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运动过程,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思想逻辑。
首先,吸收与内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起点。所谓吸收,就是理论主体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优秀成果,经过历史检验的实践经验,为开展理论创新奠定正确方向和知识积累。所谓内化,就是理论主体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内化为自身的世界观、方法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将学习而得的各种优秀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要素,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结合与转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所谓结合,就是在吸收内化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及其经验相结合,同中国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现实实践的良性互动。所谓转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带有中国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理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理论建构。
再次,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走向。所谓突破,就是突破已经不适应当代实际要求的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带有时代局限性和空间局限性的个别观点。所谓创新,就是要在坚持基本原理和结合转化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推动实践和理论上的新创造,提出新的思想观点、概念论断、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