调性。当前,劳动实践教育存在学校实践资源匮乏、家庭实践导向偏离、社会实践保障缺失等现实问题。其一,学校层面所提供的社会实践名额与志愿服务机会较少,对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实践考核环节也多墨守成规。思政课教学常忽视具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影响,思政课教师所制定的活动计划、内容与形式通常偏离学生的实际认知,导致学生的劳动参与度大打折扣。其二,在家庭层面,个别家长的劳动观念存在误区,仅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甚至向子女灌输“劳动等级论”“劳动分工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与良好劳动氛围营造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三,社会层面的劳动实践资源缺乏有机协同,难以发挥整合功效,社会组织、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教育机构等,在理论教育与实践条件的创造方面未能提供有效支持,并出现零散性、懈怠性、落后性等问题。总的来看,当前劳动教育实践空间尚处于狭隘状态,学校、家庭、社会作为学生重要的实践区域,在协同整合劳动资源、拓展劳动实践渠道、搭建劳动实践平台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
三、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1.以一体化思路明确适龄化教学目标,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不同学龄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发展特点,明确适龄化教学目标、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劳动教育在各学段不同层次的多元性与衔接性。其一,小学阶段应注重对劳动意识的启蒙及劳动情感的培养。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劳动常识的讲解与运用,要将通俗易懂且蕴含哲理的经典劳动故事引入思政课教学,使学生逐渐明晰正确的劳动行为与劳动规范。其二,中学阶段应注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及劳动习惯的培养。要将先进劳动模范及光荣事迹纳入思政课教学,以榜样激励法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劳动使命、珍惜劳动荣誉;要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实践各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助力学生在学习、生活、生产等方面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其三,大学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性思维,涵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及劳动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依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劳动价值观,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奋斗意识、奉献意识,使其深入理解劳动开创未来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价值。以上不同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各有侧重,却又共同发力,有助于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取得实效。
2.统筹大中小各学段专业化师资建设,优化教育评价标准。其一,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大中小各级学校应加快制定并发布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规划细则,依托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与各地高水平院校学科资源,充分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实地调研和理论宣讲活动,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劳动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研水平及实践能力。其二,加强大中小学劳动实践课专职教师配备力度,完善劳动实践课教师培训选拔机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教育部标准比例核定专职劳动实践课教师岗位数量,以理论能力、教学能力、劳动能力为考核选拔标准,面向全社会聘任专职劳动实践课教师。其三,优化教育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要根据学生课堂实际表现情况、知识掌握运用情况、课后实践参与情况,制定详细的教育评价及考核标准。同时,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考核奖惩制度,注重对教师科研能力、育人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进而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实时监督与保障激励作用,并适时公布教育评价结果,通过量化数据及时总结发现劳动教育问题与规律,以便调整与完善相关工作。
3.搭建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化实践平台,营造劳动育人环境。为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要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实践空间、营造劳动环境,以学校为主阵地,同时发挥家庭与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劳动教育新格局。其一,各级学校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多渠道拓展校内实践场所,建设配套完备的劳动实践教室、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并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如可利用山林、草场等自然资源建立农学实践基地,利用工厂、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建立服务实践基地。在营造校园劳动环境方面,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通过校园广播、报刊、新媒体等及时宣传,弘扬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主流价值。其二,家庭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应积极响应、配合学校各项劳动教育方案,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指导孩子掌握必要的家庭劳动技能,言传身教,涵养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帮助孩子厚植劳动情怀、培育劳动精神。其三,社会要发挥劳动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利用各方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畅通学生参与社会劳动及服务的主要渠道。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实践平台,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倡导校企合作等,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就业岗位;各级工会等群团组织及公益机构应联合社会力量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宣传部门要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传播方式及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大力传播劳动事迹、赞扬劳动模范、讲好劳动故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合力,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营造有利于和谐创新发展的劳动育人环境,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