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何虎生 蒋浩存 呼延博文
【摘要】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第一,挖掘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包含了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动力和保证。第二,强化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迫切任务。落实立德树人迫切需要回应党和国家的现实关切,聚焦民族和宗教领域的突出问题和新情况,增强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大局观念。第三,发挥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作用能够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兼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感召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作者简介】何虎生(1962 -),男,江苏镇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民族与宗教问题;蒋浩存(1984 -),男,江苏扬州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民族与宗教问题;呼延博文(1989 -),男(蒙古族),宁夏固原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中国民族与宗教问题(北京100872)。
【原文出处】《民族教育研究》(京),2018.3.14~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A167)、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落实立德树人迫切需要丰富教育内容的知识厚度、回应教育对象的现实关切、提升教学方式的实际效果。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产物,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理论结晶。深刻挖掘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宗教问题不断呈现出新情况和新特点,成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课题,也成为广大青年学生迫切关注的热点话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明确凸显强化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对于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既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发挥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作用,有利于拓宽教育平台,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当前,推动“党的民族宗教理论进课堂”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全方位理解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积极作用。
二、挖掘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内容包含了正确认识和对待民族、宗教问题的科学态度,符合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要求高校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之中。这些要求深刻蕴含着对青年学生大局观念、社会情怀、担当意识的殷切期望。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党和国家战略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2]“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3]“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4]
当前,我国正处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迫切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社情,增强青年学生的奉献意识和素质能力,主动承担起国家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担当。这就必然要求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纳入其中,加大其在高校教育中的比重,确保立德树人有的放矢。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内容是承继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必要举措,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条件。2014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5]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的最高利益。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加倍努力、为之奋斗,努力做民族团结的维护者、民族复兴的实践者。因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注重培养青年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指导下,团结各民族同胞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实现民族自由解放和民族富强,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践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普及党的民族理论知识,让各民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充分认清各民族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客观规律,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可见,立德树人必须紧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将其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培养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内容是确保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的基本保证,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问题事关全局,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曾多次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相信科学、学习科学、传播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
宗教的本质是有神论世界观,而中国有着庞大的信教群体,宗教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忽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都要服从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一的未来,应当时刻保持对宗教的正确态度。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学生既要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看待,又要对宗教问题的本质保持清醒认识。因此,立德树人必须注重宗教相关知识普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引导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宗教篇,系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宗教工作的认识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同时学会使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强化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是当前落实立德树人的迫切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必须大大强化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所占比重,积极回应党和国家的重大课题和青年学生的现实关切,聚焦民族和宗教领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青年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大局观念。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着新的挑战,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遭受巨大冲击。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观念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环境。这些客观改变一方面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施展个性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许多价值观念上的不确定因素。时代任务迫切需要青年学生提升能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形势日益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国内外环境中涌现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制度博弈和价值观较量空前激烈,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6]如何坚定我们的政治信仰、保持政治定力是对每一个高校学生的严峻考验。这就对高校立德树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人才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时局洞察力,不断丰富和扩展“德”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应包括思想上的美德、道德上的情怀,还应涵盖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对国家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宗教工作都是全局性工作。”[7]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将触手伸向青年一代,居心险恶。这些突出问题和新情况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青年学生必须主动回应这一重大关切,将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纳入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为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培育正能量。
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强化学生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深刻认识,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学生与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思想作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责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3]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应结合党中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大举措和成就,提高青年学生对民族问题、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全面认识,充分理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深刻领会民族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增进各民族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责任,主动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宣传党关于民族问题的观点和政策,向各民族学生深刻揭露民族分裂主义的反动本质,消除学生对热点事件的困惑和误解,旗帜鲜明地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时刻警惕校园内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隐患。总之,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迫切需要。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就是在学生中普及党的宗教理论方针政策,培养自觉防范校园传教的意识,教育学生坚决抵御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杜绝校园传教、遏制宗教极端思想对学生的侵蚀是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问题。2016年4月,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宗教不得干预教育等国家职能实施,“要广泛宣传党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宣传宗教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宗教方面宣传舆论引导”。[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持续治理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有效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确保宗教活动平稳有序进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宗教领域的许多新问题不断涌现,其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对高校教育造成的隐患不容忽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考虑宗教因素的影响,提防利用宗教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类行为,大力宣传无神论世界观,在青年学生中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珍爱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宣传党处理宗教领域重大问题的政策,深刻揭露邪教、宗教极端势力的反人类、反社会本质,主动消解宗教极端思想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总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就是为青年学生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学生对宗教是非的判断能力。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迫切任务。
四、发挥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作用能够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
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同中国民族、宗教问题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有利于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发挥好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的积极作用,能够有力提升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习近平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8]“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理论,是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就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特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民族、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组成,揭示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党对宗教属性的系统阐释、对宗教问题的精准研判、对宗教工作的顶层设计、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具备鲜明的科学性与创新性、时代性与针对性、实践性与指导性、开放性与凝练性。习近平强调:“如果在学生阶段没有学会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没有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将来就难以担当重任。”[8]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定跟随马克思主义的方向指引,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知识。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应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根本遵循,为学生提供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充分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智慧和品质。因而,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能够强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
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是认识和处理民族、宗教问题的有益经验和系统总结,富含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智慧结晶,能够拓宽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组织保证。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1]确保立德树人正确立场的关键点在于确保青年人才跟党走、听党话,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熟悉并准确理解党的理论,加深对党的认同感,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科学理论,指导党的民族、宗教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富含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智慧。具体来说,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能使学生系统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了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自觉将维护团结、反对分裂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教育能让学生系统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充分理解党处理宗教问题的逻辑、判断,更加深刻地领会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总之,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有利于展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探索过程、善于汲取经验教训的优秀品质,教育青年学生爱党、为党,引导他们主动向党靠拢,拓宽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反映了党情、国情、社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感召力。习近平指出:“要不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日益庞杂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会价值观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许多挑战,更容易混淆学生视听。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9]传统的教学素材、方式很难满足新的形势。这就要求落实和强化立德树人必须着眼于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仅要丰富以课程为载体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还要完善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教育方式。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是我们党立足中国实际、解答现实问题的生动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中国的民族、宗教情况有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多民族多宗教的历史现状、所处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环境。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坚持以政治制度方式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用法律手段确保中国宗教的健康有序。高校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让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底蕴,以新的视角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养分,使其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习近平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1]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充分满足了立德树人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服务的需要,能够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正能量,确保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树立科学世界观,积极回应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现实关切,教育和引导学生维护民族团结、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进而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化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通过凸显党的领导作用拓宽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通过其自身的鲜活特点增强立德树人的感召力。可见,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不仅与立德树人有着紧密联系,而且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 09
[2]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N].人民日报,2014 - 05 - 04( 01).
[3]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 - 09 -30(01).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全面提高新形势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报,2016 - 04 - 24( 01).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6]刘云山.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7 - 05 - 31( 01).
[7]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N].人民日报,2015 - 05 - 21( 01).
[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 -05 -17(02).
[9]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 - 08 - 21( 01).

2018年 第六期

2018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基础”课教学加强法治观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增长点——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变化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新探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
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辨析——基于共词分析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