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孙帅
【摘要】毛泽东思想以其重要的政治和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毛泽东的特殊政治地位以及国外学者的话语体系转换和地域认知的缺陷,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从方法论和研究史料出发,通过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对国外学者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进行分析,指出某些国外学者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以偏概全倾向,批判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非客观性立场。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历史虚无主义;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
【作者简介】孙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原文出处】《思想教育研究》(京),2018.8.89~9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欧美学界毛泽东思想话语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7YJC710075)阶段成果。
由于毛泽东思想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学术价值,毛泽东思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众多研究,他们从政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解读。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大多数国外学者都对毛泽东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由于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价值以及国外学者的政治立场和方法论失误等原因,从而导致在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一定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研究国外学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原因和动机,有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也有助于认清国内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解读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一、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泛滥的问题域
鉴于毛泽东的政治家身份以及美苏冷战等国际格局的影响,有些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曲解,影响了学术界和政治界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的观点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在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解读时,常常存在着片面性认识。有些国外学者忽视了毛泽东思想根植于中国现实国情的事实,片面夸大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性,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马克思主义的异端,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在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的误读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唯意识论”,认为毛泽东思想违背了唯物史观;二是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乌托邦主义”,把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强行加入毛泽东思想中,夸大了毛泽东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差异性。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误读的第一个方面是把毛泽东思想曲解为“唯意识论”,忽视了毛泽东思想中对调查研究和实事求是态度的重视,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施拉姆在对毛泽东的晚年思想进行解读时,把毛泽东的晚年思想归结为“唯意识论”,认为毛泽东的晚年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观点相背离,忽视了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社会形态为依据的出发点,割裂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毛泽东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可以发现,施拉姆所谓的毛泽东的“唯意识论”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1948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关系和人民民主革命》中指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的基础”[1] 55。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2]1毛泽东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而不是施拉姆所谓的“唯意识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都强调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把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缺乏经验而走的弯路全部归为毛泽东的失误。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误读的第二个方面是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乌托邦主义”。迈斯纳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解读时,把乌托邦主义的观点强加到毛泽东身上,夸大了毛泽东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差异性。迈斯纳忽视了毛泽东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本事实,他用抽象的哲学以及政治学理念来解释毛泽东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认识,陷入了政治思想史的虚无主义误区。迈斯纳片面夸大了毛泽东对主观因素的重视,他认为马克思承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毛泽东则主张道德和人的主观努力是社会历史的主要推动因素。我们分析毛泽东的观点可以发现,迈斯纳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毛泽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214。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2]353。迈斯纳对毛泽东思想的误读源于他忽视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中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走的弯路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不能因此把毛泽东思想归结为“乌托邦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关系误读的重要方面在于否定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列宁、斯大林思想的附庸。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关系问题是国外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由于毛泽东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象征,毛泽东思想曾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误读,其中既掺杂着政治因素,也有学术误读。
国外学者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解读时,常常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异同。从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到毛泽东晚年所倡导的一系列运动,国外学者不断地研究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之间的关联,他们想寻找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性,并力求分析社会主义运动的规律性,但他们的研究中往往存在牵强附会性和猜想性。1960年《中国季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问题进行争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毛泽东思想是否具有原创性、毛泽东思想是否是列宁、斯大林思想的翻版。在这一争论过程中,西方学者魏特夫不仅否定了毛泽东关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看法的原创性,他还否定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原创性[3]72 -82。魏特夫忽视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基于中国革命形势提出的理论。他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列宁、斯大林思想基础上的翻版。魏特夫声称,列宁和斯大林都对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列宁在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东方国家的分析中已经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进行了阐述。因此,魏特夫认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基于列宁和斯大林对资本主义革命分析的基础上产生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并不是原创性的理论。魏特夫只看到了毛泽东思想对列宁、斯大林思想的继承性,却没有看到毛泽东对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发展性。他忽视了中国与苏联的民族差异和历史差异,片面地否定了毛泽东为探索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解读中国革命文献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过程可以发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的。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向,其主要产生基础在于中国的国情。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涨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情结。虽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一定程度上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但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原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的,但是其生长的土壤是中国的现实国情。
不仅西方学者企图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列宁、斯大林思想的附庸来攻击毛泽东思想,苏联方面也曾企图以此为契机批判毛泽东思想。由于《矛盾论》和《实践论》在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苏联学者试图否定毛泽东作为《矛盾论》和《实践论》作者的真实性,并以此来否定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身份。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时期,苏联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歪曲为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哲学思想的抄袭,苏联方面企图以此为契机,压制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针对歪曲毛泽东哲学思想原创性的行为,国内学术界进行过众多批判。许全兴教授曾写过多篇文章,否定《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对苏联哲学思想进行抄袭的观点。许全兴教授指出,“‘两论’决不是苏联教科书的简单重复、抄袭,而是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结晶。”[4]3《矛盾论》体现着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运用,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将中国的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三)毛泽东思想中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
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中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以及农民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有些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的著作进行了文本分析,研究了毛泽东对农民在革命中作用的看法。但是有些国外学者在分析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时,片面地把毛泽东看做是农民革命家,把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看作农民革命。他们忽视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后期提出的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策略,割裂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否定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农民与工人关系的发展性。
迈斯纳认为毛泽东关于城市和农村关系的认识是“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革命不需要依靠现代工业资本主义及其产物——城市无产阶级。反之,革命的成功依赖于广大农民大众和非城市化的知识分子”[5]54。迈斯纳甚至把毛泽东思想中农村与城市的关系曲解为“农村将战胜城市,农民国家最终将战胜资产阶级国家”[5]54。他把毛泽东告诫广大领导干部戒骄戒躁、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曲解为毛泽东对城市的不信任,把农村公社化运动误读为毛泽东为实现农村工业化,把政治和经济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迈斯纳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解读时,没有充分考察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革命情况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6] 1427。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2]24迈斯纳忽视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和发展重工业的举措。他忽视了毛泽东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框架内进行创新的事实,片面夸大了毛泽东思想的阶段性的政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不同,他的研究走入了以局部性、阶段性遮蔽整体性的误区。
美国学者史华慈在对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解读时,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积极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贡献,但是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中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问题上,他的观点存在着偏颇性。史华慈认为毛泽东战略是“建立在一个纯粹由农民组成的群众基础上”[7]172。史华慈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不是产业工人阶级的政党,也不是农民阶级的政党”,而“是一个由政治上分明的领导者组成的精英集团”[7]182。他认为毛泽东领导下的“精英集团”,不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条,开始认识到农民阶级本身能成为一场革命性变革的群众基础和推动力量。分析史华慈的结论可以发现,史华慈过分看重了农民阶级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他用超阶级的方法分析毛泽东思想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史华慈对“毛泽东战略”的解读更多地关注于革命战争时期,史华慈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着重看到了毛泽东早期发动工农武装进行革命运动的情况。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8]8。194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再次强调了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6]1479史华慈因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分的复杂性,就采用了超阶级的理论来解读毛泽东思想,他只看到了中国革命队伍中成分复杂的表面现象,没有分析中国革命的最终目的和本质。史华慈以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革命的阶段性特征来解读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差异性,走入了以阶段性遮蔽毛泽东思想整体性特征的误区。
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出现的方法论失误与研究立场的非客观性批判
(一)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方法论失误批判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存在着历史唯心主义的误区,他们没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他们没有深入历史的语境分析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客观原因,常常用政治学、哲学或心理学的方法生搬硬套地分析毛泽东思想。他们的研究与历史背景脱节,存在着研究的割裂性和断层性。另外,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还存在着片面截取史料的特点,他们没有完全地占有历史资料,而是以某些片面性的资料来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评价,他们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方法论的失误。
1.缺乏历史性看问题的方式。有些国外学者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没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进行分析,他们跳出历史发展的过程,用后人的观点苛责前人的政策和理论。有些西方学者在研究毛泽东的晚年政策时,没有考虑中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事实,把出现的问题都归结为毛泽东个人的失误,缺乏历史性看问题的眼光。有些国外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地域、语言环境的不同,他们还缺乏对中国国情和中国现实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西方的话语体系来分析毛泽东的思想和政策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存在着话语转换不畅的问题。迈斯纳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时,用西方的乌托邦思想来与毛泽东思想作对比,用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动与中国的人民公社进行对比,缺乏对中国现实国情的考察,用西方的理论和革命行动来考察分析中国的革命行动,陷入了理论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误区。
2.缺乏辩证性的思考方式。国外有些学者片面地或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对立,或盲目地把毛泽东思想归为列宁斯大林思想的附庸。他们的研究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存在着形而上学的片面认识。某些西方学者没有具体分析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相应理论政策的贡献,而是把毛泽东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其研究存在着教条主义的缺陷。还有些西方学者片面地寻找毛泽东的思想与苏联社会主义政策之间的相同点,以此来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把毛泽东思想看成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思想的复制,以此来否定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身份,进而把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归结为苏联社会主义运动的翻版,他们的研究都缺乏辩证看问题的方式。
3.缺乏学术研究的真实性考究。国外有些学者把个人传记或回忆录作为研究依据,却没有考察其真实性的问题,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着选择性的失明。某些西方学者在对毛泽东进行传记报道时,片面引用了某些带有情绪性和失真性的报道,对毛泽东进行人身攻击,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传记报道的真实性。西方学者伯恩斯坦( Thomas P. Bemstein)对1959 -1961年发生的灾荒进行研究时,片面夸大了人为因素在灾荒中的作用,把灾害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毛泽东的政策失误[9] 401。他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引用的材料存在着问题,其分析有很多猜想性的成分。有些西方学者过分夸大了毛泽东晚年思想中的问题,把毛泽东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视解读为“唯意识论”。日本学者竹内实在对毛泽东的晚年思想进行研究时,错误地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乌托邦主义”。另外,有些西方学者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时,过多采用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缺乏相应的史料支持,走入了心理猜想的误区。美国学者自鲁恂以心理解读的方式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其观点具有很强的片面性。
4.缺乏全面占有史料的研究精神。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是史料的零散拼凑,由于地域和语言等条件所限,他们并没有运用完整系统的史料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而是片面地截取部分史料得出片面化的观点。他们的研究缺乏学术研究的全面性。他们以毛泽东的只字片语作为攻击批评毛泽东思想的依据,缺乏对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研究。甚至某些西方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分析不是基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基于毛泽东的某一篇著作进行分析,以此来契合他们批评毛泽东思想的目的。比如,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农民与工人关系进行考察时,众多西方学者都把毛泽东的早期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对毛泽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要著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思想缺乏研究;在关于“毛主义”的论战中,魏特夫对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进行质疑时,他并没有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性研究,魏特夫的研究文本出现了偏差。魏特夫不仅存在研究文本的失误,他的研究方法也不科学,以致推导出了荒谬的结论。魏特夫片面地认为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来源于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对农民问题的重视,魏特夫得出了毛泽东思想是苏联思想附庸的错误观点。另外,某些国外学者对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进行考察时,并没有全面分析其写作特点和写作背景,而是以《矛盾论》《实践论》的写作比毛泽东的后期著作更为成熟为理由,否定了毛泽东是《矛盾论》《实践论》的作者,其文本研究具有不严谨性。
(二)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研究立场的非客观性批判
由于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影响作用,某些国外学者在西方反华机构的资助下进行研究,他们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时,并非基于客观的学术立场进行研究和评价,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和恶意攻击性。他们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学术活动,而是通过学术研究达到反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
某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着先入为主的观点,他们的研究缺乏推导性的方式。他们的研究存在着先下定论,后找学术史料进行辅佐的先入为主性特点,缺乏学术研究的正确方式。因此,他们在对毛泽东思想进行研究时,其目的是通过搜寻反面材料实现对毛泽东思想的批判。他们研究目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不科学性。某些国外学者撰写的关于毛泽东的人物传记中,他们对毛泽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进行了恶意揣测。他们不是基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而是基于权力斗争和人物之间的报复和私心进行分析和评价。他们的研究陷入了猜测和臆想的误区,失去了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有些国外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政策的出发点进行分析时,把它界定为毛泽东夺取政治权力的重要政策,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国外某些学者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分析时,他们以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和毛泽东著作的真实性的方式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解构,企图否定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身份和地位,以此来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近现代革命历程。
三、小结
毛泽东思想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国外学者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巨大贡献,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但是由于地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存在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国外学界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不同之处,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否定党的领袖人物来攻击批判社会主义道路。批判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正确认识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方面。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研究倾向,既有一定的政治原因,也有一定的文化和地域原因。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关于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国外学者或通过否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地位,来否定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地位和伟大贡献,或通过割裂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否定中国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毛泽东思想与列宁、斯大林思想的关系问题方面,国外学者或把毛泽东思想看作列宁、斯大林思想的附庸,把中国归入对抗性的阵营,或把毛泽东思想中出现的问题扩大化,用苏联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来影射毛泽东思想中的问题;还有国外学者以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原创性为契机,来压制毛泽东思想的国际影响力;在毛泽东思想中工人与农民的关系问题等方面,国外学者往往片面地看到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却未分析毛泽东提出的发展重工业、重视工人阶级领导权的问题。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着歪曲化的评价,缺乏历史性研究的客观态度。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既存在着研究方法论和研究史料的问题,也存在着研究立场的问题。有些国外学者的研究存在着缺乏历史性看问题的方式,他们未置身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评价,以后人的观点苛责前人的政策;也有些西方学者缺乏辩证性分析问题的方法,以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评价毛泽东思想,用空泛的政治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毛泽东思想,缺乏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研究;也有些西方学者的研究缺乏完整的史料支撑,片面截取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负面评价的史料来支撑他们的观点,以偏概全地来看待历史人物,缺乏客观地研究立场,以致出现了研究视角的偏激性和错位性。毛泽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在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过程中,政治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无论是西方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诋毁,还是苏联方面对毛泽东思想的责难,政治因素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由于毛泽东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和重要地位,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总是存在着各种声音。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对于促进毛泽东思想的海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国外学者的毛泽东思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影响对毛泽东思想进行客观评价的不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责难有着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分析政治因素、学术认识问题等因素在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影响作用,对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有助于国外学术界树立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视角,也可以间接回击国内学界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促进国际社会正确地看待中国的领袖人物和中国的近现代历史。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Karl A. Wittfogel. "Legend of Maoism,The DebateO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J]. The China Quarterly,1960, (1).
[4]许全兴.为毛泽东《矛盾论》辩诬——对《〈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原创吗?》的回应[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陈铭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Thomas P. Bernstein. "Mao Zedong and the Fam-ine of 1959 - 1960: A Study in Wilfulness" [J].The ChinaQuarterly, 2006, (186).

2018年 第六期

2018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基础”课教学加强法治观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增长点——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变化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新探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
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辨析——基于共词分析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