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教学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邵艳梅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文化自信;教育
【作者简介】邵艳梅(1972-),女,满族,河北青龙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天津  300401)。
【原文出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保定),2020.4.70~7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17JD710029)。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民族的血脉。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而大学生是传承、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渐成热点,有的学者从新媒体视角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有的学者从多元文化视角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还有的学者从传播视角阐释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具体路径。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为例,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研究大学生文化自信,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动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重任。
一、内在耦合: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的关联
关于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人的精神成果和行为能力的综合体[1];梁漱溟认为,文化是民族生活方方面面的统一;陈先达强调,文化是物质载体客观化的精神产品。文化自信中的“文化”是人的精神生产的观念形态的产品,而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对创造性地推进中华文化所秉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2]。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即认可与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是确立大学生文化自信,通过中国近现代史这一载体,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一)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
“纲要”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认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从而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拥护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就是坚定“四个自信”。在“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文化自信为根本和基础;理论自信规约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自信提供制度保障,是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3]。正如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所以,“四个选择”“四个自信”就是文化的选择、文化的自信。因此,“纲要”课教学与文化自信教育从目的上具有契合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深处,是对既有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历着从自卑到自信,从批判到创新的伟大转变,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复兴史,而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华文化复兴进程中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的总体把握和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其次,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功探索革命新道路,既创造性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又拒绝“全盘西化”,坚持用中国思维方式解决中国问题,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最后,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文化认同,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不仅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包含对革命精神的铭记与继承,还包含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遵循,甚至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4]。“纲要”课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体认同”,使大学生充分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风采和魅力,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真正树立文化自信。所以,中国近现代史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现实之困: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带来消极影响
2018年1月至6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和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了解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等地10余所院校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共发放75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749份,有效率为99.7%。调查显示,自十八大以来,大学生文化自信得以彰显,但部分大学生仍存在文化认知不足,关注不够,误读甚至抵触等现象。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能够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各高校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但调查显示,十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学占10.36%,了解一点儿的占86.27%,完全不了解的占3.37%,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不足。
2.对革命文化及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存在误读和抵触。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救亡图存、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主旨的独特文化形态。而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中最核心、最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根本品格。调查显示,72.53%同学认为中国革命文化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52.31%同学对革命精神了解一点儿,3.25%同学表示毫无了解。个别同学认为革命文化已经过时,对现在毫无意义,还有的把革命片面理解为暴力或屠杀,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误读,由此对来源于革命实践的革命文化及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产生抵触情绪。
3.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广泛性、时代性、前瞻性的文化形态。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32.08%同学十分愿意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7.44%同学认为可以尝试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但不知从何下手;17.98%同学表示在课堂上稍有了解,认为是专家学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2.5%同学觉得没必要研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度不高。
4.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缺乏警惕。大部分同学坚信中华传统文化,82.02%同学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永远重要,不会被外国节日取代。84.52%同学认为应保持中国特色,对西方文化要选择性吸收。但个别同学奉西方价值观为圭臬,认同和肯定西方文化,追随和效仿西方的行为方式。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不足,助长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纲要”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领会“四个选择”,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与“纲要”课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历史虚无主义以“价值中立”为幌子,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从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以“还原真实历史”“学术评价”为谎言,歪曲历史,混淆视听,从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摆出一副客观公正的面貌,具有很大迷惑性;历史虚无主义借助各种媒介广泛传播,积极互动,具有很强的弥散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逻辑性较强的观点,暗含在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随时随地,无所不在,即使是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也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误导[5]。因此,要明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警惕其侵蚀及危害[6]。但由于“纲要”课教学是显性的,传播途径和实施场域有限,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无疑加大了“纲要”课教学的难度。
2.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造成文化主体性的模糊。“纲要”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国史、国情,了解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但个别学生在分析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时,以“欧洲中心主义”的逻辑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最终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悠久绵长,毋庸置疑,更不能中断割裂,否则,就是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毛泽东曾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7],把民族性置于首位,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强调“中国化”。习近平曾指出,去“中国化”是悲哀的。当今中国正值崛起之时,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崛起需要思想引领和价值支撑,中华民族复兴更需要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不仅不能去“中国化”,而且要“再中国化”。
由上可见,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需要加强“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三、应对之策:“纲要”课教学中坚持“一体认同”
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的消极影响,“纲要”课教学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涵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是内在关联的,不可割裂的,后者是前者的接续延展、创造转化、创新发展。它们各有特点又相互贯通,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共同构筑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纲要”课教学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使他们主动担负起文化自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
(一)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确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抛弃传统,就相当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精神命脉[8]。课题组调查发现,80%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传承与创新。但由于时代局限、社会制度制约、人们认识水平影响,传统文化不完全是精华,存在过时的内容甚至是糟粕[9]。因此,从教学内容上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如以民为本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以德立人思想、俭约自守思想、中和思想、安不忘危和存不忘亡思想、为政以德和政者正也思想、道法自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习近平指出:“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0]因此,要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剖析其先进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挖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既反对厚古薄今,也反对厚今薄古,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辩证地分析;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取向因材施教、因应施策。调查显示,新时代大学生在情感交往上,愿意与父母、教师交流,显现出传统的思想特点;在自我认知上,大学生除了具有“聪明、成熟、靠谱”等群体特点之外,还认同丰富多彩的张力代名词,充满个性,表征出弥散的思想特点;在行为习惯上,倾向于轻松随意、举手之劳的行为,体现出率真的思想特点[11]。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不应像以往传统教学单纯灌输、简单说教,而应根据学科或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化活动,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书法展览、戏剧表演、诗词赏析等。贺麟曾指出,文化,即人文化,其特征即征服人的精神,通过艺术陶冶,激发活力,使人精神愉悦,无须刻意说教就会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12]。通过艺术化活动,教师由情入“道”,“润物无声”地使学生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经典作品背后的情感意蕴、情感意境,继而产生情感共鸣,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革命文化
这是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征为不同的革命精神:土地革命时期呈现的是实事求是的井冈山精神,长征时期的革命文化以大无畏的革命理想为支撑,抗战时期以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为代表,解放战争时期以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西柏坡精神闻名于世。“纲要”课教学中,可以开展课堂讨论。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剖析:怎样看待近代中国革命?革命文化有没有过时?近代中国革命有没有打断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也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专门辟出一个专题,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查阅时人报刊、红色家书、革命诗抄,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当中,感受其中包含的杀身成仁视死如归的精神,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理解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共产党的红色基因;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现场教学、聆听讲解,于实情实景中感受炮火纷飞的岁月,感悟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从而深切感知革命文化,深刻感受革命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线,革命文化承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正确认知革命文化,深刻认识革命文化的价值,才能油然而生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这是确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存在漠视情绪,认为新中国成立初以苏联为师,后来被“文化大革命”中断,从而断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文化是空白,这是有失偏颇的。针对此问题,“纲要”课教学一方面从理论上应阐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一代又一代的先进中国人的接力探索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复兴;另一方面从实践上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例如,通过列举“港珠澳大桥”“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天宫遨游”等一系列鲜活的案例,展示现阶段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此说明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路日渐清晰,文化自信的理念逐步确立,文化强国建设的格局愈加明朗,从而阐明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同时,把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进行鲜明对比,近代中国衰败贫弱,倍受屈辱,几近灭亡,当代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近现代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以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从而推动大学生把情感认同升华为理想信念,由表层感受深化为行动担当,主动担负起建立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
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但由于忽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问题,有人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有很大优势,没有认识到其结构的稳定性很难引导人们自我革命,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忽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待问题,有人没有认识到实践着的文化是向前发展的。这些观点会导致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知不足,甚至漠视或抵触。文化具有顺延性,马克思强调,先辈的传统历久弥深,影响深远,只有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历史[14]。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同样不能割裂历史,在“纲要”课教学中,坚持“一体认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一方面,要不忘本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中国革命文化及其蕴含的革命精神,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安身立命,站稳脚跟。另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文化具有共通性,应积极交流,相互借鉴。既不能盲目崇拜,丧失主体,也不能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应自信地以更加从容、海纳百川的态度充分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营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连树声.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陈先达.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01-08(15).
[3]汤恒.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J].红旗文稿,2017(18):4-9.
[4]刘丽敏.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涵育坚定的政治信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99-102.
[5]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6-72.
[6]仝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5-21.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二[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1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
[11]冯培.思想政治教育该如何面对今天的95后[J].北京教育,2017(1):7-8.
[12]贺麟.文化与人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9.
[13]卢雷,袁久红.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142-146.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020年 第六期

2020年 第六期

整刊阅读

本期其它文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19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聚焦——基于《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索引及转载数据的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知识视野的内涵和要求——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为例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
论北大荒精神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传承与弘扬
西藏高校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以《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概论》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论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政课要直面问题
习近平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建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建议
重大疫情应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担当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四个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辅导用书编写为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多维解读
努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