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第一期

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三重维度

2022-03-08     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作者: 谢晓娟 李井琦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重新评价”“寻找真相”“回归学术”等为名目,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多个维度提出新的“主张”和“观点”,其实质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质疑和否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和否定。因此,要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的精神的理论维度、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维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维度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各种主张和观点,凝聚起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力量。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作者简介]谢晓娟(1964-),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井琦(1992-),女,黑龙江拜泉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  沈阳  110036)。
[原文出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哈尔滨),2021.10.56~6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20JD710024)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L20WTBO11);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建好高新区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探路”(L20WTA017)。
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新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凝聚起强大的思想共识,构筑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或者利用所谓‘新资料’‘新观点’大做‘翻案’文章”[1],其实质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和否定。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质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企图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因此,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不仅需要从本质上揭示其唯心主义实质,更需要以科学的理论、真实的历史、雄辩的事实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观点和言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一、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理论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和真理,它在中国发展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装。然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遭受了重重磨难,遭到来自各种“主义”“流派”“思潮”的攻击和挑战。也正是在战胜各种错误的“主义”“流派”“思潮”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愈发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历史走到今天,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质疑依然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典型的表现。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否定有的是以公开的方式进行,有的则是以隐蔽的方式进行。
第一,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正确判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提出的历史五阶段说,其实是用“两头来否定中间”,是把历史“终结在未来的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主义被扣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2]。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是穿着“革命”的外衣,以“马克思主义”的面目出现的,其实际上是一种小资产阶级“左倾”幼稚病的根源之一。还有一些人把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上,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本身就是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它将一个不存在的、仅仅是想象中的共产主义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不仅否定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漫长的人类历史,还否定了现实世界中的文明榜样。这种观点认为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历史观”,使人们不能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构成了阻碍。
第二,在方法论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历史虚无主义无视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和本质,以偏概全,“把历史细节混同为历史事实,把历史细节的真实当做历史事实的真实”[3]。他们往往以“细节”来说明历史,用个人的命运代替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用“奇闻轶事”来冲淡历史的主题。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
由此可见,一些人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为借口,其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新中国历史的质疑,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把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就是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是从根本上抽掉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和灵魂,抽掉了这个政党存在的思想基础。
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反映了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的思想意识的科学体系,是迄今为止认识人类社会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4]。时至今日,我们无论是考察浩瀚的历史,还是观察错综复杂的现实,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等都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为人民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占据正义的制高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正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彰显了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的呼声,不断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了此起彼伏的反抗国外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却依然缺少正确的思想指引和领导力量。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俄国十月革命、欧亚革命浪潮和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系列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正确指引下,中国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指针。这一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发展,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推动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宣告了历史虚无主义论断的破产。
二、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历史维度
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否定和解读虽然涉及众多的内容,但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新中国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历史人物方面颠倒黑白的“历史反思”上。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对历史的“虚无”和“解读”中质疑中国人民历史上的“四个选择”,其焦点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历史虚无主义有意贬低甚至丑化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民族同胞共同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一步淡化和瓦解了构成现代中国政治基础的强大民族精神”[5]。在此影响下,一些人认为中国近代史的“两半论”是错误的结论,近代中国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八国联军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西方文明”。一些人质疑和否定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主题,认为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传统主要是“自由主义”,而不是爱国主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主张把‘自由主义’当成我们今天应该继续发扬的五四传统”[6]。还有一些言论认为五四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存在着“偏激言辞”,并以此来抹黑和丑化其历史形象,对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进行抹杀。甚至有些人以一部《蒋介石日记》就将蒋介石当成了“民族大义的维护者”,认为其“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7]。“告别革命论”否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辛亥革命以来的一切革命,认为革命是对历史传统和文明的巨大破坏“改良”一样可以把中国带入现代化。
第二,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自然灾害”是“人祸”,是由错误的路线导致的,全面地否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认为新中国的历史是“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的历史,是“人治”的历史。他们将对新中国历史的质疑与对毛泽东的否定紧密结合得出简单粗暴的结论,认为“毛泽东执政时期的主要教训,一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二是被误解误用的马克思主义,三是忽视民主法治的个人高度集权。还有一些人“以极端个人主义的主张践踏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红色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精神。一面宣传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和自私自利的反面人物,大肆美化已被历史盖棺定论之人,一面又贬抑心系人民、为国捐躯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8]还有一些历史研究从所谓的“回归人性”和“关怀个体命运”的角度,极力夸大在革命进程中个体所遭受的磨难,从而质疑革命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第三,质疑和否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一些人认为改革开放导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污蔑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9]。历史虚无主义看不到时代发生的巨大变迁,看不到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获得的尊严和地位,而是一味地“往回看”,用所谓的“民国热”“民国情怀”抵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历史揭秘”“还原真相”“回归事实”为借口,自称“追求真理”,坚持“客观标准”研究历史,然而本质上却是“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10]。历史虚无主义用“碎片化”的历史来替代整体性的历史,用局部性遮蔽整体性,用支流解构主流,以“碎片化的现象”代替历史的规律。正是在对“局部”“片段”“偶尔”的历史现象的解释中,革命的规律性、必然性和革命的意义就被抽掉了。这些观点和言论其实就是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其核心就是否定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成绩,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
因此,我们要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为历史所证明,为人民所见证。任何对中国共产党的污蔑和抹黑都是不堪一击的,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人民从奴隶到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贫苦到小康再到追求美好生活的历程。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体现在党的宗旨里,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党推动的社会变革的实践中。中国人民从没有地位和尊严,挨饿受穷,没有权利和自由到成为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小康生活,正在向美好生活目标迈进,这种巨大的变迁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正是因为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至上,才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历史虚无主义试图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用来割裂其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制造人民与党的嫌隙,这是不可能得逞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生死与共、融为一体的血肉联系不可分割”[11]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备受欺凌、饱受摧残的悲惨境地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历程。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创造了无数文明、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然而,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人民备受磨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结束了被欺凌、被奴役的历史,迎来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变成现实。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坚持和探究真理,不断修正错误的历史。我们党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与“左倾”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右倾保守主义等进行了不懈斗争,也曾经走过弯路,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历史上的重点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12]在如何对待历史上的重点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等问题上,我们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纠正战略性的错误和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历史上遵义会议的召开就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及时纠正了“左”倾错误和逃跑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正是因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拥有一大批具有正确历史观和历史自觉的领导干部,才能在紧要关头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不容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不容抹黑,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人物不容玷污。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辉煌历程已经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所谓“言说”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三、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现实维度
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否定,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第一,质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效。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把中国融入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看成是纳入“资本主义体系”的过程,把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的“翻版”,完全无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政治领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以所谓的“分权制衡”和“宪政”“司法独立”等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文化领域,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诋毁、攻击中国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认为中国人“中庸”“自私自利”“僵化保守”“爱面子”“窝里斗”等,需要全盘接受“西方文明”的教育才能与现代文明接轨。还有一些人把社会矛盾看成是“官民矛盾”“干群矛盾”,人为地制造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对立。
第二,制造“新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诋毁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叫嚣“新殖民主义”“新中国威胁论”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造障碍。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人权、民主政治、国家主权等方面诋毁、贬低中国,歪曲事实,甚至在病毒溯源、疫苗采购、棉花采购等贸易领域恶意中伤、抹黑中国,为中国发展制造障碍,其政治目的和政治企图显露无遗。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其实是以“历史研究”为借口,以实现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基础和思想根基的目的,是“要以此打开缺口,全面否定党的领导地位,进而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3]。
对此,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来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到底好不好,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到底成功与否,不能只靠“言说”和所谓的“论证”,而是要靠事实和数据来证明。
第一,从经济发展成就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国民经济体系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机器制造业几乎是空白。“1950年,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2%,但GDP只占世界的5%,只相当于美国的16.48%;人均GDP仅分别占世界平均水平和美国水平的20.80%、4.59%”[14]。中国的经济总量过于弱小,反映到现实中便是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积贫积弱。如今,新中国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15]。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正在向着科学技术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迈进。
第二,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教育领域“1949年以前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1950年,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1.6年”[16]。如今我国在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3.4%”,“义务教育巩固率94.8%,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1.6%”[17],迈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从文化生活来看,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势头强劲。2021年一季度,“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54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1%”[18]。从减贫事业来看,我国的脱贫攻坚战为世界上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从社会保障体系来看,我国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2020年抗击疫情的胜利更是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足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是“人民至上”“人民健康第一”执政理念的体现。世界上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才能够创造14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壮举和奇迹,也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才能始终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把人民的利益诉求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为人民而奋斗。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彰显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伟力,证明了种种对中国人权的污蔑和不实之词都是不攻自破、不堪一击的。
第三,从文化建设的成就看我国人民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风向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而言,我国不仅把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密切结合,建设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增加基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文化场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很多地方还推出了红色旅游路线,诸如革命类纪念馆、陈列馆、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体验项目等也已经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带来了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普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中不仅涌现出众多的“最美劳动者”和“感动中国”模范人物,还涌现出了许多见义勇为的“平民英雄”和在抗击疫情中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无数事例都证明了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污蔑和对中国道德水准的评判都是“误判”和“假想”,都是对真相的“无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继续通过扩大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形象。
第四,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共赢的道路。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在世界范围内泛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始终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他们编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强迫少数民族劳动”和所谓的“宗教迫害”等谎言,都在试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设置障碍。从根本上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就是不愿意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面对各种挑战和威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方案和选择。当前,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格局不断成熟,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联互动空前紧密。针对美国等国家对我国主权的严重挑衅和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我们既选择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共赢,又与美国的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有理有力的斗争。中国正日益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多边主义的践行者,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捍卫者、引领者。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建立起来的,是国家发展进步和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是不断开辟人类社会美好前景的道路,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特征,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就的根本保障。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属性,是共产党不断开拓新事业的动力和源泉。这些事实无可争辩地宣告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破产,宣告了那些试图诋毁、围堵和遏制中国的言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真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伟力,就能够证明历史虚无主义种种言论的虚妄和荒谬,也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企图和政治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9]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把握历史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大历史观,始终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8.
[2]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J].红旗文稿,2014(13):24-27.
[3]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兴起、实质、危害与抵制[J].湖北社会科学,2017(8):5-10.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5]张帆.历史虚无主义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102-106.
[6]薛永龙,吴学琴.廓除五四历史书写中的虚无主义迷障[J].思想教育研究,2019(5):71-75.
[7]梁柱.再谈蒋介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9-05(A4).
[8]杨红柳,钟明华.“四个自信”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95-100.
[9]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5):15-19.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18.
[11]污蔑抹黑中国共产党是枉费心机[EB/OI].(2020-08-14).http://www.qstheory.cn/wp/2020-08/14/c_1126370159.htm.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13]张洁.改革开放以来几种代表性社会思潮制度指向性论析[J].学术论坛,2017(3):102-106.
[14]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2.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16]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
[17]万东华.从社会发展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就[N].人民日报,2020-08-04(11).
[18]2021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1-04-16).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65content_5599995.htm.
[19]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