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同志作为唯一的高校领导代表在会上作交流发言。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举全校之力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 “金课”,持续发挥对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名家访谈聚焦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教授进行了专访。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采访者简称▲,下同):张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首先,请您谈一谈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作用。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实现的;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实现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
第一,坚持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坚定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学习时强调,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求是》2023年第18期。]。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第二,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夯实思政课建设的思想基础。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的领导,才能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任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等方式,体现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等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的理念,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中关于思政课建设的具体内容,有助于凝聚思政课建设的思想共识,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第三,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有助于健全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年4月26日,第1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 教材体系、 教学体系、 学科建设、 教师队伍、 评价制度、 激励政策、 经费保障、 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创新,都要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凝聚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是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体制机制保证。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总之,坚持和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力量源泉和根本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加鲜明,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广大青少年学生‘四个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奋发昂扬,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密不可分。站在新的起点上,要继续坚定不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各领域,以党的领导优势凝继续聚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制度优势。
▲:请您具体谈一谈,在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提出了“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要求。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把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总结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探索加强和改进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路径。我想结合思政课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具体实践,谈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坚持全方位、管大局,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站在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思政课建设开展得好不好,党组织能否高度重视是关键。要夯实主体责任,在各级各类学校构建班子齐上阵、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机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班子成员坚持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联系思想课教师,及时了解和解决思政课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严把课堂教学政治关、质量关,推动形成举全校之力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发展格局。要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思政课建设进一步融入工作全局。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将实施“思政金课建设工程”作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新路建设十大工程”的重中之重。制定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等10余个文件,重点完善教师集体备课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质量监督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思政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推动思政课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我们健全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设类别、单列指标,确保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岗位比例不低于平均水平,探索将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范围,畅通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通道。
第二,坚持全过程、抓关键,加强党对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的组织领导。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实落地,关键在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联动的有效机制。一是加强党对构建课程体系的领导。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作为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学校党组织工作的重点任务。二是发挥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党对思政课教材编写和修订工作的领导。三是要发挥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优势,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24年5月12日,第1版。]的要求,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体系。重视师资梯队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精度,进一步精细化思政课教师选聘、管理、培养与考核全过程,覆盖备课、教学、科研全环节,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躬身践行、传承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健全突出教学优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地位和待遇保障机制,激励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担当作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通过杰出学者引进、优秀毕业生选留、师资博士后培养、退休教师返聘等举措建强师资队伍。聘请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专家等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邀请“八一勋章”获得者、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参与思政课教学。
第三,坚持全链条、促提升,通过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领域建设,是实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任务。这些领域涉及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文物局、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的职能,涉及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明确,涉及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力量协同和资源整合,尤其需要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优势,把加强党的领导挺在前头、落在实处。
二、源源不断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在您看来,如何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断,精辟地阐明了思政课建设的根本规律,为我们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金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体会到,在“讲深、讲透、讲活”之前,还有一个“讲准”的问题。对于广大思政课教授而言,“讲准”是“讲深、讲透、讲活”的前提。“讲准”意味着课程设置要符合标准,授课方向要贴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把握要精准等等。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坚持以“讲准”为基础,以“讲深”为核心、以“讲透”为关键、以“讲活”为导向,高质量推动“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落到实处。
第一,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构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的课程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思政课建设也就要跟进一步。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我们党领导思政课建设的成功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科学指南与实践指引,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领航向是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前提与原则。新时代构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的课程体系,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厘清核心目标、明确发力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使思政课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强理论之供给。要持续做实做优集体备课制度,组建优质教学团队,以集体备课作为打磨教学竞赛的重要抓手,广泛开展线上线下高质量课堂教学观摩,通过“比、学、赶、帮、超”培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深悟透示范者、研究阐释引领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践行者,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第二,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夯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的学理支撑。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思政课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有深入研究,把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内在逻辑搞清楚、搞明白,讲起来才有底气,才能把课程内容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夯实讲好思政课的学理基础,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撑的格局。尤其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研究,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组织思政课教师及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及时学习相关文件精神,设立教学改革项目,推出优秀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注重用学术讲政治。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学生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深入研究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理论热点难点问题,以讲好课堂“必答题”为研究导向,将教学难点转化为研究重点,通过理论研究推动教学突破,以有组织科研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学术支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撑和领航作用、协同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坚实学科基础。
第三,要强化技术赋能,打造“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金课”的创新优势。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其中就包含技术的创新。思政课建设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青年成长成才呈现的新特点,以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覆盖多元主体、运用形式多样的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嵌入逻辑与实践载体,以共享化的资源、个性化的教学、精准化的引导,不断增强思政课堂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着力建设一批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打造一批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探索建设融媒体思政公开课,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努力为学生带来思政课堂信息化、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化、思政学习趣味化的“智慧思政”综合型体验。
在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承建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中心坚持“高端品质、精实工作、尖端技术”理念,从大平台里找突破,从大数据中找规律,从大展示中找质量,从大协作中找力量,推动思政课教学从技术运用向技术赋能的理念升级,建设和持续完善思政课资讯平台、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估平台、大学生实践育人平台等六大资源平台建设,持续建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打造全国思政课教学的“中央厨房”。经过多年建设,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已经从“京”字招牌建设成为闻名全国的“金”字招牌。
▲如何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教材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是育人的载体,直接关系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做到整体布局与分科安排科学有序,学科学段环节全面覆盖,思想内涵充分阐释,学习要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全面提升课程教材铸魂育人功能。具体来说,主要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整体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和核心内容,实现系统讲授。课程教材必须紧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完整体现“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观点,全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让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第二,要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深入阐释。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91页。] 新时代思政课课程教材要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阐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第三,要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材课程体系课程群,实现全面贯通。一方面,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作为一项铸魂工程、战略工程、示范工程来抓,系统全面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基本观点、实践要求、历史地位,特别要将思政课教材内容与党和国家重要文献、与原有课程教材体系贯通起来,集中呈现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其他各门思政必修课。另一方面,要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从而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依托学校“人文社科领域独树一帜”办学优势,开设“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习近平强军思想概论”“习近平外交思想概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论”“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导读”等思政选修课,不断丰富思政课课程资源供给。
第四,要具体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有机融入。必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知识内容、独特优势和独有资源,打通堵点、畅通卡点、找到联接点,完成有机结合。要按照系统讲述与分领域分专题阐释相结合的方式,把握总论与分论、理论与现实、宏观与微观、显性与隐性的关系,做到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展开。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主干课程的作用,突出原文原著,注重介绍和阐释与学科专业知识有关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内容与思想,分专题讲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过程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认同。自然科学课程教材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育人立意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掌握思维方法过程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要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思政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些重要论断指明推进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一定要用好“大思政课”,扩展思政课堂教学的广度深度,延伸思政课的空间,增进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我们应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的战略性意义。
第一,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大思政课”建设强调要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其核心内涵是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教育,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资源、实践活动等良性互动,实现思政课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教材体系的向外延伸和拓展,推动思政课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并实现思政课建设的系统重塑、力量整合、格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战略意义概括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功能齐备的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承载体。只有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才能彰显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
第二,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思政课关系到后继有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其中就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社会实践在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让学生在实践和互动中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在现实生活和火热实践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只有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上好扎根中国大地的“大思政课”,才能促进学生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第三,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 “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开门办思政课、各种资源的整合、开发、调动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课程教材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仍需深化,联动协同机制还需完善等问题仍然存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仅可以进一步回应时代发展诉求,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政课主体、内容、资源、载体、方式、环境、机制等要素优化与结构调整,发挥协同效能和集群效应,提升思政课建设的质量与效益,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请您谈一谈下一步“大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好的。我认为“大思政课”建设已经到了一个亟需提质增效的阶段。面向未来,要努力在工作机制、示范课程、优质资源、实践活动、研究成果等方面打造亮点、形成品牌。重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资源统筹,优化体系设计。善用社会大课堂,强化课内外一体设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坚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统筹建立“先锋” 社会实践体系,凝练思政引领、学术实训、实岗锻炼、创业济民、全球治理五大内容板块,把“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真实问题、提出青年方案、贡献思想智慧,在实践中筑牢精神底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建立部院系、全学段、政企校、家校社四个贯通机制。强化学校各部处、院系、书院开展社会实践的协同性,为学生持续提供高质量项目供给和体现学科交叉特色的优质实践资源,鼓励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队开展社会实践。坚持本硕博一体化,面向全学段学生设计社会实践项目,促进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深化校地合作,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学生实践基地,切实将学校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例如,我们已在全国各地建立150余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包括怒江、 自贡、菏泽等15个共青团共建综合实践基地、延安大学中共党史研究院实践教学基地等7个革命文化实践基地、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等42个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七星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教学科研基地等3个美丽中国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刻体悟新时代伟大成就。例如,我们联合具有共同红色基因、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中央民族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ꎬ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面向9个陆地边疆省、 45个陆地边境市、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全面启动“大国边疆”育人工程,组织师生深入边疆一线、走进戍边兵营、访谈驻边干部、记录抵边生活,共建 “边疆县域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在行走中努力构建“大国边疆”数据库、案例库、影像库,用学术语言讲好新时代大国边疆 “正在进行中的发展史”。
二是强化特色项目,突出引领实效。把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作为最好的育人课堂,重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先行示范地、典型代表地、生动实践地,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造品牌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科技攻关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乡村振兴主阵地、创新创业第一线、社会服务各领域和国际交流大舞台,以“第一视角”感受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现场,以“沉浸式体验”感悟中国故事、中国成就和中国精神。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了“追寻领袖初心路”“大国边疆育人路”“理解中国发展路”“治国理政先锋路”“脱贫攻坚铸史路”“千村百巷振兴路”“田野课堂实践路”“博士服务答题路”“艺术实践传承路”“美丽中国生态路”等十路特色实践项目,探索“名师领衔、青椒带队、校地联动、本研一体” 新模式,累计组织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31个省 (区、 市) 开展社会实践,切实打造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大思政课”。特别是,我们牵头打造了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依托首都文化资源,提炼思政课的内涵、提升思政课的品位、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引领青年学生读懂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民族精神,在“大思政课”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是强化平台建设,创新技术赋能。积极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和新媒体新技术有机融合,着力推动科技赋能,不断建设思政课资源“大平台”,积极创新“第三课堂”。例如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不断完善资源平台建设,自主开发 “喜迎二十大·热点面对面”“学习二十大·重点大家谈”“千万工程·万千气象”、陕公大学堂等专题栏目,汇聚上线并更新长安大学“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融入思政教学”、中华女子学院“行走的思政课”等多个全国高校优秀专题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平台增设“时代新人·行走中国”专栏全面展现2023年中国人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研发“北京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可视化展示北京市16区实践教学基地信息及实践教学开展情况。
四是强化队伍建设,形成育人合力。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办好“大思政课”,必须坚持以系统思维构建多方主体协同的集成式育人队伍,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专兼职辅导员、教学基地负责人等多方力量,组建专家咨询团队、实践导师团队、管理保障团队,形成共同规划、合力指导、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要促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针对“实践素养缺乏”的短板,组织教师进行实地研学,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要探索新型“磨课”机制,持续做实做优集体备课制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高质量“大思政课”教学观摩。要完善师资梯队建设,继续推进名师大家、资深教授参与“大思政课”建设,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为新入职青年教师“一对一”配备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确保“传”出思想、“帮”出成长、“带”出水平。要一体化设计“评价—激励”机制,探索把指导学生社会调研纳入教师工作量,与职称评聘、奖励激励挂钩,建立集体、教师、学生荣誉表彰机制,调动教师扎根祖国大地、投身火热实践的积极性。
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如何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鸣响发令枪。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打造贯通大中小学的思政“金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将其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反映了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一体化建设认识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重在实现大中小学各学段纵向衔接,达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各场域横向贯通。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具有连贯性、统一性。要坚持系统思维,一体化设计“施工图”,集成性打好“组合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有序高效、整体优化。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不同类型学段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供给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教材内容可认知、可理解。按照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的要求,有顺序、分层次、有梯度地规划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运用具有递进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将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分布于大中小学各学段。
▲:如何发挥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龙头牵引作用?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在整合育人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必须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牵引作用,统筹解决各环节各层次割裂脱节、 各学段各领域各自为战的 “散、 弱、 碎” 问题,实现整体性的教育协同。
第一,要强化顶层设计,从整体上规划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蒙以养正,圣功也。”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把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阶段都铺陈好。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供给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相互衔接、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做到不同学段全过程贯通,实现全覆盖。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确保进课程教材内容可认知、可理解,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制定面向中学生开展“先修研学” 的课程清单,用精品视频课程协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例如,在 “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 中,我们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设计,在大中小学分别打造了符合各个学段特点的“金课”示范教学。面向全国青少年开展古建筑参访、口述史访谈、 通识性讲座、学术性赛事、文艺性展演、国际性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构建课程孵化、数据共享、赛事牵引、成果转化“四大机制”,用文物“发声”,使建筑“说话”,“大手拉小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地读懂这一中华民族文化之轴,身临其境感受其绵延不绝、生机勃发的力量。
第二,要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大中小思政课建设管理的一体化机制。一是找准队伍建设堵点,完善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培训机制。聚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专业化水平欠佳、培训力度不足等问题,推动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培训体系,贯通省、市、校一体化的培训渠道,建立健全常态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充分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北京) 牵头高校作用,针对大中小学校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名师、拔尖创新储备人才等开展一系列专题培训。二是找准评价机制堵点,完善教师评价标准体系与激励机制。聚焦评价机制中存在的常态化推进不足、标准导向不突出等问题,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学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制定与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实际相匹配的评价标准,突出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导向;同时,着力形成包含物质奖励、表彰荣誉、休息休假等多样化激励方式,将评价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奖评优等的基本依据。三是找准实践转化堵点,推进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的集体备课机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为破解实践转化中存在整体认识不足、分散现象突出等问题,推进“向上看”“向下探”“左右看”相结合的分课程、跨课程、跨学段集体备课机制。“向上看”与“向下探”相结合,不同学段实行“下沉”与“上升”相统一的集体备课机制;在“向上看”与“向下探”相结合基础上,强化 “左右看”, 同一学段内部实行轮岗制教师培训机制。
第三,要突出以研促教,夯实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高校是理论研究、以研促教的主阵地,要突出攻关前沿问题、厚实理论基础,着力深化对一体化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以高水平理论成果支撑高质量实践探索。一是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实现整体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二是以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系列纵向专题为突破点和主要抓手,强化基础理论和实践推进研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专项与委托课题,邀请专家学者、一线思政课教研员和教师等,以问题为导向设立若干研究专题,推动思政课教材、课程、教学、课程思政以及保障思政课建设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高水平研究,构建包含组织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一线教研员与教师、后备人才等在内的专业力量。三是依托各类思政课创新平台,聚合专家力量合力攻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前沿问题,重点突出对思政“金课”标准问题的研究、对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特色的凝练,打造具有标志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决策参考,推广创新成果和理论突破,形成研究示范效应。
第四,要充分发挥实践优势,努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育人品牌。高校要统筹校内校外资源,推进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协同共进,构建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和课程体系,打造一系列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育人项目,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体悟相得益彰、融通共进。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与陕西延安中学、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北京育才学校等一批具有红色基因的中小学师生代表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资源共享联盟ꎬ 辐射234所合作伙伴学校,推出“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聚焦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邀请各领域专家每季度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开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特别是创立“先锋课堂”子品牌,邀请优秀青年教师、青年学生、青年模范面向全国中小学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与青年奋斗故事,以青年感动青年、以先锋引领先锋,成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全国性平台。其中,由在校学生自发成立的延河讲师团,以革命老区、脱贫摘帽地区、民族边疆地区中小学校为重点,已开展思政课教学和宣讲活动600余场,覆盖超过170万人次、3000余所学校。在“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中,大中小学生共同用眼睛观察多元一体的丰厚遗产,用双手触摸一脉相承的文明史迹,用耳朵聆听薪火相传的历史叙事,用内心感应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项目活动已覆盖260万人次,已先后获评全国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 “大思政课” 优质资源十佳示范项目、“第七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第一名等,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突出示范效应的“京”字招牌。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核心内容、内容支撑、力量根基、发展方式、教师队伍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将保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光荣传统,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韧劲,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把思政课办出特色、办成精品、办成品牌,走出一条体现“人大经验”、凝聚“人大智慧”、作出“人大贡献”的“新路”,不断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 的责任担当,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原文刊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