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中共党史与党建

从五四运动到鸦片战争: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演变

2024-10-11     来源: 《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9期     作者: 欧阳军喜

中共党史前史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的、特定时段的历史。它不属于中共党史的“内史”,即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的历史,但又被认为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密相关,因此在历史书写中常常会作为“背景”或“条件”加以叙述。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共领导人关于党史的报告或讲话以及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编写的反映党的观点和主张的中共党史著作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存在一种由近及远的现象,即时代越后,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时间越长,由从五四运动写起到从辛亥革命写起再到从鸦片战争写起;同时,时代越后,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范围也越广,内容也从以阶级分化与思想斗争为主扩展到以社会性质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及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为主。那么,需要尝试回答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书写变化的原因和意义何在?
一、从五四运动写起: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直到1980年代,无论是中共领导人关于党史的讲话或报告,还是反映党的观点和主张的中共党史著作,基本上都是从五四运动写起。换言之,中共党史前史一般上溯至五四运动,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则是作为与五四运动直接相关并促成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外部因素来加以叙述的。
1926年,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蔡和森在莫斯科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旅俄支部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报告,是中共党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党史著作。蔡和森在该报告中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产业的发展、五四运动与上海的罢工、十月革命的影响与先进分子的形成、早期组织的形成及其初步工作等方面,分析了党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中特别强调了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意义。他认为,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革命的政治争斗遂开新纪元,故此次运动对于各方面是很有关系的,对于工人阶级的发展,统统是很有关系的。”此文奠定了以后中共党史前史书写的基本框架,即把中共党史前史上溯至五四运动,同时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1930年,由李立三起草、经过中央审查的《党史报告》也分析了五四前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及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五四运动后思想的分化和共产主义思想小团体的产生,以此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原因和主要基础。
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之际,毛泽东系统阐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他指出,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随后毛泽东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作了更为全面、具体的分析。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些论述进一步强化了五四运动作为中共党史前史的理论基础,为后来的党史文本提供了依据。
1951年,为庆祝建党30周年,胡乔木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该书经过刘少奇修改,并由毛泽东审定,“是第一本完整地叙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书,是第一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来叙述党的历史的书。”该书同样是从五四运动写起,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这延续了蔡和森以来的解释传统,同时深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五四运动论述的影响。胡乔木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作用在五四运动中开始表现出来,同时具有初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间进行革命工作,这样就使得中国工人运动和中国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本书对后来的中共党史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书写中,作为中共党史前史的五四运动,其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蔡和森认为,五四运动最初是学生的反帝运动,但上海工人的加入及其政治罢工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走到反帝国主义的政治争斗的路上来了,在中国工人阶级发展史上及对于党的产生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书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列宁建党学说基础之上的。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列宁的建党学说则强调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以及工人运动的世界意义。这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书写中共党史前史的理论依据。正是根据对五四运动前后经济变动和阶级变动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共党史前史上溯到五四运动,论证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关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叙述,既是基于唯物史观和列宁建党学说所作出的解释,也是为了回应当时各种反共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攻击,论证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必然性。1920年代,各种反共论调不断涌现。国民党右派也以“民族解放”为由反对“阶级斗争”,反对中国共产党。针对这些言论,中国共产党通过建构中共党史前史进行了回应。蔡和森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分化的分析,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十月革命与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的一个产物”。1948年7月1日,刘少奇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必然产物”的论断。1951年,胡乔木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中正式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表述一直沿用至今。
二、从辛亥革命写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论述中共党史的开山之作,同时这本著作也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编写出版中共党史著作的新模式。虽然书中一些重大政治性问题都经过了中央的审定或修改,但是不用中央审定的名义而是用个人的名义出版。
198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负责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决定对党史中的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最后审定全书书稿。在中央党史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编审委员会,负责党史编辑工作中的各项重要问题,初步审定全书书稿。在党史编审委员会领导下成立党史研究室,直接负责党史资料的收集、研究、编写工作。1985年3月,中央重新组建由杨尚昆任组长,胡乔木、薄一波任副组长的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关心和指导下,中央党史研究室完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于1991年7月出版。1991年8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两本书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较之前的党史文本发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就是从辛亥革命写起而不是从五四运动写起。《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作为中共党史前史的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触动原有社会经济基础,但由于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巨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因此,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认为,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在联系就在于:“辛亥革命的胜利鼓舞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中国人民中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人们逐渐觉悟到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探索新的道路来求得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
中共党史从辛亥革命写起,这是毛泽东早已提出过的主张。1942年毛泽东在中央学习组的讲话中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和《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把中共党史前史上溯至辛亥革命的重要依据。毛泽东在讲话中还特别提出要研究一下辛亥革命胜利的地方及其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这一点在两本著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中共党史从辛亥革命写起,也是为了回应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论。19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一种否定革命的论调也出现了。一方面,有人认为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不是革命的问题,而是现代化的问题,革命其实并不必要。另一方面,一些敌视中国共产党的学者,否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认为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移植来的”,片面夸大共产国际的作用。据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在叙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着重分析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经济状况。
中共党史从辛亥革命写起,意义重大。首先,它凸显了“革命”这一历史主题的连续性,不仅论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也论证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从“革命”的视野出发,两本著作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对此前党史著作只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其次,从辛亥革命写起,不仅把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联系起来了,而且把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了。此前的党史著作都强调辛亥革命的失败,对辛亥革命的成功都是几笔带过,或者略而不提。辛亥革命只是作为五四运动的铺垫出现。两本著作直接从辛亥革命写起,专门论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及其影响,强调辛亥革命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打开了道路,这样就把中国共产党  成立前后的历史贯通起来。“从辛亥革命出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书写转变的生动写照。
三、从鸦片战争写起: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00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共党史编纂工作的新纪元。是年6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编写的普及读物《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2002年9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经修订后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出版。2016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前夕,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出版。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出版。2022年7月,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出版。这些党史著作在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上都有一个新的共同的特点,就是从鸦片战争写起。
200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是在世纪之交,“结合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进行反思”, 全面研究党80年历史的著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时两年,十易其稿才得以完成。在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心和指导。该书的出版,及时配合了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宣传。作为21世纪出版的第一本经中央审定的党史著作,其关于中国共产党前史的书写不再是从辛亥革命开始,而是在叙述辛亥革命之前,上溯到鸦片战争,以阐明“近代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是继《中国共产党简史》后中央党史研究室推出的又一力作。该书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之所以要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进行修订,主要是因为该书出版后党的领导人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有许多新的重要论述,同时,国内外发掘和整理了大量历史档案资料,党史界对很多党史问题也有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将原上卷以辛亥革命开篇,向前延伸至1840年鸦片战争,增加了“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一节,对19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以及这个进程中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作了概要叙述,阐明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法真正担当起改造 中国社会历史重任的原因,揭示了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身上的根本原因所在。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史研究,组织编写出版中央和地方党史基本著作。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党史工作会议。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9月,中央党史研究室启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编写工作。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长篇重要批示和多次重要指示,给予有力指导。编写工作前后历时近6年,数易其稿,最终于2016年正式出版。《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写法,从鸦片战争写起,以“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为全书的开篇。
201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合并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党中央交给新组建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一项重要任务。2019年7月,习近平对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作出长篇重要批示,给予重要指导,为编写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为保持党史正史的权威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前90年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为基础修订原书稿。其中关于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只是在文字表述上有些许改动。《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于2022年正式出版。此前,为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编写的党史简明读本《中国共产党简史》也已出版。该书在编写过程中,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起草和修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该书以“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和各种力量的艰难探索”开篇,同样把中共党史前史上溯到鸦片战争。
上述党史著作把中共党史前史上溯到鸦片战争,其所依据的历史逻辑在于: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随之兴起;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因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身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上述党史著作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历史逻辑展开叙述的,只是在具体的文字表述上有些差异。比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认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社会矛盾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根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产生的。
从鸦片战争写起,体现了一种长时段的大历史观,它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放到整个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中进行重新认识,以此说明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通常都是以一种长时段的历史眼光来分析党的历史,而这种分析又直接影响到中共党史历史编纂。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年中国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壮阔斗争,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 深入的必然结果”。根据这一论断,《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从鸦片战争写起,用深远的历史视角,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各阶级、阶层的反抗斗争,深刻地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这一论断为《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关于中共党史前史的编写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与此同时,习近平在指导《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的编写过程中,特别强调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 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应该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加以理解。这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在叙述中国共产党诞生时从两个“必然产物”变成了三个“必然产物”,即中国共产党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 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在追求复兴的道路上不断觉醒的必然产物。”这一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简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所沿用,它通过追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与中国革命的起源,构建起了中共党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内在联系,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四、余论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历史书写有一个由近而远的变化的过程,即从五四运动写起到从辛亥革命写起再到从鸦片战争写起。与之相应的是,中共党史文本或著作对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表述也有一些变化,从强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再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后者否定前者的过程,而是一个后者包含前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些论断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基础。
所有的历史书写都是一种“由今及古”的书写。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也是从特定的时代出发,去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前史,其目的是要论证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可否认, 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历史书写深受现实政治的影响。事实上,政治对历史编纂的影响无处不在,中国共产党的中共党史历史编纂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与政治相关,而且与政治家相关。应当指出,党史工作不是平静的、书斋里的事业,“它是在思想斗争最前线的一项战斗性的工作”。因此,党史工作始终要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即时跟进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即时跟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的书写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它以党的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为依据,及时回应社会上和意识形态领域提出的相关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中共党史前史历史书写的变化反映了一种历史观的变化。早期主要是从阶级史观出发,从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后期则是从民族复兴史观出发,从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谈论阶级分化、阶级斗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阶级史观、革命史观和民族复兴史观交融在一起,而统领其中的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强调历史进程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从这一史观出发,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必定有其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也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从唯物史观出发,中国共产党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站在时代的高度,追溯中共党史前史,寻找中共党史前史的历史逻辑,从历史的长河中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