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资讯平台 > 学术研讨

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2022-12-2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马院

2022年12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明德书院院长郝立新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军教授、陈家刚教授出席论坛,校内外三百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岩老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王易教授致辞。王易教授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向本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积极支持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子表示衷心感谢。在谈到本届论坛的主题时,王易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具有民族意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凝聚着全党智慧,闪烁着真理的光辉。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从理论的高度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这也更加凸显了思想问题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学者需要把这个问题揣摩好、研究透、揭示清,担负起历史交付于我们这一代学者的责任。最后,王易教授建议大家在发言和讨论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历史与未来、理论和实践以及中国和世界这三对重要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宣读论坛获奖论文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围绕“如何深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研究”作主旨报告。秦宣教授首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地位,同时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份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下一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离不开对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理上的阐释、学术上的表达和大众化的传播。基于这一背景,秦宣教授提出了从七个方面来深化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研究:第一,加强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研究;第二,加强对新时代十年的伟大社会变革研究;第三,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的研究;第四,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蕴藏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第五,加强对两个结合的研究;第六,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第七,加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的研究。最后,秦宣教授勉励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要夯实理论基础,切实提高研究本领,不断深入学术学理层面进行阐释,不断推动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的学术表达和大众化传播。
在优秀论文报告与专家点评环节,八位优秀论文的获得者分为四组进行论文报告,四位专家老师分别进行点评。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娜以《论“两制并存”格局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定向》为题,从跟跑之路、并跑之路、领跑之路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并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必将主导世界历史的不可逆转趋势,既要清醒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也要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新特征,在“两制并存”的世界格局下开拓超越资本逻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北京大学博士生程天民以《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问题探讨的现实启示——基于对〈申报月刊〉“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号”特辑的评述》为题,简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问题探讨的背景、主张,并通过分析其历史价值和历史局限,为新时代新征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历史参照和理论助益。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军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在肯定两篇论文的选题富含特色、角度新颖,具备历史视野、现实视野的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他建议同学们在写作时选题要更加严谨、语言表述要更加准确、文章重点要更加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郭蕊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干部工作的“常”与“变”》为题,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外干部工作的历史沿革、坚守原则和变革发展,她指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外干部工作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政治上信任、在学习上引导、在工作上使用、在生活上爱护党外干部,使得党外干部工作取得了可贵的建设成果。
复旦大学硕士生骆良虎以《嵌入与靠近:执政党与非公企业的互动逻辑——基于S公司非公党建的个案考察》为题,聚焦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非公企业的领导”的问题,以嵌入视角进行个案分析,强调通过多维嵌入的方式,实现政党对非公企业的有效引导,确保非公企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家刚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在肯定两篇论文的选题具有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均衡、论述详实的同时,也指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以问题为导向,除了系统梳理历史材料,还要探讨背后的逻辑关系、因果机制,要善于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在理论探索中发现问题,在矛盾中发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运用学术语言规范表达。
吉林大学硕士生曲秀玲作了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空间载体的实体挖掘与虚拟建设》的报告。她指出民主的实践需要空间载体,强调要在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空间载体的多样化,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空间载体虚实融合的合力效应,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不断优化并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空间载体的实体挖掘与虚拟建设。
浙江大学博士生苏悦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胸怀天下观探析(1921-1927)》的报告。他指出“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从形成背景、系统体现、历史影响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的胸怀天下观。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立新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两篇论文视角独特、结构布局合理、历史文献充实,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论文修改意见。他指出研究视角要从学术梳理、现实关照角度加以论证,研究问题还要进一步聚焦以增强说服力,同时部分概念有待进一步厘清。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向南以《马克思“抽象与具体”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为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视域下对“抽象和具体”辩证法多维阐释之间的“悖谬”,并提出适当将阐释坐标向康德式先验逻辑进行移动,以范畴的先验演绎作为阐释的关键中介,进而分两个层次对“抽象和具体”辩证法与先验演绎进行比对阐释。
南开大学硕士生孙涛以《掠夺与窃取:时间正义维度下的资本主义探析》为题,阐述了时间结构视域中的时间正义问题、马克思经典文本中资本家对无产阶级自由时间的掠夺以及平台资本主义时期资本家对无产阶级自由时间的窃取,强调通过唤醒主体意识来重获自由时间掌控权,通过法制阻遏数字平台资本无序扩张。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郗戈教授对两位同学的优秀论文给予点评。他肯定了两篇论文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给出了文章的修改意见。他指出要注重对研究问题正当性的说明,同时进一步精确文章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强调运用基础理论解读现实问题时理论中介的重要性。
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使与会同学受益匪浅,第五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主论坛到此圆满结束。
当天下午,五个分论坛分别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高质量发展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党的建设与自我革命”开展研讨。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筹办的重要学术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五届。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青年学子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术水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一贯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尊崇学术的优良传统,为推动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意识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

版权所有 © 2016 - 2025 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0536  京ICP备10054422号-1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