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陈艳飞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基于强大的主体人格产生的感召力、基于扎实的理论学识产生的说服力、基于有效的传授过程产生的亲近力。它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和一团和气,而是有其内在的边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课堂向课下的有效延伸,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陈艳飞,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原文出处】《北京教育》:德育版,2018.7/8.51~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工业大学“内涵发展—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由各个构成要素同向协力生成的结果状态和整体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要素中,教育者是实施主体,对其他要素起着联结和调控的作用,是最为根本的能动要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亲和力具有关键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内涵解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具有的主动趋近,并积极悦纳和内心认可的一种感召力、说服力、亲近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基于强大的主体人格产生的感召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性格、能力、品德、气质等特质熔铸而成,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师德、积极的个性特点、平和宽容的情绪心境等会转化为一种强大的教育磁场和和谐相容的心理氛围,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基于扎实的理论学识产生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讲话时强调:“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3]教师广博的学识、聪敏的才智,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基础在于发挥理论的说服力,通过透彻的理论引发学生的所思所感,进而使其亲近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理论学识形成的说服力,一方面,体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固有的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所蕴含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体现为教师基于对社会现实和学生诉求敏锐捕捉,并创造性地运用理论加以科学阐释和有效回应所形成的说服力。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基于有效的传授过程产生的亲近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授理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教师的亲和力离不开传授过程。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话语等进行匹配和优化形成的亲近力。例如,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的情感交流互动、基于教育对象内在要求精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话语体系组织教学语言、对学生心理感受和需求的时时关注和对教学活动的持续优化,等等。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不是对教育对象无原则的妥协和一团和气,而是有其内在的边界。这是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教育者处于支配和主导作用,调控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承担着培养教育对象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对象成长发展中的“朋友”,也是其“指引者”“帮助者”。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不能以一味顺应或迎合学生为代价。正如孔子所言:“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要坚守政治底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严格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不能为取悦学生和迎合学生的“猎奇”心理,而调侃主流价值、模糊是非界限,甚至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反动言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在任何时候都要以“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5]为前提。二是不越师德红线。师德规范是教师的基本行为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不能违背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高校教师师德行为划出了七条红线,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基本的行为遵循。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彰显和提升亲和力的过程中,必须明确“边界意识”,坚守政治底线、不越师德红线。
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亲和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各个要素亲和力的彰显。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多要素的亲和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是提升亲和力的关键。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特定社会阶级的代言人,代表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发展要求。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而且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5]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范畴,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与其他要素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最具能动的显性力量,对其他要素发挥着组织和协调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地运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载体等要素,引导和提升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过程。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者发挥作用的特点和效果来看,它具有潜隐性和持久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一种非权力影响力,它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身示范、身体力行,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能够通过自身魅力的彰显对教育对象产生榜样带动作用,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动机,使其产生模仿、从众行为,进而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稳固行为习惯。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亲和力相互作用的关节点,发挥着整合、转换、彰显的功能。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形成不是单个要素的亲和力简单组合的过程,而是彼此有机协调、同向发力的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要素的亲和力进行整合。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认知特点、接受偏好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进行有效转换,使其为教育对象所接受。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例,它客观地呈现出一系列的知识点,但要想为教育对象认同离不开教师结合学生的诉求对其进行创造性阐释,赋予其温度。正如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指出:“课程必须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但对于成长中的植物和孩子的心灵来说,温暖才是最重要的”[7]。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集中体现。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认可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亲和力来感受并作出评价的。在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散发的亲和力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产生亲近感和悦纳感。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着力点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要始终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课堂向课下的有效延伸。
首先,以教育对象为中心。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作用对象和评判主体,对教育对象的准确把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对于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主要是基于其对自身需求的满足。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就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精准把握并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它表明教育对象需要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以教育对象为中心,关注教育对象多方面、多层次的新需要,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所惑”。在精准把握教育对象需要的基础上,做到精准供给,给予其精细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满足,增强教育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历史的实践的交往的主体,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以情动人,发挥情感的力量。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和有效的黏合剂,“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8]。它能够通过营造“情感磁场”迅速地消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使教育者的知识传授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充盈着生动的情感交流、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的过程。二是要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同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9],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还应立足学生的角度注重换位思考,根据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话语表达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实现与学生的思维同构和话语同构。三是要注重师生间的对话,引发学生的接纳心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启发、鼓励、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使知识学习成为有意义的体验过程和分享过程;通过对教学内容个性化的诠释,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使其产生积极的接纳心向。
再次,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迁和学生群体特点的巨大变化,教师单凭热情和经验是难以有效地提升亲和力的。它有赖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有效把握和自觉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0]。具体来说,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要做到自觉遵循以下教育教学规律:一是施教规律。“所谓施教规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围绕教育者而发生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11]它要求教育者要坚持因材施教和按需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发展诉求匹配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亲和力的发挥做到有的放矢;把握言传身教的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通过“言传”,更注重“身教”,在师生互动中彰显自身的亲和力。二是接受规律。是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认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重要判断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根据学生的接受动机、接受特点、接受方式、接受规律等,选取亲和力彰显的着力点。
最后,实现课堂向课下的有效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悦纳,但它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需要实现课堂向课下的有效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要通过课下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及时把握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动态,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可以通过午餐会、座谈会等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或借助邮件、QQ、微信、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等,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困惑所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日常教育一线,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学生宿舍进行交流谈心、开展丰富的娱乐活动、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如定期召开双方的情况交流会等,建立起稳固的交流和协调机制,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多方面信息,强化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 -12- 09(1).
[2]默梵.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4:61.
[3]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EB/OL].(2014 -9 - 1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4]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 10 - 28 (1).
[6]列宁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9.
[7]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M].长沙:岳麓书社,2008:39.
[8]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32.
[11]葛晨光.遵循教育规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2018年 第六期

2018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基础”课教学加强法治观教育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难点问题研究的增长点——以新教材第五、六章的变化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内涵新探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中的“三三三”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性思考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
探索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模式
厚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考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兼论“2018新方案”基本要求的落实落细
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路径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
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论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普世价值思潮研究现状及其趋势辨析——基于共词分析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回应与理论功能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旨归
改革开放4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