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教学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强化思政育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2022-07-0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沈艳华

网络素养是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具体体现。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更频繁、更普遍,更应具备基本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道德。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与实践,将网络素养教育放在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网络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教育内容置于思政课堂之中,是不断提升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全面巩固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坚持从多角度着眼、多方面着手,从不同维度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素质的培养,将新媒体信息技术与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深度融合,找寻新媒体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教学的契合点,注重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培养三观正、素质高的网民贡献积极力量。
利用思政课程加强思想引领,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
互联网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无论是浏览社会新闻、获取资源信息、开展线上学习交流活动,还是分享个人生活、表达个性观点、抒发个人意志,都是当代高校学生自我成长与表达的重要途径。因此,学院在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深度教育。
一方面,学院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契机,加强对学生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构建底层逻辑,带领学生分析社会热点新闻中的不同观点与表达方式,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讨论,鼓励学生以理性客观的情绪和立场自主表达对网络言论内容本身的想法与观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就不同言论背后的逻辑进行剖析与探讨,帮助学生认清不实言论与不良信息的特点及严重危害,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与警惕性,提升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与分析水平。
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明确作为网络空间参与者和建设者要肩负的文明使命与责任。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借助真实事例向学生宣传、讲解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迷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规避不良信息的侵扰,鼓励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警示、自我惕厉。
此外,学院鼓励教师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传统思政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学院鼓励教师树立“互联网+教育”观念,在思政教学中做到“智能+教育”,将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融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第一时间将社会热点与网络分析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作为强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现实案例,改变以往枯燥刻板的思政教育印象,让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更好地用所学内容指导网络实践活动。
依托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方式,需要持续性、常态化开展。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谛的理解和领悟,潜移默化地助力学生建立健康、健全的社会人格。学院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特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告诫学生从自身做起,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首先,学院注重网络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院定期举办安全生产月主题教育之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从网络行为安全、网络交易安全、网络交友安全层面,提醒和要求学生不做网络黑客、警惕网购和刷单骗局、慎重交友“网恋”,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与网络娱乐时间,自觉宣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巧。再如,学院开展防范网络诈骗宣传教育系列活动,邀请法律援助中心师生以视频分享、案例讲解等形式展示网络诈骗犯罪伎俩,阐明网络诈骗的危害和识别应对方法,架构预防网络诈骗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
其次,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区域加强思想政治文化与网络素养的宣传引导,利用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深入开展个人网络素养教育,强化学生对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利用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民族融合的集体活动中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含义,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与思想差异。依托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谣言止于我”线上活动,利用“公管青协”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事件真实信息,更正视听,教育学生用沉着冷静的态度客观正确看待社会现象。
最后,学院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开展与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同频共振。学院教师在深刻解读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学生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意识,引导学生承担网络安全责任。如学院定期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交流探讨会活动,就“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网络安全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等主题交流探讨,以网络安全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胸怀家国天下,自觉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此外,学院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阿尔卡迪亚”老年手机课堂活动。学生为社区老人讲解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机基础操作和主流软件的使用方法,包括智能手机端高德地图、徐州人社等生活服务类APP的使用等,及时帮助社区老人与现代信息社会接轨,以实践活动锻炼网络技术运用本领、提高网络服务意识。
组建复合型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当代信息社会的网络素养,主要指能够查找、认识并且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时遵守网络法规与道德规范,具备使用工具搜索信息、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等。这就要求政治素质与网络素养俱佳的专业教师发挥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用,为学生网络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第一,学院下大力气组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的复合型思政教师团队,从思想到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一方面,鼓励专业思政教师守初心、担使命,坚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方法看待并思考问题,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不迷失自我。全面培养思政教师将方法论应用于指导学生的网络活动,并教育学生将其内化为价值观取向,指导自身行为,促进教与学、课堂学与课下学、他学与自学的同步推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培训,着重提升不同学科教师利用思政知识提升学生网络素养的能力。鼓励教师将自身学科与思政理论、网络素养相结合,寻找切入点与发力点,借助专业优势组建起一支多维度、全角度的网络素养提升教师队伍,帮助学生以不同形式、从不同视角提高网络素养。
第二,学院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帮助思政教师统一思想,提升网络教育素养。如学院主办第四期“网络与新媒体讲习班”,邀请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台湾世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担任主讲教师,就网络公共事件的多元表达、理性看待舆论中的情感表达、新媒体事件对注意力分配的影响、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体变革等网络与新媒体方面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界的新研究成果及前沿信息,以更好地指导思政教育实践,提升学生网络素养。
第三,学院借助讲习班、学术研讨会等更新教师网络思政教育知识储备和思政教育综合能力。如学院举办“电子政务与网络舆情”等讲习班暨学术研讨会,剖析新时期网络舆情的表现、成因及影响,助力教师思政教育实践。
此外,学院还注重从心理教育引导层面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帮助学生将网络与现实区分开来,客观理智地对待网络世界,及时甄别心态与思想有变化的学生,帮助其识别并控制自身情绪和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上网。
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网络使用能力
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助推社会进步的重要科技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网络素养的全面提升,应以网络工具的熟练使用与实操为基础。学院鼓励师生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网络使用能力和网络素养。
第一,学院积极搭建校内网络学习共享平台,努力开发线上学习课程与学习资源,丰富学生思政知识。其一,学院利用微课及慕课等线上课程形式,及时将思政课程知识更新于云端,供学生自主学习。其二,借助腾讯直播、网易公开课等优质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全面培养学生应用互联网提升个人能力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其三,学院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时政要闻与社会热点,培养自身分析问题的科学视角及正确的网络思维与网络行为习惯。
第二,学院始终秉承文化育人的教育宗旨,引导青年学生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积累,在学生群体中塑造网络文化新风尚。学院将网络素养提升置于网络实践之中,引导学生从通晓基本的互联网工具如搜索引擎、电子邮箱到能分类、整理和对比互联网信息,再到参与互联网共建,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如鼓励学生参加第二届网络文化节实践活动,以微电影、网文、校园文化创意、网络创新创业等形式传达优秀思政教育思想,是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作网络文化产品的有益尝试,促进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提升。再如,为持续推动“有组织的科研”在学科发展中的驱动效应,进一步完善“省—校—院”科研平台体系建设,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网络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学院在政策、经费、场所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通过平台汇集学术资源,建立国内外的学术“朋友圈”,为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教书育人提供更佳的平台。面对网络风险的新挑战,平台将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强化学科交叉,以研究学术、培养人才、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为主要目标,发挥知名媒体等平台的作用,建成入主流、强基础、有特色的中心,努力打造“本—硕—博—师”命运共同体。
第三,学院依托师资力量、系所设置、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情况,与信息技术相关企业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在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共赢。如学院与浙江众智绘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了“众智绘云”产学实训基地,加强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信息技术互动合作,强化思政育人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沈艳华)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