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高校思政新闻

复旦大学本科新生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在沪举行

2023-09-15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未知

8月31日,复旦大学本科新生开学第一堂思政课在沪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本科新生上开学第一堂思政课。课上,4000余名2023级复旦大学本科新生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化校历》。
以文化校历为载体 为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打开这本册子,仿佛打开一个“复旦宇宙”。从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仪式,到“学科周”、博士生论坛等学术活动,再到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及各类群众性活动,这本不厚的小册子,以校历为载体,遴选复旦校园未来一年近400个学术和文化活动,按月份编排,每月都有主题和时令特色,全景式地展现了复旦这片育人沃土、学术沃土、文化沃土。
“复旦为何要给新生送这本小册子?作为“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复旦版的示范性引领性项目,《文化校历》何以能承其重?”负责老师表示,今年5月,延续陈望道老校长倡导的“学术校庆”传统,复旦大学将原有的校庆学术文化周,延展为校庆学术文化月。从一周到一月,连续31场学术盛宴,传承复旦的学术文化传统,也成为疫情后校园恢复生机活力和文化氛围的重要标志。大学的天空,是学术的天空,是文化的天空。学术讲座能不能从一月到全年,从一个学院承办一次,到一个学院承办一周展示活动,形成“学科周”?并将之机制化、常态化、长效化?基于这样的思考,复旦大学党委6月启动《文化校历》建设,打造新时代高校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启动两个多月来,工作专班面向全校各单位、各部门征集了2023-2024学年608项活动,最终筛选保留下近400个规模较大、影响力较深、覆盖面较广的活动,体现复旦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厚重。这也是复旦大学首次通过文化校历的形式集成全校各种文化活动。
复旦大学校领导表示,学校将以《文化校历》为窗口,加强文化建设,让大学的文化,犹如阳光、空气和土壤决定万物生长一样,对师生发挥潜移默化作用,促进同学们的学习成长,丰富师生的学术旨趣和校园生活,解决培养卓越而有趣的复旦人的土壤问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沃土。
集成创新文化育人资源 搭建育人文化新平台 
打开这本首次公开亮相的《文化校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扑面而来。作为复旦大学新学期的新尝试,《文化校历》的本质是集成全校创新文化、育人资源,放到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货架”上。据悉,目前纳入《文化校历》的主要有以下四类活动:一类是学校重大仪式性活动、年度重要系列活动;第二类是致敬大师的活动;第三类是学术活动;第四类则是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面向校友和大众,师生校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参与。学术活动、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分别占比60%、40%,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和鲜明导向。这是一份贯穿全年的集成清单,通过文化这根红线,串起散落在校园里的珍珠,串起学校、院系和附属医院的活动,串起学术、文艺、体育活动,系统集成,覆盖各校区,体现了大学文化的厚重和延展。
受访教师表示,对今年新入校的复旦新生而言,值得珍藏的不仅有“一纸千年”的录取通知书,更有承载大学青春记忆的《文化校历》。新生走进校园,手持一本承载复旦文化底蕴和精彩校园生活的《文化校历》,感受复旦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卓越而有趣”成为复旦文化的鲜明特色,复旦旨在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复旦特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文化校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系统集成之后,如何让活动更有吸引力,让更多师生参与活动?需要更好地精准对接供需双方,让土壤和种子相适配。《文化日历》并非一成不变,将引入“赛马机制”,根据当年活动质量进行动态调整。学校不定期听取师生校友意见,不断改进,创造属于复旦师生的传统和记忆。当前只是一个起点,后续将持续更新,提供电子终端服务,最终形成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集成式服务平台和开放性工作体系。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