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朱颖原 权立枝
【摘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出有效、生动、易于学生接受的可行性路径,我们称之为“三三三”制,即教学设计理念,突出“三个点”:充分展示课堂的“亮点”、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深度关怀学生的“疑点”;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个结合”:专题讲授与知识系统梳理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余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设计,弘扬“三气”:教师讲课有底气、教学内容接地气、课堂教学讲正气。通过“三三三”制的几轮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和针对性,卓有成效地提升了教学实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朱颖原,法学博士,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权立枝,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京),2018.2.138~1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突出三个点体现三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设计研究”(项目批准号:JS2014005)、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认真讲好高校思政理论每一门课,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成为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重中之重的课题。而一门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需要精心设计、全盘思考、整体布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具有理论性强、概念范畴多等特点,在教学中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抽象的理论文字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语言,把枯燥的概念变为鲜活的实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而这一过程的实现都取决于对课程进行很好的打造和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突出“三个点”
教学实践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学理念的更新具有提纲挈领、统领全局的功效。在“原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三个点”,即充分展示教师的“亮点”、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深度关怀学生的“疑点”。
第一,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亮点”,增强“原理”的吸引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的魅力在于,同一门课程,同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能够各有其风采而得其精彩。由于教师的知识背景、人生阅历和认知程度不同,每一个人所展示的亮点也是不同的。有的教师具有广博的人文学科背景,而有的教师则是理工科出身。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简单地要求整齐划一,更不能“一刀切”要求所谓统一的教案、统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该调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知识专长,既可以用“诗意”的语言去解读哲学的范畴,也可以用逻辑的思辨去诠释哲学的原理。“功夫在课外”,教师要不断学习、细心揣摩,对每一节课进行精心设计,制造课堂教学的一个又一个的“出彩点”,使每一堂课都有“亮点”,这些“亮点”如珍珠般地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在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文学素养、历史知识储备等特点,不断地探索适合理工科学生的教学方式,即“哲学的诗意化”,就是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础上,选取和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传统经典文献、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的知识性、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辨能力。例如,在讲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时,我们会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就在课堂一开始,针对当时下着淅淅沥沥小雨的情景提出问题:“秋天来了,怎样看待秋天?”学生思考和回答之后总结道:“秋心为愁。”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眼中,秋天是肃杀凄凉、惆怅满怀的象征。如李清照的秋天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们感受到的是寂寞、萧瑟、忧愁。杜甫眼里的秋天是:“边秋一雁声,戍鼓断人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面对战争带来的国破家亡、骨肉离散,诗人忧国忧民、焦虑不安;但也有诗人反其道而行,对秋天热情讴歌和赞美,如刘禹锡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豪迈和乐观,给秋天打上一抹明亮的色彩。更胜一筹的是在伟人领袖毛泽东的笔下:“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样的激情、乐观、积极,将秋日写得淋漓尽致。接着再度提出问题:“同样是面对秋天,为什么不同诗人笔下各有千秋?”答案在于,不仅秋天有其多样性,更在于诗人有其多彩性,事物有其多面性,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由此,引出课题。学生跟着这样的思路,不知不觉地进入所讲授的内容。再比如,讲到运动变化发展,为了说清这几个范畴之间的差别,其中机械位移,我们引用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以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些诗句,阐明了事物运动中的机械位移。人生易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揭示每一个人在岁月中不知不觉的变化;毛泽东在《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两首词中指出:“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揭示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带来的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才是真正的发展。而中国社会的发展依靠我们党领导人民,依靠“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壮志凌云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实干和创造。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顺手拈来,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个的“亮点”,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优美丰富的语言,严谨缜密的逻辑,完整系统的框架,构筑了“原理”教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在诗意感性的基础上,以哲学理性、逻辑思辨,梳理范畴之间辩证关系、各个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辩证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思辨方法。
第二,密切关注社会的“热点”,提高“原理”的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在现实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而孤立存在。“原理”课教学中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关心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去分析和探讨这些热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事物的能力。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应该立即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关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将其融入第一章第二节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第三章第一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和第二节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教学内容。再比如,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可以将其融入第二章第二节中“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部分。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将其在第三章第二节的“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加以讲授分析。
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对社会热点、网络舆情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必须适时地加以剖析。例如,自媒体时代如何保持认识的客观性,如何分析社会进步与社会各类问题,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怎样认识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固化中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企业利润的区别,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等等。将这些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所讲的原理,引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加以分析和解读。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讨论,一下子拉近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求和思考的热情。
第三,深度关注学生的“疑点”,提升“原理”的亲和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思想、鲜活生动的生命个体,都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存在各式各样的困惑。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关心学生思想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引导。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向教师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从而接受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意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当学生感到理论的学习是必要而有意义的时候,他们就会觉得学习并不枯燥,而是就在生活之中,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提问、主动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自己生活、学习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等中遇到的困惑,正确地解决矛盾、处理问题;运用质量互变原理,克服自身在学习中见异思迁的问题,学习持之以恒地做事,看到积累的伟大力量,并获得阶段性成功;学会辩证的否定观,正确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得失功过,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学会更宽容、更理性地处理各种事情;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唯物史观,看到人民的力量和创造力,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政治经济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等等。当学生在理论的引导下,将“原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理论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觉学习的动力,这将成为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突破点。
二、教学内容设计,体现“三个结合”
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三个结合”,即专题讲授与知识系统梳理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余指导相结合。
第一,专题讲授与知识系统梳理相结合。
“原理”课具有“二多一少”的特点,概念多、原理多、课时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如果将每一个原理和知识点都讲到、讲透,必然课时不够,但如果只讲重要的原理,又必然会遗漏许多知识点。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力求摸索出两全的办法,就是将知识系统梳理与专题讲授相结合。每一章开始时,先将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和框架梳理出来,绘制知识框架结构图,突出强调本章具有几个重要的理论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系统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难点疑点问题,组织专题教学。
专题设计包括十六讲,即第一讲,走近马克思——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第二讲,开启智慧之门——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第三讲,神奇物质世界——世界的物质性;第四讲,辩证法的魅力——世界的联系与发展;第五讲,矛盾伴你成长——对立统一规律;第六讲,积跬步至千里——质量互变规律;第七讲,认识从何而来——实践与认识;第八讲,探究真理之路——真理与价值;第九讲,解读历史社会——历史观与社会发展规律;第十讲,社会发展动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哲学解析;第十一讲,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第十二讲,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理论;第十三讲,资本主义之谜——剩余价值理论;第十四讲,资本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第十五讲,社会主义之路——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十六讲,崇高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理论讲授环节,尽可能地使用多元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先提出问题,循循善诱、由浅入深,通过设置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到答疑解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案例教学是许多课程通用的方法,但在应用的过程中如果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忽略了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为原理服务。在教学实践环节,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已经通过分工合作编写了15万字的教学案例。
在注重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探索实践环节的教学。“原理”教学计划总学时为48,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课堂教学学时为32,占总学时的2/3,分为16讲,每讲2学时;实践教学学时为16,占总学时的1/3。为此编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手册,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求完成研读报告、微视频制作、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经典研读。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使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价值意义,有助于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导论的课堂教学中,列出研读书目,教师进行原著导读。同学们阅读原著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1500字以上的研读报告。
第二部分,精彩瞬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过程中,同学们分成活动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在校园内外展开调查,结合自身实践案例,制作时长5分钟的微视频以说明某一哲学原理,在最后一次课堂上进行播放展示,选出优秀微视频。制作微视频使同学们学以致用,更为直观地表达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调研报告。结合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社会现实问题,设计调研选题,同学们从若干实践选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研,并撰写1000字以上的调研报告。通过实证调研,使同学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现实,更直观地理解社会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课堂教学与课余指导相结合。
在对教学时数重新分配之后,改变了过去那种“下课铃一响,老师走人、学生散去,学生和老师两不见”的习惯。为了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手册,需要通过集中辅导、单独辅导、网络教学平台、电话交流、短信、邮件、微信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实践使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尤其是了解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在受到教育的同时,提高认知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教学方式和教学时数的调整,考试方式也进行适当调整,课程成绩为百分制,由实践教学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实践教学占40%,研读报告、视频制作、调研报告、学习表现,各占10%。同学们认真完成《实践手册》各部分内容获得相应的成绩;期末考试采取全校统考、闭卷考试的形式,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60%。这样改革的目的是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察和跟踪,更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参与度,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弘扬“三气”
基于教学理念的创新对“原理”课进行深入的教学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弘扬“三气”,即教师讲课有底气、教学内容接地气、教学过程讲正气,充分使得“原理”课堂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渠道和阵地。
第一,教师上课有底气,体现专业自信。
教师上课的底气来自内心对教学内容的熟稔、对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对课堂的驾驭和掌控。其一,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内容,对教材了如指掌,甚至哪个教学内容在教科书第几页都烂熟于心。对教学内容的熟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自信,更进一步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做到挥洒自如、进退有度、游刃有余。其二,善于概括和总结。针对理工科学生的特点,我们把每一部分内容都用若干数字来概括,如唯物论,提炼为“三观一原理一启示”:“三观”即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一原理”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启示”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辩证法总结为“两特征三规律五范畴”:“两个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三条基本规律”是指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基本范畴”包括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认识论凝练为“四论”,即认识的本质论、规律论、目的论、方法论。唯物史观总结为“一问题两矛盾两规律三结构三动力一主体”:“一个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两对主要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以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的三大结构”指政治、经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三大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最后落脚在“一个历史主体”,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章政治经济学总结为“两论两规律”。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以及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这样的数字提炼虽然难免流于机械化和教条化,但在教学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条理清晰的作用,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因而也深受理工科学生的欢迎。
第二,教学内容接地气,提升课堂魅力。
教学内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材施教。其一,对网络现象的引导分析。在信息爆炸、自媒体时代,不回避网络问题。比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于欢案”“罗一笑事件”“江歌案”等,关注事态的进展,分析其中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再比如,对于像“白富美”“高富帅”这一类的网络热词,教学中我们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白富美”等不过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未必反映事物的本质,要认识事物的真谛就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比如,同学们困惑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在课堂上分析事物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提出怎样让友谊的小船驶向快乐的彼岸的建议。其二,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不回避,并用相关原理加以解读。比如,针对人生的机遇,在讲到“时间的一维性”、范畴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机遇从来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任何看似偶然的机遇、偶然的现象,其背后都包含着必然性。要抓住机遇,往往需要做长期的准备和积淀,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认识到事物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再比如,被年轻人倍加推崇的“一见钟情”“美丽的邂逅”,恰恰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经过认识的多次反复,经过实践的检验,经受时间的考验,经历困难甚至坎坷,才能收获真正的爱情。其三,对时尚现象加以解读。年轻人对一些时髦现象往往不加思索地追捧。例如,针对“月光族”“月欠族”信用卡透支以及校园网贷等现象,在讲授政治经济学“货币的产生、职能”部分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认识货币的本质,明确信用卡、校园网贷是货币的支付手段,不改变货币的本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消费,并强调诚实守信,重视自己的信用积累。
第三,教学过程讲正气,传播正能量。
在教学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讲正气、传递正能量。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社会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社会风气等,要做到不回避、不掩饰,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如针对学生提出的“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现象,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但同时深入反问一句:“仓廪实一定知礼节吗?衣食足一定知荣辱吗?”从中引出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强调倡导先进文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再比如,针对近几年出现的抹黑历史、抹黑英雄的一些事件,坚持用事实材料说话、用历史资料论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多方面、多视角,把人物和事件放在其发生的时代背景之中加以分析。随着教师立场鲜明、观点明确、思想端正、义正词严而又生动鲜活地对历史事件、杰出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自然引导青年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英雄观。
本文以我们自己编撰的、全校大二年级学生人手一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手册的开篇之语作为总结:“同学们,来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起感受理论的魅力,一起享受成长的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认真研读理论、积极投身实践,理论课程将更加生动鲜活,理性之光将更加璀璨绚丽。让理论之花在实践的大地上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 09(1).
[2]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35 -45.
[3]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4-8.
[4]张雷声.从世界观、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4):38 - 44.
[5]袁久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教学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6 (12):62 - 67.
[6]蒋兆雷.基于提升学生兴趣与认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19 - 122.

2018年 第六期

2018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基础”课教学加强法治观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增长点——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变化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新探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
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辨析——基于共词分析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