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科学的历史观的诞生,而且意味着实践哲学的一次深刻的革命。然而,怎样理解这次革命呢?不少人这样理解:马克思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引入实践范畴,确认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决定作用,从而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这样理解固然不错,但无法标志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传统实践哲学的根本区别。是说马克思…
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国内学界已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探讨。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是:回顾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观的探索历程,在比较分析中考察青年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走向唯物史观的两条路径及其内在统一,进而尝试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理解和阐释。这些问题包括:(一)马克思恩格斯以不同方式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我们该怎…
《自然辩证法》(即恩格斯“1873—1882 年手稿”)是恩格斯留下的一部未完全完成的手稿,由 2 个计划草案(大纲)、10 篇相对完整并完成的学术论文、若干篇札记和片段等 197 个部分构成。手稿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构想。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自然辩证法》的编译和传播,推动实现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中国化和自然辩证法学术事业的建制化。 一、围绕恩格…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代表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通过对《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在唯物史观基础上,人的解放思想中的理论批判及实践缘起;阐释《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3个阶段;探寻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的解放指出的实践路径;剖析人的解放思想的辩证思维过程,这具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认识“两个结合”的重大创新价值,必须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而重大的意义。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
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在人类追求正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大同世界”“乌托邦”“太阳城”“理想国”等美好设想,但都未能改变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困境。近代以来,当所谓“资本正义”推动着生产力与劳动成果迅速发展和积累时,劳动者反被推入了深渊。面对这样的时代之谜,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对正义的确证必须复归于人的生产方式即劳动,从而破解了现代社会的正义之问。…
针对青年马克思与黑格尔法哲学的关系问题,学界的共识在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既构成青年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方法论支撑,又促使其完成了从国家到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转向。然而,当私有财产问题作为阐释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新线索进入大众视野时,围绕该论断的争议便不绝于耳。且不说欠缺辩证法训练的费尔巴哈难孚众望,单就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政治批判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学思想的有机统一形态。苏联哲学家、化学家鲍尼法季·凯德洛夫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不仅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主要自然科学成果,它也是《资本论》在自然科学向度上和一般哲学维度上的重要导言。同时,凯德洛夫指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
神圣同盟(the Holy Alliance)是法国大革命后欧洲封建君主组成的政治同盟。直到19世纪60年代,这一联盟都主导着欧洲大陆的政治秩序,并在1848年革命中极力镇压工人阶级等进步力量。因此,对神圣同盟的批判一直是马克思从事国际政治分析时重点思考的问题,体现出他对建构更为公平正义的国际关系的深邃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日益松动,国际…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