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四章修订解读与教学建议

2022-03-08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邢云文

[摘要]《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在原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调整。主要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中央文件精神,对原有内容进行了章节结构的调整、具体内容的增补删减以及编写体例形式的创新。在阐明总体修订思路和教学目标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本章教学的三个重点难点,并根据修订的总体思路,结合教学实际对于课程教学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建议;大学生
[作者简介]邢云文,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40)。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1.9.120~123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第四章“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是本次修订改动幅度较大的一章。在保持原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第四章总体框架稳定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对原有内容进行了章节结构的调整、具体内容的增补删减以及编写体例形式的创新,力图更加充分反映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论述以及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与此同时,本次修订从总体上考虑本章与教材其他章节的关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教材框架中的统领地位和本章在全书各章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本次修订的总体思路与教学目标
自2018年教材修订以来,已经使用了3年时间。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虽然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已经及时地把这些新的重要论述体现在了教学过程中,但是结合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把这些新的内容系统体现到教材体系的总体逻辑中。与此同时,伴随近年来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中西价值观较量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作了新的阐释和解答,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教材需要把学术界最新研究的成果体现在具体内容中。出于以上考虑,经过编写组反复讨论,形成了本章修订的总体思路。
一是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最新成果。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重要文件,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重大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公民道德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也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次修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融入教材体系中,以确保本章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
二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虽然在价值范畴的具体表述上与西方价值观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但在价值范畴的内涵上却存在根本不同。特别是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面对事关本国人民利益和全球性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了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根本上是服务于资本核心利益的。与此相对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其取得的成就,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是真实的、鲜活的,是符合历史进步潮流的,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本次教材修订注重结合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属性,从理论上廓清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的根本不同。
三是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价值观,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诉求,这是坚持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基本观点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提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的重大论断,为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次教材修订中着重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至上性,通过对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概念的学理阐释以及与其他价值观念的比较,充分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结合,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价值观。
四是充分关注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领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今天的在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化生存导致的各种复杂社会问题,以及多元社会思潮消极影响引发的价值困惑,使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青年流行文化出现的“躺平”“佛系”“饭圈”等现象,更加凸显了当前价值观教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材在修订中注重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加强学理分析和批判,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价值理解力、价值判断力和价值鉴别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价值观自信。根据以上总体思路,本章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其一,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关于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解读,以使他们能够掌握价值观领域最基本的知识点,从而在基本价值认知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本章增加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12个范畴具体内涵的阐释,以帮助他们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虽然说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有所接触,甚至有的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大学阶段的价值观教育着重于从理论上讲清楚,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系统阐释,才能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价值认知。
其二,训练学生的价值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帮助他们确立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告诉他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应该等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养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让他们知道判断是非善恶背后的逻辑依据和事实依据,训练他们的价值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中的价值困惑和问题时能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其三,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坚定价值观自信,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是本章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掌握基本价值观知识、明晰价值判断基本原理基础上,要结合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运用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和素材,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现实依据,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帮助学生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自觉,从青年时代就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价值取向,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点点滴滴的现实生活当中。
二、本章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增进价值认同、坚定价值观自信,是贯穿本章的问题意识。解决这一问题,既要从学理层面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哲理学理,也要从实践层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作出针对性的回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讲清楚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阐释是本次修订新加的部分,主要回答了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经过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学生能够熟练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范畴,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本次修订增加这一部分,就是要让学生知其名更知其实,不仅知道每个范畴的表述,还能够深刻理解每个范畴的核心要义,不仅能够记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还能够知道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统一,12个范畴构成的整体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备课中加强对每一个范畴的具体内涵以及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研究,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把握基本立场、核心要义和内在逻辑,从价值观构成的学理逻辑中辨析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时代主题和历史实践中阐释价值观范畴的丰富内涵,避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单纯抽象的理论阐释。
这部分的难点问题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是要讲清楚二者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提炼和集中表达,二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属性,代表了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其系统性、完备性、整体性,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鲜明性、概括性、导向性,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难点问题之二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五大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4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着重要阐明的是作为价值观范畴的“和谐”事实上包含了人和人、人和自然关系这两个维度,人和人的和谐着重表现为社会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着重表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9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主动把握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价值自觉,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价值指引。
二是讲清楚我们的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关系,集中体现在对于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4个范畴的理解,这也是学生的主要困惑所在。在这个问题上重点要批判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在价值内涵的实质内容上证明,我们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西方存在根本不同。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先进社会形态,是要真正实现人们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想诉求。西方“普世价值”的实质在于,他们所推行的价值观是以普遍性名义表达的代表特殊性利益的价值观,其本质上是为资本服务的。所谓“普世价值”的背后始终存在着资本逻辑的推手,我们不能只看他们说什么,还要看他们做什么,这样才能认清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
三是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能拥有价值观自信。讲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优势,帮助学生确立价值观自信是本章的根本着力点,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从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3个维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优势,从而为确立价值观自信奠定学理依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这3个核心观点,遵循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具体展开。从先进性上看,就是要从唯物史观角度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先进价值理念,它与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演化是相一致的;从人民性来看,就是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坚持的人民立场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与以往阶级社会的价值观仅仅反映少数统治阶级利益诉求是存在根本区别的;从真实性来看,就是从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不仅是理论层面的号召,还是实践层面的指引,融入了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真实可信的价值观。
三、具体教学建议
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和重点难点问题讲解,结合本课程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一是加强学理化阐释。与本书的其他章节相比,本章理论性、现实性均比较强,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学理讲清楚讲透彻。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关键是要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大学阶段的思政课学习不同于中小学,只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的理论逻辑展现出来,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读,回答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要说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更好地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和理论根基,讲清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呼唤,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建设史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打通本章和其他章节的内容,用好其他章节的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引证,彰显本章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也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想道德和法治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是加强案例教学。价值观教育既是以理服人的过程,也是在感性体验中不断升华的过程,抽象的概念要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才具有说服力。本章内容说理性较强,单纯地进行学理解读往往不能达到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的效果。因此建议在本章教学中适当选取一些能够生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力量的鲜活案例,通过对现实案例的深入讲解,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最生动的思政课教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和人物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案例。另外,还要结合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读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的虚伪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理念,不但要讲好理论课堂,还要用好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了各种小视频、纪录片、专家课等多媒体资料,可以借助这些教学素材将本章的内容落细落实,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体验,进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
三是加强课堂讨论。真理越辩越明,理论越讨论越彻底。相比于其他章节,本章内容既涵盖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又涉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才能让学生的认识走到深处,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本章教学中可以围绕重点难点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诸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12个范畴的核心要义、中西价值观的区别等,在课上课下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自主发掘和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逐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的路径和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领域,目前仍有一些重要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学术前沿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等进行探讨,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