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加强两支队伍的协同不仅是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两支队伍的协同主要存在内驱力有待激活、联动机制有待深化、协同效能有待提升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改善协同环境,搭建合作平台畅通协同中介,优化考核机制激活协同主体等路径,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作者简介】徐晓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陶安娜,浙江大学文学院;林威,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24.8.128~133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实施状况综合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3JDSZ3160)、浙江大学第十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2021ZDSZZD09)阶段成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都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协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和相互赋能,不仅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而且深刻影响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履行。
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思政课实践教学”[1]。这为构建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主体的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育人主体层面形成合力的关键,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135“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灵魂,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3]“大思政课”打破原有思政课着眼于课内、校内、线下课堂的局面,要求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实现思政课向课外、校外、线上空间的延伸。思政课教师需要将课堂理论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将课程形式与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真正体现“学生在哪里,思政课教学就在哪里”的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实际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丰富的“大思政课”育人资源。相较于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辅导员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党团和班级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社会大课堂,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将理论知识与鲜活实践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这种基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帮助思政课教师将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案例更加鲜活、教学手段更加贴近学生群体,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社会大课堂作为背景,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优势进行互补,进而有机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是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客观需要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最重要的是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看作是一个系统,加强各个‘子系统’的协调整合和结构优化。”[4]一方面,需要高校内不同育人主体之间通力合作,发挥子系统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需要社会系统提供资源保障,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但在现实中,存在“不同评价指挥棒导致‘自家三分地’的本位思想,喜欢‘独奏曲’‘独角戏’‘部门政绩’,协而不同,不成合力反而分力”[5]的现象。这种现实困境也体现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上,“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成效不足,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存在‘两张皮’现象,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不强、效果欠佳”[6]。
在主渠道教育中,部分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思政课教师解答学生思想、心理及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针对性不够强,调动课堂内外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在主阵地教育中,部分辅导员由于资历尚浅、理论功底不深等原因,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关键问题的阐释不够深刻,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丰富学生成。体验,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契合,而且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整体运行一致性、能动性与发展性的重要体现,对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主体多元、要素众多、结构复杂的体系。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重点加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体系建设。[7]无论是着眼于思想政治工作整体,还是落脚于具体环节,育人主体都是关键因素。“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功能作用发挥的决定性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者”[8],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力量,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功能发挥和目标实现。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主体中,关键是“将高校党委的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中坚力量进行系统整合,正确处理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团干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骨干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协同配合”[4]。辅导员擅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从而掌握学生思想状态和行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辅导员具备良好的协作意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在协同育人上具有沟通协调优势。思政课教师则具有突出的学科优势,善于通过开展“四史”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鲜明地对错误思潮进行批驳。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有效协同可以对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思想困惑进行精准捕捉,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
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实审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诸多要素及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参与要素之间相互组合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效果。[9]根据系统协同的内在机理,系统之间要摆脱混沌或无序状态,实现向协同或有序状态的转变,最关键的是序参量的形成。[10]序参量是指系统集体行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将会支配集体行为。在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大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时,需要审视、选择、确认有效的序参量,并将其稳定化和常态化,从而从根本上把握促进系统协同的抓手。
为进一步了解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现状,本研究开展了两项量化研究:一是通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成绩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身份之间的关系,进行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成效性检验,抽样样本涵盖Z省某高校1154名各专业大一本科生;二是通过自编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调查问卷》,分别以Z省某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为对象,深入了解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现状,样本涵盖了151位各院系辅导员(包括学院党委副书记)与37位思政课教师。两项调查皆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显著
第一项研究选取自变量为辅导员参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否,因变量1为学生成为入党积极分子与否,因变量2为学生的课程成绩。根据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身份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成绩影响非常显著,p值小于0.001。在入党积极分子中,辅导员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非常显著,P值小于0.01。
实验验证了两个假设:第一,学生的入党积极分子身份与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即在0.001的显著条件下,入党积极分子的课程成绩比非入党积极分子成绩普遍更高。第二,在入党积极分子中,辅导员参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表1所示),即在0.01的显著条件下,有辅导员参与的课堂,学生的课程成绩普遍更高。可见,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不断推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的效果越来越显著。引导更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显著的实践价值。
辅导员参与主渠道课堂教学的优势还体现在对学生更密切的课后指导上。通过对第二项研究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在课后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生涯指导上,辅导员的平均值均高于思政课教师(如表2所示)。对数据进行皮尔森卡方检验显示,p值小于0.05,结果呈现显著相关。![](/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3062824.png)
![](/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3062824.png)
(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认知上存在差异
认知上的一致性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思想基础,认知上的差异会影响育人实践。问卷数据显示,两支队伍在协同育人必要性的认知上存在明显差异。辅导员更赞成两支队伍加强交流合作,认为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成长,而思政课教师对此认可度相对较低(如表3所示)。数据的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结果呈现显著相关。可见,相较于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对于通过加强两支队伍协同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成长的态度不够积极。
![](/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3449618.png)
此外,思政课教师对辅导员角色定位的认知较为局限。超过66.5%的思政课教师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局限于学生的班团管理、评奖评优等事务性工作,对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的支持率仅为13.6%。思政课教师对辅导员通过课堂主渠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可度较低。这也意味着部分思政课教师尚未意识到,只有实现教学与实践在多时空上的贯通与联动,才能在高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思政”格局。
(三)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实效性有待提升
当前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工作论坛、辅导员工作室、德育类主题沙龙等交流平台,同时设有多个类别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与合作提供了多元平台。但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沟通情况并不理想,双方在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日常交流等方面普遍呈较低的频率。
问卷数据显示,从辅导员角度看,93.1%的辅导员未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课,最主要的原因是“接触不多,不熟悉”(占26.6%);77.1%的辅导员未与思政课教师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最主要原因同样是“不熟悉”(占55.6%);51.4%的辅导员未曾与思政课教师一起参加校内开设的主题沙龙等非正式、开放性活动,最主要原因为“没有途径参加”(50.5%)。从思政课教师角度看,91.9%的思政课教师未与辅导员合作开课,首要原因是“接触不多,不熟悉”(占36.1%);67.6%的思政课教师未与辅导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熟悉”(占64.0%);32.4%的思政课教师日常“几乎不太和辅导员交流”甚至“从没有交流过”,即使他们中的50%正在或者曾经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等)。
造成两支队伍之间交流实效性欠佳的原因是多元的。在进一步的访谈中,有受访者认为:一是缺乏关于学生情况的互通平台。当前,部分高校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专业,一个班级涉及到数个甚至十数个辅导员,授课教师无法与对应辅导员一一沟通,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二是缺乏日常双向沟通机制。当前两支队伍的交流局限于思政课教师开展理论讲座、培训,一般是“一对多”的输出模式,缺乏非正式、弹性化、双向的交流渠道。
(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的内驱力上存在差异
在关于协同育人的内驱力探讨上,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以及辅导员队伍内部(院系党委副书记与一线辅导员之间)皆受到外部管理因素的重要影响(如表4所示)。
![](/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4054458.png)
第一,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认为“学校对两支队伍的要求不同”是首要原因。当前,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属高校内的不同体系,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在制定队伍建设发展方向和政策路径时统筹不够,造成了两支队伍建设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制度性的联结,从而降低了两支队伍协同的可能性。
第二,考核机制是影响两支队伍协同的另一关键因素。在进一步的访谈中,受访者认为,一方面,“重量轻质”考核指标导向不利于协同育人大环境的营造。当下两支队伍在职称评定等考核上都更注重论文、课时数等量化结果指标,而忽视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等质化过程性指标。另一方面,考核机制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协同育人导致两支育人队伍工作量增加但并未直接与职称评定等个人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支队伍协同的积极性。
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后发现,辅导员队伍内部院系党委副书记和一线辅导员之间,对于影响协同育人要素的认知也存在差异(如表5所示)。阅历、资历较浅的一线辅导员认为“日常交流机制”与“协同育人平台”是影响协同的重要因素,而经验更丰富的院系党委副书记更看重“考核机制”与“晋升通道”。
![](/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4159725.jpg)
院系党委副书记与一线辅导员在育人效果上也存在显著差别。院系党委副书记作为工作经验更丰富的辅导员群体,无论在参与课堂教学还是对学生日常指导上成效都更显著(如表6所示)。问卷数据显示,在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学业指导的题项上,院系党委副书记的均值都高于一线辅导员。数据的皮尔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值均小于0.05,存在显著差别。可见,辅导员队伍内部也需要加强交流与协作,形成“传—帮—带”机制,推动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发展,助力协同育人。
![](/UploadFiles/Article/2025/1/202501031614256029.png)
三、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体系庞大、子系统众多、结构功能复杂的系统,受到环境、中介、主体等不同要素的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结合系统协同论,可以分别将协同环境、中介、主体作为重要序参量,优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改善协同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172-173环境与主体具有双向互动性。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协同主体既受到高校内部环境、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能通过实践改善、优化环境。一是建立“同向同行、协调统一”的联席机制。高校各管理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深入挖掘主渠道、主阵地教育中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育人价值和功能,积极出台支持协同育人的具体政策,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引导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二是建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联动机制。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搭建跨部门、跨院系的联动工作平台,建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多元主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学生实际需求、思想困惑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阐释和辅导员的实践引导,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建立“名师工作室”的联结机制。加强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的联动,举办跨群体、跨学科、跨学校等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政策宣传、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和鼓励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协同创造良好的信任基础。四是建立“高校—社会—社区”的联系机制。积极发挥辅导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引进地方一线管理干部、各行各业先进模范等校外师资走进思政课课堂,用好社会大课堂。
(二)搭建合作平台,畅通协同中介
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育人主体之间的联结有赖于中介系统。所谓中介系统,主要指代教育载体和实践平台,它能够使育人主体展开互动配合,有效提升协同育人的效果。一是搭建教学实践共建平台。鼓励和推动更多辅导员积极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探索“1+1+1”的教学实践培养,即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的助教一年、承担一个专题的主备课、主讲一门思政课,引导辅导员在教学实践中向思政课教师学习取经,提升理论和教学水平。二是搭建教学资源共通平台。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常态化交流,通过读书会、专题研讨会、备课会等形式,搜集和整合学生最关心、最鲜活、最有引导价值的素材和资源,不断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三是搭建教学成果共享平台。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指导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等,充分挖掘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为思政课持续注入活力;鼓励辅导员担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过程反馈、具体指导等,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四是搭建线上线下共融平台。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赋能深化思政课教学成果,建立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相结合的“大思政课”机制,打造“云上‘思政课’”“共上一堂思政课”等。
(三)优化考核机制,激活协同主体
考核和评价体系深刻影响着主体的内在驱动力,是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突破点。一个科学、闭环、动态的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有助于最大程度激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探索“学生侧”评价机制。新时代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更强调实践育人,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获得感。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的职称评定中,不仅要关注课时数、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也要关注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满意度、获得感等质性指标。建立以学生满意度、获得感为重要指标的评价机制,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二是探索“首聘期助教”制度。将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作为辅导员上岗培训的必要环节,并且在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师的评定条件中,将担任思政课教师助教作为必要条件,鼓励一线辅导员参与思政课建设与实践教学环节。三是探索“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院系党委副书记是一线辅导员的“成长第一责任人”,积极发挥其在行政协调、资源配置、经验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一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协同清单”,明确具体职责、细化协同任务、抓好闭环反馈。四是探索“职称评定加分”制度。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综合评价”原则。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理论研究型社团、开展社会实践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在同等条件下,对于在主阵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政课教师给予职称评定的适当倾斜,鼓励思政课教师积极投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2022-08-1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冯秀军.“大思政课”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3,(8).
[4]骆郁廷,周耀杭.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在协同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22,(6).
[5]陶好飞,杨熙.高校“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策略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6).
[6]谢桂花,张正阳.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6).
[7]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2020-04-28.
[8]张毅翔,陈红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结构理路及其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4,(7).
[9]艾楚君,焦浩源.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10]孙建.论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及实践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