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比较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01-17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未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研究,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于1月12日共同主办“比较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郑水泉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讨和交流,来自首都高校的60余位师生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宋友文副教授主持,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所长邱吉教授作会议总结。
 
郑水泉教授在致辞中充分肯定研讨会的主题抓住了当前思想界理论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他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优势以及在新时代肩负的历史使命,梳理了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二十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在比较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展开系统深入研究,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与发展。
王易教授用“缅怀、传承、发展”三个词表达了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一是缅怀我国的著名的伦理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许启贤先生,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正是在许老师的领导和参与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二是传承学者们塑造的良好风气和潜心治学精神;三是在前辈学者的引领下,集聚更多的青年才俊,培养更多的青年学子,把事业发扬光大。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吴潜涛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深情回顾了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成立的背景以及在中日友好交流方面的开拓和贡献。他生动阐释了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的研究定位、育人功能和时代担当,强调要在比较中坚定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为世界文明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崔新建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内涵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规范教育的有机统一。他从情感、理性、信念三个层次探讨了在当今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国际环境下,如何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带头人刘建军教授以“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为题,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的五种表述,从素质构成上、精神状态上、使命担当上阐释了把握时代新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教授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理论出发,从拓展历史视野、寻求规律自觉、完成学科使命、实现理念创新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在比较文明的理论视野下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的生长点。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李文苓编审从一个资深编辑的视角探讨了当前学术界比较文明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对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杂志副主编郑端编审从提高杂志学术品味和论文质量的角度谈了如何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在比较文明的视域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教授以传媒为例,就跨文化视域下如何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发挥传媒的作用作了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文娟教授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题,分析了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启示。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基礼分享了对比较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反思。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智从跨文明、跨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人的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杨子强畅谈了参与比较文明理论学术研讨会的体会。
邱吉教授用“缅怀、使命、期待”三个词总结了本次会议研讨的内容,表示要以研究所被授予校级优秀研究机构为新的起点,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从更宽广的比较文明的视角开展更深入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在学术交流和互动中实现文明互鉴,贡献更多优秀的学术成果。
宋友文副教授表示,为弘扬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优良学术传统,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所将继续打造“比较文明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等品牌活动。
据悉,学校曾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别于1991年、1997年成立了“比较文明理论研究所”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两个研究机构,旨在深化跨文明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两所成立二十多年以来,在世界文明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外德育思想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