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齐卫平
【摘要】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实践催生和时代孕育两个思想理论创新的关键要素。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回应。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理论系统,注重研究其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表现形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功能。它集中体现在发展国家、武装全党、团结人民和凝聚社会四个方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理论系统;理论功能
【作者简介】齐卫平(1953 -),男(汉),浙江慈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执政党建设。
【原文出处】《理论与改革》(成都),2018.5.8~19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专项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党建思想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ZZD036)。
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诞生,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思想理论沉淀的历史逻辑,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逻辑。思想关照实践、理论回应现实、创新聚焦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实践的理论结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重大成果。全面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功能,是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内在要求。
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任何思想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实践催生不同的思想,特定的时代孕育特殊的理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实践催生和时代孕育两个思想理论创新的关键要素。
从实践和时代两个关键要素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质表明,它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时代产物。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以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上前无先人、史无前例的探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富有创造性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伴随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个新的指导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逻辑关联,就在于它们统一于改革开放创新的伟大实践。
作为一个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不仅以深刻的社会变动表现了它的复杂性,而且以及时的阶段转换表现了它的过程性。改革开放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发展构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决定着创新思想的内在需要。停滞思想创新意味着改革开放止步不前,实践深入和时代变化要求党的指导思想不能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继承总是与创新连在一起,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在创新中实现,创新在继承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然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时代产物,从继承的角度看,它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创新的角度看,它以回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思想理论标志着阶段性的超越。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28年,这段历史时期由一个个阶段组成。从1949年我们党执掌全国执政到改革开放前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历了30年,其间也划分成一个个发展的阶段,党的历史决议中分别以不同的时期来代表。改革开放至今40年,同样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怎样准确划分阶段是研究改革开放史需要专门讨论的课题,这里不拟涉及,但党的文件和党中央领导人讲话中,提出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说法经常可见。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五年”。[1]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此外,还有“改革开放发展关键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攻坚克难阶段”等提法。这说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揭示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是党推进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只有把握住每个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才能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那么,如何从改革开放阶段的过程向度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呢?
首先,它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新阶段的产物。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意味着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开始。“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3]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以专门的决议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了,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4]党的十八大之前,党中央已经意识到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攻坚克难,然而,“硬骨头”在哪里、“深水区”又是什么?以及怎样啃硬骨头、如何闯深水区?这些问题有待明确。改革开放接力棒传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里,治国理政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的创新实践,创造了五年极不平凡发展进程的历史记录。一系列重大理论、重要思想、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为改革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作了事实的注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形成绝非偶然,它是当代中国实践催生的理论成果。
其次,它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产物。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这是一个重大政治论断,它的深刻之处是赋予改革开放发展阶段以划时代的意义。把“进入新时代”与“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相联系,意味着它不同于改革开放过程中一般的新阶段,认识这样的新阶段不能简单地把它仅仅视为时间顺序的自然后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一个“新时代”意义的新阶段,是此前改革开放一个个新阶段递进发展的累积性结果。有些研究者认为,“新时代”的揭示标志着改革开放2.0版的诞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6]这就是说,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迎来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它既不同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也不同于进入新世纪初改革开放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与这样一个有着特定意思、明确涵义的新时代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历史实践赋予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历史厚重,而新时代创新实践的发展则烙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印记。
改革开放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并不矛盾,进入新时代无疑就是进入新阶段。然而,这两个概念毕竟有所区别,从词语上说,时代概念比阶段概念分量更重,涵义更深。40年的改革开放,新阶段包括好几个,但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是特指的新阶段。新时代之新,不是新在阶段的时间范畴上,而是新在改革开放阶段的空间范畴。其主要表现,一是“从‘未发展起来’时期进入到‘发展起来以后’时期”;二是面临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是“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这三个表现意味着新时代在改革开放阶段发展的过程具有质性变化的含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看,这样的新阶段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此而言,改革开放新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更深刻的意义。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注重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时代新价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大课题的聚焦
思想创新受实践问题的驱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动因。改革开放进程中,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正是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的现实聚焦,形成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实现又一次与时俱进,结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硕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我们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8]这段论述揭示了党的理论创新与改革开放发展阶段问题聚焦的紧密关系,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党的指导思想每一次创新发展都紧扣住改革开放新阶段聚焦的新问题。
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是在党中央提炼概括邓小平理论时首先提出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9]之所以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根本问题进行提炼概括是因为1956年后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照搬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认知形成了僵化的思维定式,造成如邓小平所说的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搞清楚。他大力倡导解放思想,立足中国的实际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新判断新结论,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主体内容。
思考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的新聚焦。党的十六大在总结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时指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0]党中央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明确提出深入研究和加深认识“两大基本问题”的要求。[11]把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作为阶段性问题的新聚焦具有创造性,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改变了党的执政环境,党的建设面临新问题,领导干部、党员的思想言行以及党的组织运行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党如何适应社会深刻变化的新课题,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理论,成为世纪之交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一次实践。
思考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要求。跨进21世纪后,我国发展中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多年改革开放保持快速度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如何同步跟上改革开放进程,成为现实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发展矛盾显露、群体事件频发,社会不稳定的隐患逐渐严重起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八大赋予这个思想以党的指导思想地位,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阶段性推进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后,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聚焦新的时代课题,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谈到这个问题。一次是2012年11月17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怎样才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问题”,并就此作了详细的论述。[13]另一次是2013年1月3日,他在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讲话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4]两次讲话中提到的“基本问题”、“历史性课题”表明要形成新的聚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思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解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自哪里、特在何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属性、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要求,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提供了基本遵循”。[15]提炼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因此而具有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
党的十九大指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6]这是继党中央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课题之后的第四个根本问题,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的问题新聚焦。这个新的重大时代课题,不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的重复,而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新格局新态势出发,对国家面临新历史性课题作出的回应。必须指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虽然分别代表改革开放进程中阶段性的问题聚焦,并构成三次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主题性标志,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各自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从内容看涵盖各个方面,思考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和如何推进发展贯穿其中,揭示聚焦的问题只是体现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阶段发展要求,即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作出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提炼概括,既是对此前三个根本问题综合性的继承,又具有体现时代跨越的创造意义。
之所以说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创造意义,是因为它的提炼概括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新问题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提炼概括紧密相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五年极不平凡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融国家、政党、社会的建设于一体,以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前瞻性、顶层性的思维,谋划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示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历史厚重和现实导向。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包含国家如何治理、政党如何管治、社会如何发展、民族如何进步、理论如何创新、实践如何推进、胜利如何夺取、目标如何实现等极其丰富的思想。这是审视当代中国问题的大视阈,这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总关切。由此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于党凝聚和团结人民砥砺奋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由此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党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系统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从理论系统加强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深刻把握它的理论系统,必须注重研究其理论主题、核心内容和活的灵魂。
(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
理论主题是思想体系的中心。有了这个中心,体系性的思想就有了理论展开的前提,也才能使相关的思想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队和国防建设、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相关思想有其特定的内涵,但都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一再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里用“全部”一词加以强调,突出了贯穿始终的含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主题与改革开放整个进程的理论和实践主题相吻合。党的十九大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炼概括为“重大时代课题”,思考和回答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展开围绕的就是这个中心。
改革开放是一以贯之的接力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启动的改革开放,在实践推进中通过不断创新的思想观点,使答案始终处于拓展丰富之中。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回答这个根本问题的思绪就不能停顿下来。近40年的发展已经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奠定了党和人民对国家发展前途的信心,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远未到大功告成的时候,改革开放也远未到收旗息鼓的时候。发展起来后严峻的问题,阻碍着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统一,各式各样的杂音、噪声、歪论时而泛起,不同程度的迷惑、怀疑、动摇仍然存在。面对腐败滋生、收入差距扩大、生态环境污染以及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社会公正公平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中国究竟怎么办的焦虑并没有因为获得的发展成就而消解。这就是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还需要继续破,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文章的续篇还有许多未解的题。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许多创新思想,党中央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就是在做这件事。思考和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构成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
(二)“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后五年极不平凡的发展进程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性的、系统性的指导密不可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系统表现为完整的体系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论述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这个体系框架的理论轮廓。
“八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17]“八个明确”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论整体。内容包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外交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的建设总要求。这“八个明确”分开来看,是一个个领域核心问题的明确,合起来看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浑然一体的思想总汇,集中反映了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的理论思考,闪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光彩。
“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行动方向的核心要求,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指针。“十四个坚持”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加以揭示,偏重于实践层面和操作层面,体现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干什么、怎么做。如果说“八个明确”着重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话,那么,“十四个坚持”则着重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四个坚持”体现党的立场、政治定力、发展理念、思维方法,涵盖“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含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对外战略等治国理政的重大方针,对应党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每一个坚持都贯穿“八个明确”的旨意,都是对“八个明确”的落实。
“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凝结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理论贡献。围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加强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军队和国防建设、外交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新思想的学习研究,有助于加深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系统。
(三)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
在经常使用的话语表述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个观点被运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党确立起来的各个指导思想精髓的概括。精髓反映一种思想最具本质的内容,它对思想体系的全部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事求是仍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而这个精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实践中有着鲜活的表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出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18]这三个方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确实内容丰富,意义重大,但笔者认为,将它们概括为活的灵魂更为恰当。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初心是一种本真,追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本源,核心问题是建党要干什么?从历史过程的延伸来说,具体表现为革命是为了什么以及为谁革命,到掌握权力后执政是为了什么以及为谁执政。围绕这样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明确的思想,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身的私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些话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表达,也是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话语表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群众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着眼人民的获得,强调必须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其次,揭示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党的执政诉求,以创造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目标和奋斗动力。第三,要求构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长效机制。打通服务人民的“最后一公里”,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见底见效。第四,将全面从严治党与回应人民期待相统一,提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9]这些思想将为人民谋幸福还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体现了时代新内涵。
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民族复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挥之不去的心结,同时也是事关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绳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曾经长期领先世界的中华民族不甘落后挨打的耻辱命运,一代代爱国志士仁人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20]党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循序递进的伟大飞跃中一步步接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话语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和广泛的影响,在全体人民中形成热情和积极的回应。用为民族谋复兴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体现出新征程不懈奋斗的感召力。
为世界作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中国人常以自己的祖先为骄傲,因为他们曾以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引领古代世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作出了厚重的历史贡献。西方近代文明问世后,中华文明受到严重冲击,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尴尬使中国没有能力对世界提供贡献,这成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存放心里的一桩憾事。毛泽东说:“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22]邓小平也指出:“中国应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希望随着我国的发展和前进,在今后做出更多的贡献”。[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敞开国门走向世界,国际社会也接纳了中国,这是中国能够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最好时机。伴随着生产力迅猛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舞台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事实出发,要求全党担当起为世界作更大贡献的责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24]具体说,中国不仅要为世界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把为世界作贡献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彰显中国共产党大国担当的时代新志向。
四、全面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功能
理论不是用来把玩的,思想的功能在于理论引领,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25]这里说的“掌握群众”,意思就是理论功能的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武装全党的科学理论,而且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在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中达到“掌握群众”的效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表现形式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理论引领功能。它集中体现在发展国家、武装全党、团结人民和凝聚社会四个方面。
1.发展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长期执政的制度安排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发展的直接关系。与西方国家制度截然不同,领导党的独特角色使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表明党和国家具有高度的利益同构性和发展关联性。党强国家就强,党建设得坚强有力,国家就有顺利发展的保证。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创新,不仅是为了建设自身的需要,而且更是为了发展好国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政党建设、国家建设、社会建设的丰富内容,其中如“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以及我国发展历史新方位、现阶段我国社会新的主要矛盾等重大政治判断,都事关发展国家的大政方针。由此可见,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联着国家的命运,关乎着民族的前途。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国家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全面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国家层面上实现它的引领发展功能。
2.武装全党。自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统一全党思想,就成为党的建设一条重要经验。长期历史实践证明,党的行动不一致,党员离心离德,以缺乏统一的科学理论武装为肇因。有没有思想武装、能不能做到全党思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搞好自身建设头等重要的大事情。尤其是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型政党,又身处改革开放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环境,理论纷杂、思想冲突、观念碰撞成为常态。在这样的情势下,党的思想武装决不能等闲视之。毫无疑问,“老祖宗”马克思主义不能丢,毛泽东思想不能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武装全党的思想武器,然而,创新的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立足时代、着眼现实、推进正在做的事情,夺取新的胜利,必须用最鲜活的理论统一全党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思想以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即时性反映当代进程和现实需要,成为时空意义上全党思想统一最贴近、最务实、最管用的科学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写在党章里的条文,不是挂在嘴上的说辞。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全党只有把学理论当作实事,把思想武装当作要事,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历久弥坚。
3.团结人民。历史唯物主义认定,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鲜明的观点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核心要义。相信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是我们党坚守的信条,只有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党才有立足生存之地;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党才有生命旺盛之力。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实践证明,离开了人民,党一事无成,脱离了人民,党失败无疑。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党和政治组织曾活跃于政治舞台,人民凭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改变中国命运的中坚力量?人民又凭什么拥戴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一切的执政党?就是因为我们党的宗旨、价值诉求、奋斗目标以及路线方针政策以人民利益为取向。这些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两个路径:一是理论上怎么说,二是实践中怎么做。就是所谓观其言,察其行。实践很重要,但理论也不可或缺。思想理论是人民观察我们党的窗口,人们首先是通过我们党的理论来理解、判识和认知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是要图什么、手握权力想干什么。理论先进性是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不从理论上赢得人民的先进性认同,就失掉了代表人民利益的品质。同时,社会实践从来就不是零乱无序的活动拼凑,而是自觉的整体历史运动,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需要一定的理论遵循。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有着理论指导的渴求,希望自己的行动不陷入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盲目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团结人民的强大思想武器,其中关于“中国梦”思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两个十五年”新征程、实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等等,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先进性,而且满足了人民的理论需要,对于团结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具有显著的功能价值。
4.凝聚社会。社会是一个大的集合体,是由各种关系组合起来的共同体,它既需要保持个体的自主发展,又需要形成集体的向心内聚。社会一盘散沙只能导致四分五裂的结果,一个政党要把社会组织起来实现有序运转,必须确立价值圭臬的大众认同。我国人口数量庞大,近代中国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心涣散,形不成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实践。中国共产党超强的组织力表现在它的社会动员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整合,是它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博弈中胜出,成为中国人民主心骨的关键所在。掌握全国政权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再造中国的伟大意义,新社会的发展历经曲折的艰辛探索逐渐成形,改革开放又促进中国社会发生新的变化。一方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实践使社会发展呈现崭新面貌,另一方面,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社会多样化,使社会发展的变数复杂化,不确定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增多,一些突发事件令人猝不及防。面对这样的时代形势,缺乏向心内聚的社会整合,就会有社会撕裂的碎片化危险,就会有各行其是的离心化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以科学理论团结人民,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社会提供了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6]是凝聚社会的有力武器。中国社会不发展的时候,贫穷成为人民最大的烦恼,发展起来后最要警惕的是社会道德伦理可能发生的滑坡。价值观变化是社会深刻变革中的常见现象,如果缺乏正确引导或者引导不力,价值观变化就会导致对抗性的社会分化。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功能,不能忽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这个重要问题。
概而言之,理论功能不是单一的,不是孤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博大精深体现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全面性。回应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只有通过发展国家、武装全党、团结人民、凝聚社会等方面的引领,才能显示其思想的力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进在新的康庄大道上,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巨大的实践空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必须注重理论功能发挥的全面性,切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用于各个方面,以理论功能的全面发挥助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
参考文献:
[1][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1.
[2][10][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6,270.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101.
[5][16][19][20][2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14 -15,49,11,46.
[6]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N],2018 - 01 - 06.
[7][17][18][2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7,346,196 - 197.
[8]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27.
[12][13][14][1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6,78,109,459.
[2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 - 14.
[2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23]邓小平文集(1949 - 1974年)(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7.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018年 第六期

2018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基础”课教学加强法治观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增长点——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变化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新探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
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辨析——基于共词分析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