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

2021-10-0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 李俊文 李秀伟

2021年9月26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近3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哲学》主编冯颜利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王立胜研究员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分别致辞。
王立胜致辞并作了题为《历史观重构:中共党史的民族复兴叙事》的发言。他指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事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革命史的叙事方式,另一种是现代化史的叙事方式,“七一”重要讲话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置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历史背景之中,采用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现代化史叙事方式,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阶段。这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意义在于:一是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题和历史任务的表述更加明确,从历史观的角度看,它把过去的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高度统一起来了。二是表明中国共产党不是外在于历史的一种政治存在,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实践逻辑的历史选择。三是汲取了近几年党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郝立新致辞并作了题为《对如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的发言。他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第二是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两个结合”,必须在四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第二,要在调查研究、认清世情国情党情上下功夫。第三,要在提炼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第四,要在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之问上下功夫。做到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第一时段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素华研究员主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梁树发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发言。他从“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能仅仅从理论的方面来理解,一定要联系实践的方面,既要有中国自己的视野,又要有向外的世界视野。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丰子义作了题为《中国发展经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言。他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加强中国经验的总结。这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条重要途径。经验之所以为经验在于,经验中所包含着共通性或普遍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可借鉴性。把经验提升到理论,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经验,同时可以促进理论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中国改革和发展既创造了中国奇迹又创造了中国经验。对中国经验加以总结,重要的是突出对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经验的总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作了题为《为什么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发言。他指出,强调“两个结合”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哲学逻辑。理论逻辑主要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以指导实践、改变现实的理论,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世界观、方法论。实践逻辑主要在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启迪我们必须注重“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强调走自己的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哲学逻辑主要在于:注重普遍同特殊相结合、一般同个别相结合;注重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结合,这也是辩证法的精髓。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系魏小萍研究员作了题为《建党百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与成就》的发言。她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在时间上要早于建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式接受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不断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过程。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邱守娟研究员作了题为《〈实践论〉〈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的发言。她指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了巨大作用,是因为实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反对教条主义斗争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中有三点重要启示:第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而不是照搬某些个别结论;第三,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第二时段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周丹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世界哲学》主编冯颜利研究员作了题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贡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发言。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首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的百年。其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最后,面向未来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能为思考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什么?》的发言。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是毕生致力于资本批判和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探索的思想家,他们创立的“新哲学”体现的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思维方式。中国哲学成长、成熟于农业文明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可以理解为是马克思的“新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融合和重新建构的过程。从三个方面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第一,理解世界的新唯物主义态度。第二,不崇拜任何东西、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第三,从世界总体格局中看待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动态》主编单继刚研究员作了题为《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必然性》的发言。他从“命题的必然性源于对大革命失败的反思”“命题的必然性源于为新民主主义论奠定合法性基础的需要”“命题的必然性源于对日本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反抗”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它。也是“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体体现。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教授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自觉》为题作了发言。他指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标识性概念之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背景下,全人类广泛认同和践行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它具有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同时,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共建共享的价值体系,关注的是正在生成中的人类整体性利益和各民族利益的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意义在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基础,为变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价值引领,为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价值核心,为打破西方话语垄断和消解其话语霸权提供价值立场。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副主编、马克思主义学院侯衍社教授作了题为《从探索经验到把握规律: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的发言。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人民在探索和推进现代化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引领机制、通过改革开放发挥社会基本矛盾根本作用的动力机制、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的主体机制、牢牢抓好经济基础的支撑机制、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协调机制,以及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形成了推进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经验系统,标志着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主任李俊文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内涵解读》的报告。她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实践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同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中国开始就以其哲学的实践本性成为“改变中国”的理论武器,在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代重任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百年历史不可绕开的两个基本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作了题为《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言。他认为,在新时代条件下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文化主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传承创新发展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以文化传承涵养文化创新,以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传承,以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不断构建容纳传统精华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世界哲学》编辑部主任洪军研究员主持。
单继刚作总结发言,他把与会学者讨论问题的方式概括为“两个面向”:一个是“历史面向”,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形成条件,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阐发;另一个是“未来面向”,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对如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