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胡卫红
【摘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要求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要求,通过编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先行尝试和有益探索,在内容结构、体例模块、版面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处理好编写团队、资源版权、内容审核、技术平台等几个重要问题,是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内容审核;资源建设;平台支撑
【作者简介】胡卫红,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教育出版事业部(北京  100029)。
【原文出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20.8.110~1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9年度重点委托项目(中宣局室发函[2019]20664号)的阶段性成果。
为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满足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材的新需要和新期待,通过改进教材呈现方式进一步提升教材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更好发挥教材在加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和直接指导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了高校思政课本科教材辅导用书,目前四本书已陆续出版。
2019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指出,要大力“组织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新形态教材”。[1]四本辅导用书的编写实际上正是对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必将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材的转型升级、品质提升,进而助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魅力和内在价值。
一、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材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日益深刻,对包括思政课教材在内的高校教材出版的转型升级和变革创新提出了挑战和要求。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第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催生了人们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传统教材的价值,以技术赋能推动传统教材的升级换代,构建融合发展下新形态教材的研发模式和创新模式。[2]从一般意义上讲,新形态教材是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一体化设计的新型教材,具有纸质教材体系完整、数字资源呈现多样等特点,并通过数字平台和二维码等网络技术、新颖的版式设计和内容编排,建立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的有机联系。[3]高校思政课教材一直以来主要出版的是传统的纸质教材,尽管其修订频率已经相对较高,但是它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信息的承载量等毕竟有限并难免滞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反映不能做到及时充分跟进和更新,这就有必要在原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技术手段,拓展数字资源,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形态思政课教材。
第二,适应大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必然要求。新一代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不断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移动化、碎片化、互动化、共享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以及视觉上的读图要求和短视频需求等都对传统的教材编写形式形成了冲击与挑战。思政课新形态教材与网络资源或数字课程等深度融合、互为促进而形成的与网络资源“关联、融合、嵌入”[4]的鲜明特征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三,增强理论魅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自身的理论魅力,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文化底蕴、学术韵味和实践价值。通过优化编写内容、改进编写形式、创新表达方式,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色彩有温度的思政课新形态教材无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在耳濡目染、润物无声的情境中内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
高校思政课教材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对传统教材的转型升级、资源融合既要积极创新同时也要慎重稳妥。因此,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以纸质教材体系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将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一体化建设,打造融合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教学内容的思政课教材辅导用书,就成为建设新形态思政课教材的先行尝试和有益探索。
编写高校思政课教材辅导用书,我们着重在新形态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第一,内容设计结构化。思政课教材在确保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清晰准确,逻辑结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基础上,有必要优化全篇文字铺陈的传统方式,更加注重知识条理的梳理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照应、引用的逻辑化展示。[5]为此我们对辅导用书总体上采用了主辅文形式,同时设计了各章的思维导图和框架结构图,对每章内容从整体上进行知识结构的把握和预览;在具体知识点讲授的主要行文中,穿插知识结构图来梳理展示某一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内涵、重大意义、时代价值等,从而使得理论讲授内容在整体中见局部,在宏观中现细节,体现了内容取舍的张弛有度。
第二,体例设计模块化。考虑辅导用书的整体风格,我们在体例设计上主要分为三大块:教学指南、专题讲义、拓展资源。根据每门课程教材的不同特点,还进行了细化的体例设计。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用书》主要设计了经典论述、延伸阅读、视频推荐、知识图示、学习思考等模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辅导用书》着重设计了名言金句、重点解析、结构图示、相关链接等模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用书》重点设计了授课导入、观点辨析、延伸阅读、本章小结等模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突出设计了名言、案例、释义、明辨、图说等模块。此外,还有教学目标、要点提示、思维导图、学时建议等模块,基本涵盖了教学环节的全要素。编写体例的模块化设计既丰富了编写内容,又改进了呈现形式,增加了阅读学习的深度和厚度。
第三,版式设计多样化。辅导用书打破传统的排版模式,在版面布置、结构体例、图片图表、字体颜色、视频链接等方面进行创新,以穿插正文或设置边栏的方式,将模块化的知识内容以及数字资源的标题设置在相关知识点前后,实现了以知识点为单元的纸质教材内容与数字资源的紧密关联和有效衔接。版式、字体、颜色的多样变化从视觉感官上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媒体资源的链接,形成了立体化、可视化、动态化的学习空间,从而延展了知识点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语言风格通俗化。辅导用书抓住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专题讲义的形式,探索从案例、故事、事例、问题入手,娓娓道来,循序渐进,语言力求准确、生动、接地气,讲授基本理论,讲好中国故事,在生动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
三、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体现了纸质教材与媒体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既涉及内容展示、形式表达,又关乎技术支撑、媒体呈现,因而离不开作者团队、编辑团队、技术团队以及资源提供方等各方建设团队的精诚合作、密切配合。经过一系列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高校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过程中有几个因素是需要全面统筹和重点考虑的。
第一,编写团队是基础。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水平深厚、学术功底扎实、文字表达精炼、几经教材编写历练的作者队伍是打造思政课精品教材的重要前提。编写队伍的组成事先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中,牵头人是重中之重。一个有立场明方向、有思路善决断、有权威能服人、有热情肯践行的牵头人“坐镇中军帐”,身体力行亲力亲为,有条不紊调度指挥,带领有着共同追求的团队协同推进,是保证教材编写任务顺利进行的人才基础。新形势下,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思政课新形态教材,还需要编写团队中具有熟知媒体资源、了解技术运用、善于内容转换、传递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亲身参与。可以说,高水平编写团队的组成是保证教材编写成功的一半。
第二,版权清晰是前提。新形态教材配套的资源从格式上说,大多有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从类型上看,可以包括课件、数字课程、试题库以及资源库等。这些内容资源,尤其是图片、视频等是有明确版权归属的,需要严格按照版权保护的相关规定执行。我们认为,目前教学资源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源版权问题。这需要编写团队从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自行研发制作具有原创性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资源;二是与资源版权拥有者进行合作开发,资源共享;三是按照合同约定通过正规渠道单独购买相关资源,等等。除此之外,思政课新形态教材的配套资源建设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涉及与领导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在确保版权清晰的前提下,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内容审核,批准后方能使用。
第三,内容审核是关键。高校思政课教材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教材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把关。对于思政课新形态教材来说,内容的审核除了包括纸质教材内容之外,各项配套的数字资源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要对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学术性、准确性、适切性等进行审核把关。如前所述,涉及领导人的图片、视频等内容,需要经过中央有关领导机构及相关研究部门进行审核认定,批准后方可使用。教材无小事。严格的审核程序和层层把关对于确保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严肃性、规范性、准确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教学平台是支撑。思政课新形态教材建设,在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资源的融合过程中,作为连接媒介的二维码很好地实现了对传统优质内容资源的智能化重构,使纸质教材在体验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了价值的新突破。[2]二维码服务平台基于云服务,为内容资源的生产管理和移动端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持,平台支撑是实现教材形态转化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扫描二维码,教师和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获取相关的音频、视频、文档、图片、试题等数字教育资源,实现线上、线下阅读学习的切换,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极大适应了学生移动学习的需求,从而实现把教材读薄,把知识学厚。应用二维码服务平台的另一大优点是能够提供可随时更新的数字资源。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特殊性就在于要能及时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要与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时俱进。这样,在纸质教材暂时无法及时修订的情况下,通过二维码服务平台提供的数字资源进行及时更新,一定程度上能保证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前沿性、动态性、新颖性,从而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吸纳新时代新思想的主题精华,与创新理论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html,2019-12-19/2020-06-01.
[2]陈晓光.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编辑,2020,(1).
[3]李晓鹏.出版新形态教材与数字课程,助推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J].大学数学,2019,(3).
[4]王友富.MOOC背景下的教材形态与研发策略初探[J].中国编辑,2016,(2).
[5]牛杰.资源融合,打造基于开放课程的新形态教材——以公共管理学科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系列教材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9,(13).

2020年 第六期

2020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与弘扬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
努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