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中共党史与党建

周恩来的乡情

2019-03-07     来源: 党的文献     作者: 秦九凤

周恩来说过,“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他同许许多多爱国者一样,挚爱自己的家乡。在他的感情世界里,爱家乡与爱祖国、爱人民是融合在一起的。
周恩来生于“百日维新”失败的那年。他的诞生地淮安因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在地,即便到了晚清,仍设有漕运总督部院、淮安府和山阳县三级行政管理机构,加之交通便利和繁盛数百年的盐业、造船业等,还保持着最后的一点落日余晖。
诚如周恩来离淮后记述的,“淮阴古之名郡,扼江北之要冲,清时海禁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
这是周恩来青年时期对故乡淮安的认识,也是他较早对故乡的评述。其“回首旧时风景,不觉物换星移,即幼闻一、二故事,亦多恍惚”,“录之以见民风之异也”,则是周恩来以文字形式表露出来的乡思。
可以看出,他对养育自己的那片故土,一直怀着深深的眷念。建国前为革命奔忙时是这样,建后为国事操劳时也是如此。
1938年6月在广西桂林东江镇小学遇上淮安旅行团时,他深情地说:“家乡出现了你们这支抗日儿童团体,我很高兴,希望你们努力工作。”
1946年5月初,周恩来率中央代表团从重庆抵达南京。南京与淮安相距较近,加之在南京也容易遇上淮安、淮阴一带的亲友,这自然要唤起周恩来的思乡之情。但是,为了党的利益,他终于“过家门而不入”。
周恩来后来回忆说:“1946年5月,我从重庆到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只有300多华里,我很想回去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的两个母亲的坟……”。
“可是经过我再三考虑,我没有回淮安。当时我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那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我们的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都在淮安。我去淮安,不仅要增加他们接待上的困难,还可能暴露一些国民党原来不知道的东西;第二是我们周、万两家在淮安有许多亲戚朋友,我在那时回去,亲朋们免不了要去看我,他们很可能因为有了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上的土改带来麻烦;第三是淮安当时虽已是解放区,但是根据我经常同国民党要人和蒋介石的多次谈判,我得出结论是,蒋介石肯定还要打内战。而内战一爆发,地处南京北侧的淮安将很快要被蒋军占领。这样,我去淮安会见的一些亲友和群众就必然会遭到国民党的报复。”
1952年他见到上海人民淮剧团的淮安籍演员筱文艳时,深情地说:“我老家在淮安城里,也几十年没有回去了。你如有机会回去,代我问乡亲们好。”
家乡在他离开后的几十年里,可谓度尽劫波,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翻身解放。周恩来的问候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也包含着一种深深的慰藉。
在后来那些经历过许多曲折的年月里,国家和人民的日子有时很艰难。周恩来作为国家的“大总管”,心情是沉重的。但他的身份又不能允许他象常人那样随意表白。在遇上故乡人时他会坦率地说上几句。
有一次,周恩来接见淮安县委副书记颜太发,关切地问了故乡的许多情况后,叮嘱说:“一定要动员群众多养猪,猪养多了,群众生活改善得也更快些。”他关怀着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也惦记着故乡人民的柴、米、油、盐。
1959年元月的一天,周恩来从广州飞回北京。当飞机快临淮安上空时,由于天气晴朗,他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不顾飞机飞行中的颠晃走向驾驶舱。
在舱门口他对正在全神贯注驾机的机长袁桃园说:“小袁,快临淮安上空了吧?能不能降低一下飞机的高度和飞行速度,让我看一看淮安?”袁桃园说:“可以。总理,坐下吧。”
这时副驾驶从座位上站起来让周恩来坐到副驾驶座上。飞机低飞、低速,周恩来深情地俯瞰淮安城。那如玉带似的文渠,那高耸的文通塔和镇淮楼等都历历在目。
尽管速度很慢,但是飞机还是很快飞越了淮安上空。袁桃园转过脸来问:“总理,要不要再盘旋一周,让您再看一下?”
周总理摇了摇头:“不用了,那又得多浪费汽油了。”说毕他站了起来走回座舱。卫士长成元功扶着他回到座位,见他剑眉紧锁,沉思良久。
1965年春节前,周恩来的胞弟周恩寿得悉总理要处理掉淮安祖坟。他十四岁离开淮安,和哥哥一样再也没有回去过一趟,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以后,故土之情日甚一日。
可是他多次提出回淮安的要求,当总理的哥哥都没有应允。这次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利用一次和哥哥见面的机会说:“哥,这次您要处理淮安老家的祖坟就让我回去吧,十嫂的思想工作我一定能做得好。”
周恩来一听开始很高兴,可是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却说:“不行!”“为什么?”周恩寿思乡心切,不服气地追问一句。
周恩来转过脸,看着弟弟说:“你的身份不同,是周恩来的弟弟,你回去后省里、县里都要接待你,既影响人家工作,又要造成浪费。”
周恩寿不好说什么了。停了一下,周恩来说:“还是等在西安的尔萃回去办吧,他母亲在淮安,是探家,不会惊动地方领导。”
就这样,周恩来将平毁淮安祖坟的事作为一项特殊任务交给了侄儿周尔萃,而终于没有让弟弟周恩寿回淮安处理。
在这里,他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严格要求亲属也象他自己一样去做。这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出访回国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偶然碰上淮安支边青年李正兰。他握着李正兰的手问长问短,亲切地叫他“老乡”。
他说:“新疆和江苏都是好地方”,“你看石河子的天和我们淮安的天不都是一样的蓝吗?”
他的话极富情感和人情味又富哲理,鼓励着年轻人爱故乡、爱边疆、爱祖国。周恩来这种崇高无私的乡情,成为他高贵品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