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逻辑关系辨析

2022-03-08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蔡文成 张艳艳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践行“大思政”理念的重要平台,凸显课堂“小思政”走向社会生活“大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推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化、创新性发展,应厘清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关系、把握各种教学关系失和的问题根源、提供协调各种教学关系的思路借鉴。要坚持从教学目标审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耦合关系,从教学内容思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合关系,从教学过程考察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联合关系,从教学方法认识规范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关系,从教学效果反思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结合关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践育人
[作者简介]蔡文成,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艳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沪),2021.7.66~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新时代西北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促进乡村治理的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9BKS203)、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延展到实践场域的教学样态,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纽带。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化、标准化、创新化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思政课实践教学各环节存在目标供给与目标需求不平衡、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相脱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不协调、方法规范与方法创新相分离、阶段效果与长期效果不统一的问题,机制不完善、过程形式化、组织不协调、落实不到位等是导致实践教学关系失和的现实原因。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全方位审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耦合关系、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合关系、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联合关系、规范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关系、实效性和长效性之间的结合关系。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上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耦合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环节,同时兼具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知识教授功能,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大学生的知识获得感;能力目标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功能,旨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社会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等,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价值目标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旨在将党的教育方针、社会主流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等价值理念融入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育人功能。结合教学目标审视思政课实践教学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内在关系,既是思政课回应时代发展问题、融入时代发展特色的现实需求,也是协调处理实践教学内在矛盾的有益借鉴。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供给侧包括教师、教学方式、实践模式、管理制度等,需求侧包括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知识诉求、能力提升诉求、情感诉求以及价值诉求等。知识供需结构、实践供需模式、价值供需关系呈现了师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基本认知态势、思维态势、行为态势与情感态势。以知识与技能提升、能力与素养锻炼、价值与情感丰富为准则,实践教学旨在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步对接、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互联互动、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同向发力。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耦合关系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科学化、合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供给侧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模式、方法、内容等教学资源的客观供给,需求侧表明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指向性、选择导向性、心理倾向性等主观需求,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的关系耦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出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供给内容与需求内容对接不精准、供给方式与需求方式相互不协调、供给发展与需求发展之间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从知识供需关系来看,相对于理论灌输型的传统授课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在于寓理论于实践,这就对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提出要求。部分教师由于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足、难以适应实践教学环境等原因,出现知识供给能力不足、供给内容与课本内容脱节、供给方式无法与实践活动有效衔等现象。与此同时,学生的知识需求在实践教学中不明显,大多数学生往往追求新鲜有趣的实践活动本身而忽视专业知识学习,导致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授功能被淡化。从实践供需关系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不仅需要优质的教学活动模式作支撑,也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践主体性。部分高校存在实践活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等问题,且仅仅以实践活动供给端的单线发展为主,活动设计缺少学生参与,由此导致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脱节。
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耦合。首先,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精神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1]作为理论阐释者的高校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坚定的理论自信、深厚的理论积淀、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通过积极学习优质实践教学案例、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以成熟的教学技能供给质量上乘、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作为知识需求侧的大学生是理论知识的接收端与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尚不具备理性的判断能力、完备的知识结构与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贴合学生经验世界,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实现课堂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其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是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立足学校特色与专业特色,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扩大实践教学的覆盖率与辐射面,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选择。教师既要将思政课堂搬到社会生活中去,也要将社会生活故事引进思政课堂,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关注生活。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参与力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意识,通过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寻找实践教学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点。再次,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最根本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供给端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价值输出载体,其价值供给既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要求,又要兼具多样化与正面性。必须充分挖掘育人资源、丰富内容供给、革新供给方式,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性元素丰富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从需求端出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与情感特征,熟悉学生话语表达风格与特色,尊重学生的发展诉求,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合关系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是践行“大思政”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遵循。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深化相统一,注重利用社会生活的“大思政”效应,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
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脱节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性而言,部分高校忽视了实践活动的理论教育意义,实践活动普遍缺乏理论支撑或者理论阐释力不足,重实践轻理论、理论与实践关联度不足、理论无法回应实践。就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性而言,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部分教师无法合理解释宏观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出现实践教学各环节与理论教育相互分离、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活动实现精准对接等现象。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融合而言,有益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于借实践活动检验理论、批判理论、创新理论,形成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有效互动通道。由于缺乏理论与实践融合机制、理论反馈机制、实践教学经验总结环节等,致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
思政课不仅仅是政治引导与意识形态传导,它本身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学理性,当这种思想性和学理性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并加以阐释时,理论本身就被赋予了生命力。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阐释力。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实践教学背后的逻辑架构与知识原理,结合新时代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释清楚具体实践活动的教育意义与价值追求,启迪学生多角度思考、讨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与辩论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其次,要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转化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中介平台,其活动设定必须能够充分诠释理论内涵、精准回应理论要求。同时,理论不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二次复制,而是在对理论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过程中发现真理、创造真理,要坚持理论的实践性与理论本身的批判性相结合。再次,要强化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理论的实践趋向与实践的理论趋向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契机,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阐释社会发展现象、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必须建立健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制度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深入挖掘实践教学中的理论资源与实践资源,推动形成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联合关系
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教师、课堂、课程、课时等固定性要素,而是将课堂延伸至校园、社会、网络等领域,从而使学生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体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时事热点的思考等。从教学过程出发,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时间流程变化与活动状态切换的双向展开,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与空间上的延展性,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参与、教学活动意义阐释、教学效果巩固检查等环节,是以实践教学活动为载体,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生成的教育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既是教师教学观念不断革新、教学手段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实践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这种主导性包括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中提供思路、制订标准、设定形式,在实践活动组织参与中进行系统科学安排、协调教学关系、统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意义阐释中进行理论阐释、行为疏导、价值引领,在教学效果巩固检查中纠偏补漏、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学生要发挥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作用包括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中表达建议、参与规划,在实践活动组织参与中提升实践能力、拓展思维视野,在教学活动意义阐释中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理论觉悟,在教学效果巩固检查中查漏补缺、自我完善。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要在师生的关系定位中寻求互动中介,实现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教师与学生的配合度要求高,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体现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完整性、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革新了传统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等级化的关系模式被平等和谐的对话和交往代替,彰显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这种教授方式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回应的难题。当前,一些教师缺乏对“大思政”理念的深刻认识,又受制于传统“师者”的身份限制,缺少对实践活动各环节的整体把握,也无法掌握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向,很难以参与者和体验者的身份融入实践活动,因而出现轻视实践教学、排斥实践参与的现象。与此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缺少学生在设计环节的参与,或者由于学生过分追求实践教学的规定学时而忽视实际体验,由此导致“被动接受”的态度。此外,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师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情感互动交流机制、思想沟通对话机制以及实践任务分享合作机制,就会使教与学不是走向统一,而是产生对立。
协调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发挥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与人格示范等作用,教师自身必须有“大思政”意识,必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做好模范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由教师全程参与实施,发挥统筹设计、组织运行、实践参与、监督反馈的主导作用。其次,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实践活动本身的合理性和教师的感染力。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注重激发学生实践兴趣,通过理论感染、思想启迪和实践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启迪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协调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参与其中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的建立、实践方案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师生共同参与的适合度与适应度。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辩论、教师参与社会调研、师生“共上一堂课”等方式,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对话机制、合作机制,实现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为师生关系和谐、教学关系和谐创造条件。
四、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上规范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关系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完成的重要依托,决定教学质量,影响教学效果。从活动形式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网络实践教学。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涉及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实践教学包括主题演讲、辩论、读书会、知识竞赛等,校园实践教学包括校园宣讲、大学生创业训练、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研、扶贫、支教、志愿服务等,网络实践教学包括线上学术会议、网络宣传、时政热评等。坚持规范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规范性针对实践教学的共通逻辑与基本遵循,创新性针对实践教学的差异逻辑与具体操作;规范性强调实践教学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要求、遵循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创新性强调实践教学要不断拓展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规范性确保实践教学性质与方向,保障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合理运行,创新性提供实践教学动力与手段,推动实践教学自我革新、高效发展。规范性和创新性统一于实践教学方法改进创新的进程中。
规范性与创新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一体两面,规范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标准化、体系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元化、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手段,规范性与创新性互为前提、互动互联。首先,就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建设而言,在落实思政课教学工作要求时,部分高校重视度不高,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没有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同时,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不健全、实践教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使实践教学因缺乏科学指导而偏离既定教学目标。其次,就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而言,教师往往受限于已有教学模式而缺少新思路,导致部分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简单的模式复制。同时,高校局限于对“教学活动”的狭隘理解过分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意义而淡化了“大思政”指向,从而降低了实践教学的社会影响力。再次,就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规范性与创新性协同发展而言,部分高校由于组织管理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或者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实践教学缺乏创新动力,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之间未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规范化改革,必须通过构建“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协同育人格局,营造思政课实践育人氛围;通过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师教学考核体系与学生学分考核标准,凸显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建设,增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性;通过各环节的责任定位完善实践教学督导机制。其次,形式多样、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亲和力。要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增强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在更广阔的生活世界里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在遵循思政课规范性教学前提下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校园、社会、网络等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实习、就业创业、线上学习等有机结合。再次,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深度融合,必须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标准鲜明、导向明确、系统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组织模式,落实实践教学主体责任、明确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同时,建立相关奖励表彰机制,学习先进教学模式,扩大优秀教学方式推广覆盖率,以此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探索贴合实际、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五、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上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结合关系
教学效果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评价,教学效果展现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程度,反映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程度。衡量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包括暂时性的结果反馈和长远性的价值效应,具体是指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活动结束后师生的知识体验、心理体验、情感体验、价值体验,以及教学活动给个人、社会带来的阶段性效应与长远性意义。坚持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也是统筹兼顾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与结果、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效性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集知识、能力、价值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活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强调师生的知识获得感、能力提升度、价值体验感。长效性体现实践教学效果的长久性与持续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求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更注重通过实践效果的持续巩固达到经常性育人、长期性育人目的。实效性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长效性是思政课保质保效的根本要求,坚持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是确保实践教学施之有效、施之长效的有效途径。
影响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多元而复杂,既有外部机制体制原因,又有内部关系矛盾。就领导与组织力而言,一些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功能分隔,缺少互通与沟通,缺乏协同育人意识,未形成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导致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内容出现重复或空白。就内部各要素合力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校尚未形成合力效应,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学科之间、思政课实践教学各要素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各部门、各部分、各要素难以凝聚成整体发力的有机系统,致使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目的性不突出、方向性不明确,呈现分散化、原子式状态。就教学效果巩固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重活动本身、轻效果巩固,更多地强调知识内容输出、细化实践教学任务、量化实践教学成果。就实效性与长效性的融合而言,一些高校或者过分凸显实践教学活动的价值性而忽略师生的实际获得感,或者过分追求具体化的实效成果而忽略活动本身的长远效应,导致实践教学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相互割裂。
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必须坚持实效性与长效性相统一,引导各教学主体协同发力,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与内部运行机制。首先,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建立相关部门有效配合、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促进各种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各种教学力量相互推动、各种教学方式相互协调,发挥全过程育人效力。其次,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性发展,必须不断巩固实践教学成果,整合学生的实践诉求,通过设定相关教学情境、促进教学互动,创造能充分激发学生智慧与创造力的实践空间,使学生真正受益、终身受益。再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又是一种实践形式,同时兼具教学属性与实践属性。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预期效果,要坚持以教学活动的实际成效丰富实践活动的知识内涵,以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补充教学活动的价值意义,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增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实践转化力与实践教学的理论解释力,推动形成理论与实践协同育人效应、长效育人机制。
为有效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问题、发挥思政课实践育人功能,必须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系,这是实践教学内在各要素协调配合、各环节有效衔接、各部分运行合理的逻辑前提。从教学目标审视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耦合关系,必须厘清思政课内容供给与大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价值方面阐释思政课教学目标供给的基本方向与核心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诉求、能力诉求、价值诉求及其规律、特点,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新视角与着力点。从教学内容思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合关系,必须阐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理论特性与实践特性,从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与衔接层面说明思想理论之于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以及实践活动之于思想理论的社会意义,为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提供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从教学过程考察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联合关系,必须解释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中师生各自的地位作用与功能定位,寻找和谐处理师生关系、教学矛盾的实践契机,为实践教学过程各环节有效衔接、协同发力提供现实路向。从教学方法认识规范性和创新性的融合关系,必须说明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的基本规范与制度依据。以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有利条件与可行路径,为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参照依据。从教学效果反思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结合关系,必须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之间的逻辑关联,巩固阶段性教学成果,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转化为大学生知识丰富、能力提升、价值巩固的长期效应,实现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2][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19(17).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