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让自己的心灵配得上马克思主义真理

2022-03-18     来源: 新京报     作者: 记者 郭懿萌 编辑 刘倩

“思政课是信仰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刘建军说。
“思政老师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打开胸襟。”一直是刘建军对自己的要求。
198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许征帆在中国人民大学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所,这是国内高校第一家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机构。1987年6月,刘建军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在该研究所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
从教35年来,刘建军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深入浅出、鲜活生动的。他致力于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将严肃的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引人深思。“思政课是信仰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递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刘建军说。
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先后入选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受访者供图
将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
新京报: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你参加这次座谈会后有什么感受?
刘建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特别是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一重要论断。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它鲜明地表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
总书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寄以厚望,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参会后,我更加觉得,要把自己担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京报:你认为思政教育的难点在哪里?
刘建军: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教学难度,我认为思政课教学难在四个方面。
首先,思政课是政治课,很多学生觉得政治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导致学习动力不够强。其次,思政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课,面临众口难调的困境。再次,思政课是理论课,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点,教学有很大难度。最后,思政课是信仰课,致力解决学生信仰问题,本身是更高要求和更难的任务。
新京报:你认为这些难点要怎么解决?
刘建军:最根本的还是提高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
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打开胸襟,从内心理解马克思主义,让自己的内心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相匹配,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是提高理论水平。不只是掌握理论,还要吃透理论,然后从理论转向现实生活,使二者联系起来。我认为,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就成功了一大半。
三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教学有自己的规律,掌握和遵循教学规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善于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其实也包括使用现代技术促进教学,这方面年轻老师们有许多新的探索,是非常好的。
新京报:你怎么在思政课上将理论与生活紧密结合?
刘建军:我比较喜欢给学生们举例子。比如,讲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能不能搞社会主义”“中国要不要退回去补资本主义阶段”,许多学生有困惑,老师们从理论上做过很多讲解,但效果往往一般。我的做法是举一个中国恢复高考的例子来解释。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刚恢复时,考题简单,一些初中生直接考上了大学。这并没有遵循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一般规律,而是跳过高中阶段,直接进入大学。这是由特定条件下的特殊原因造成的,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机遇。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就像是初中生直接考进大学一样。中国近现代特殊历史条件造成了这样的历史机遇,中国抓住这个机会“考上了大学”。
但是,“初中生”进入大学,缺少高中阶段的知识,怎么办?有两个选择:一是退学,回去读高中,高中毕业后再考大学;二是在大学阶段拿出一定的时间来“恶补”高中知识。谁都知道,退学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办法是第二种。
我们可以将“大一”这一年设定为一个特殊阶段,重点学习高中课程,尽力补上自己的短板。这就类似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力补上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短板”。
新京报:你通过哪些方式让思政课活跃起来?
刘建军:我们的思政课上会有讨论,同学们在课堂上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最后我会结合理论加以引导。思政课后我们会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们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选主题进行汇报,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展示形式,比如表演小节目。
刘建军在给学生做讲座。受访者供图
要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
新京报:你认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怎么加强这两者之间的联动?
刘建军:我认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要协同配合。我写过一篇论文叫《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讲的就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我们教的课程叫“思政课程”,其他起配合作用的专业课和公共课是“课程思政”。现在“课程思政”正在全国高校逐步推开,相信会对我们的思政课教学起到很好的配合作用。
有的人对“课程思政”有误解,他们以为就是在专业课中增加一些总书记的讲话就叫“课程思政”了,这不对。专业课不能改变自身的课程性质,而是要挖掘课程里面的思政元素。
把专业课的专业性和科学精神讲出来,本身就具有“思政”意义。而且,每门专业课都有自己学科建设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攻坚克难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精神品质。另外,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举些例子,体现思政的内涵。
新京报:你认为教室里的思政课堂和生活里的思政课堂有什么关系?
刘建军: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理念,要求我们把思政课堂向社会延伸,发挥现实力量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对我们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思政课有不同的做法,有的着力于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融入现实内容,有的着力于拓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的着力于科技赋能思政课教学,比如得用VR技术设备搞沉浸式教学等等。
新京报:在人大思政课的公众号里看到你给学生的回信,你经常通过书信的方式和大学生们交流吗?
刘建军:曾经有一个女生跟我说她遇到别人传教,内心很矛盾。我后来就以回信的方式做了理论解答,后来这个书信发表出来产生了较大反响。我就以此为契机,邀请若干位高校教师给学生们编写了一本书《信仰书简:与当代大学生谈理想信念》。
这本书荣获国家通俗理论读物奖,几十封书信告诉大家,什么是科学的信仰,信仰的力量来自何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在哪里。这些都有助于为正在进行精神世界塑造的学生们解决内心深处的困惑。
新京报记者 郭懿萌 实习生 王烨烜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